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2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19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63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7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176篇
预防医学   59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62篇
中国医学   82篇
肿瘤学   3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31/33及P53、P63、MDM2癌基因蛋白在浸润性宫颈鳞癌(ISCC)中的表达,研究它们的相关性及在I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利用组织芯片、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照检测106例ISCC、1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10例正常宫颈鳞状上皮(NCE)中HPV16/18、31/33和P53、P63、MDM2的表达.结果HPV16/18和P53、P63、MDM2蛋白在ISCC的表达高于CIN和NCE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31/3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P53、P63蛋白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 MDM2蛋白与临床各参数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ISCC的发生发展中高危HPV和突变型P53起重要作用,MDM2作为癌基因在ISCC恶性进展过程中起作用,P63可能主要作为癌基因参与了ISCC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不同肠道病毒分型感染的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患儿的临床特征,并构建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为HFMD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7~2021年山西省儿童医院(山西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346例HFMD患儿的病例信息,按不同肠道病毒分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组(n=26)、肠道病毒71型组(n=56)和肠道病毒通用型组(n=264),比较3组患儿的临床特征,构建儿童HFMD合并脑干脑炎风险列线图模型,对模型预测效果进行验证。结果 HFMD患儿年龄主要分布在1~3岁(81.21%),男女比例为1.56∶1,发病主高峰为6~8月、次高峰为10~11月,2017年以肠道病毒71型感染为主,2018~2021年以肠道病毒通用型感染为主。3组之间年龄、住院天数、是否发热、发热分型、发热持续天数、疱疹、斑疹、口部皮疹、膝关节皮疹、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HFMD合并脑干脑炎的发生与住院天数及发热持续天数较长、丘疹及肠道病毒71型阳性呈正相关,与出疹天数较长呈负相关(P<0.05)。列线图模型显示,发生儿童HFMD合并脑干脑炎概率为85.6%,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60。校正曲线显示,实际概率与预测概率一致性较好。决策曲线显示,模型基本对全阈值概率净收益明显。结论 儿童HFMD季节性明显,呈双高峰,肠道病毒通用型是近年HFMD优势病原,感染不同肠道病毒的临床特征不同,风险列线图模型对儿童HFMD合并脑干脑炎具有良好的早期预测效果,临床应用价值高,对预防和诊治儿童HFMD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抑制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诱导的自噬对新生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影响。方法 首先建立新生大鼠NEC模型,然后从中分离提取出肠上皮细胞,分为对照组、抑制组、诱导组。对照组正常培养,抑制组加4-苯基丁酸,诱导组加衣霉素处理24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各组细胞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肠脂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各组细胞ERS标志物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氧调节蛋白150(oxygen-regulated protein 150,ORP150)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Ⅱ/Ⅰ、p62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抑制组p62表达明显增高,TNF-α、I-FABP、GRP78、ORP150、LC3Ⅱ/Ⅰ表达显著降低,而诱导组p62表达明显降低,TNF-α、I-FABP、GRP78、ORP150、LC3Ⅱ/Ⅰ表达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抑制ERS诱导的自噬激活可减轻NEC新生大鼠肠黏膜损伤和炎性反应,改善肠道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4.
冻融胚胎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FET)技术因具有提高累积妊娠率和降低卵巢过度刺激风险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移植胚胎质量、子宫内膜以及两者同步性是FET成功的关键因素。临床常见的子宫内膜准备方案包括自然周期、控制性卵巢刺激周期、激素替代治疗(hormone replacement treatment,HRT)周期以及降调节HRT周期。大多数妇女采用常规方案进行FET子宫内膜准备,但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反复着床失败以及薄型子宫内膜等特殊人群,采用常规方案临床效果欠佳。垂体降调节方法是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GnRHa)垂体降调节基础上应用HRT准备子宫内膜,即降调节HRT周期较常规方案可有效改善上述特殊人群的妊娠结局。综述GnRHa降调节HRT周期的相关机制及其适宜人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正常成人短纯音ABR反应阈(tone burst ABR,tb-ABR)与纯音听阈的相关性.方法对34例(68耳)正常成人分别进行0.5、1.0、2.0、4.0 kHz纯音听阈和tb-ABR测试,分析其tb-ABR反应阈与纯音听阈的相关性.结果68耳0.5、1.0、2.0、4.0 kHz tb-ABR反应阈分别为:27.43±3.29、25.98±2.76、16.78±2.37、12.42±2.64 dB n H L,纯音平均听阈分别为12.23±3.99、11.82±2.56、9.58±3.23、9.92±2.59 dB H L;tb-ABR反应阈与纯音听阈在0.5、1.0、2.0、4.0 kHz的差值分别为12.13±4.51、11.43±3.66、7.61±2.43、7.17±1.32 dB;两者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69、0.79、0.84、0.89.结论tb-ABR反应阈与纯音听阈有相关性,tb-ABR具有频率特异性,能更好地反映各频率听力,可用于儿童听力评估.  相似文献   
16.
17.
犬尿喹啉酸(kynurenic acid,KYNA)作为内源性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和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拮抗剂,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神经调节剂,近年来,随着对KYNA与G蛋白偶联受体35和芳香烃受体的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发现KYNA与免疫系统、炎症和癌症密切相关。文章从KYNA对免疫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机制入手,对KYNA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抗癫痫药托吡酯(TPM)对癫痫患儿血镁和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对60例癫痫患儿予口服TPM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6个月上午空腹采静脉血测血钙(Ca)、磷(P)、镁(Mg)、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及测定骨密度(BMD)。对照组为40名正常健康体检儿童,同期检测上述指标。结果托吡酯治疗前血清Ca、P、Mg、BAP、BM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治疗后6个月实验组患儿的血钙及BMD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余指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服用托吡酯(TPM)对2~12岁癫痫患儿骨代谢有影响,对血镁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
妊娠和哺乳相关的骨质疏松症(pregnancy and lactation-associated osteoporosis, PLO)是一种罕见的临床特殊骨质疏松症,大多数病例出现在初产妇的妊娠晚期或产后早期,但是也会发生于经产妇中。PLO患者主要表现为在妊娠晚期以及产后初期严重的下背部疼痛、身高下降和脆性骨折,尤其是椎骨骨折。迄今为止,全球报道的PLO患者患病率仅有120余例。目前尚缺乏PLO治疗的指南与共识,各报告病例中指出双膦酸盐、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是治疗PLO的一线疗法,此外特立帕肽、雷奈酸锶、地舒单抗也被证明有助于增加骨密度(bone density, BMD)。本文通过回顾分析两例PLO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提高对PLO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