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4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目的观察三明治构型大鼠原代肝细胞长期培养的形态学变化,并对其功能进行测定。方法采用改良原位2步法门静脉胶原酶灌注分离单肝细胞,台盼蓝拒染实验观察细胞活力,利用三明治培养构型培养成年大鼠原代肝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肝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定期收集培养细胞上清液,检测培养肝细胞的分泌及合成功能,并与单层胶原培养肝细胞比较。结果平均每个鼠肝可获取2×108~3×108个肝细胞,活率在(93±3)%;体外肝细胞培养第3天,清蛋白分泌功能、尿素合成能力恢复到最佳状态。三明治构型培养的肝细胞清蛋白分泌功能、尿素合成能力在培养的14d内始终维持较高的水平,并形成肝索样结构,伴胆小管网络形成,肝细胞形态维持达28d以上。结论三明治构型肝细胞培养体系更接近于肝细胞体内生长环境,肝细胞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良好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三明治构型不仅可以应用于肝细胞的基础研究,而且为肝细胞移植和生物人工肝治疗肝衰竭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32.
曾道炳 《北京医学》2017,(12):1292-1293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Ivan Sutherland最先完成的[1].1965年第一台头戴式现实器的制成,意味着虚拟现实技术的正式诞生.虚拟现实技术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多感知性:指虚拟现实系统具有感知视、听、触、嗅味等多种信息的能力;②沉浸感:指操作者会暂时与外部环境脱离而融合到“虚拟世界”中去;③交互性:指操作者可以通过三维交互设备从内到外或从外到内与虚拟现实系统进行实时“对话”;④自主性:指虚拟现实系统中的个体可以按照各种模型和规则自主运动.而医学虚拟现实技术也正在逐步形成,它是集医学、生物力学、机械学、材料学、计算机图形学、数学分析、自动控制等多学科为一体的新型交叉研究领域[2].虚拟现实技术已初步应用于医学培训、手术训练、远程会诊等方面,且一些应用在医疗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相关疾病肝移植受者接种乙肝疫苗成功后长期停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或)核苷(酸)类似物(NAs)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接种乙肝疫苗后成功重建乙肝主动免疫的肝移植受者的基本资料,分析疫苗接种及应答情况、应答者停用HBIG和(或)NAs的随访结果、停用HBIG和(或)NAs后HBV再感染情况。结果肝移植术后至开始接种乙肝疫苗的时间间隔为26(20,40)个月。接种疫苗至应答时间为15(8,27)个月。初始76例受者全部停用HBIG,36例受者停用HBIG和NAs。随访期间,76例停用HBIG受者中12例恢复使用HBIG,36例停用HBIG和NAs者中16例恢复使用NAs。HBIG和NAs停用时间分别为135(98,150)个月与133(34,149)个月。16例应答者未接种过加强针,36例应答者定期接种加强针,第1次接种加强针的时间距离停用HBIG的间隔时间为44(11,87)个月,未接种加强针和接种加强针的应答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截至随访日,9例受者失访,...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雨课堂在护理本科《外科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1年4—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接受《外科学》普通外科部分理论授课的护理本科生53名采用雨课堂教学(试验组),2018年4—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接受《外科学》普通外科部分理论授课的护理本科生38名采用传统幻灯片(power point,PPT)教学(对照组),比较两组单项题型的得分,并对雨课堂授课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选择题、填空题及名词解释题得分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90%以上的学生都对雨课堂教学满意。结论 雨课堂在护理本科《外科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并不劣于传统PPT教学,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肝动脉血栓形成(hepatic artery thrombosis, HAT)的诊疗经验及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完成肝移植手术的患者271例,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HAT患者的术前基本情况、术后HAT诊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271例肝移植患者中,4例于术后早期发生HAT,发生率为1.5%,其中1例为术后第2天发生HAT,急诊以异体髂动脉行肝动脉重建术;3例分别于术后第6、7、10天发生HAT,均行介入溶栓治疗,有2例溶栓后再通,溶栓后序贯抗凝治疗,1例溶栓后未再通,并于术后3个月形成门静脉血栓,术后5个月因胆道并发症放置胆管支架。4例患者目前均存活。结论 术后早期常规监测患者肝功能及肝脏血流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HAT,及时行介入溶栓或肝动脉重建等治疗能够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