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42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2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cage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8-03诊治的120例单节段颈椎病,60例采用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zero-p组),60例采用颈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cage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现吞咽困难数,比较2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上肢疼痛VAS评分、JOA评分、C_(2~7)颈椎曲度、病椎Cobb角、邻近椎体高度,比较2组末次随访时Eck植骨融合等级。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2年的随访。zero-p组手术时间较cage组短,术后出现吞咽困难数较cage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颈部及上肢疼痛VAS评分、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C_(2~7)颈椎曲度、病椎Cobb角、邻近椎体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zero-p组C_(2~7)颈椎曲度、病椎Cobb角、邻近椎体高度较cage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Eck植骨融合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cage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疗效相当,而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时间较短,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较低,但维持椎间高度与颈椎曲度的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22.
目的研究慢病毒介导人骨形态发生蛋白(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hBMP-2)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植入脱钙松质骨后对兔股骨大段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体外对兔BMSCs分离、培养、传代及表型鉴定后,采用慢病毒介导hBMP-2转染兔BMSCs,然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hBMP-2基因的表达情况。兔股骨大段缺损模型制造成功后随机分为4组(n=6),A组左侧股骨大段缺损区单纯行钢板螺钉内固定;B、C、D组左侧股骨大段缺损区行钢板螺钉内固定后分别植入脱钙松质骨、BMSCs复合脱钙松质骨、慢病毒介导hBMP-2转染BMSCs复合脱钙松质骨。结果慢病毒介导hBMP2转染后的BMSCs细胞内hBMP-2基因能持续高效表达目的蛋白。术后12周X线片显示,A、B、C组骨缺损修复未完成,D组左股骨缺损区骨痂开始塑形,骨缺损消失,髓腔再通,骨缺损修复完成。内固定取出后进行三维CT检查,A、B、C组左侧股骨缺损处再次发生骨折,D组并未再次发生骨折。结论慢病毒介导hBMP2转染后的兔BMSCs细胞内hBMP2目的基因能高效持续表达目的蛋白,能诱导兔BMSCs分化成骨从而促进兔股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23.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主要由乙酰胆碱受体(Acetyl Choline Receptor, AChR)抗体介导为主、细胞免疫和补体参与的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AChR受损引起的获得性自身免疫疾病.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AM)是指各种感染后诱发,少数为疫苗接种或...  相似文献   
124.
目的对比关节镜下采用缝线固定与空心螺钉固定Ⅱ、Ⅲ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从2013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Ⅱ、Ⅲ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60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关节下缝线固定组(A组)和关节下空心螺钉固定组(B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膝关节活动度(ROM)、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价量表(LKS评分)及患健侧位移差值。结果经24个月的随访,A组和B组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6.42±1.35)个月和(6.39±0.97)个月,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Lachman及前抽屉试验阴性;其中B组手术时间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膝关节ROM、LKS评分及患健侧位移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采用缝线固定与空心螺钉固定Ⅱ、Ⅲ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两种手术方式均能使骨折获得骨性愈合、有效改善膝关节活动功能及恢复膝关节稳定性,但关节镜下空心螺钉固定手术时间较短,操作难度较低。  相似文献   
125.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儿童腹股沟疝的安全性和效果。 方法制定严格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检索分析系统光盘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等数据库,收集1987至2018年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LH)和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OH)治疗儿童腹股沟疝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对纳入研究进行系统分析。 结果11篇随机对照试验(1508例患者)纳入分析,LH组757例,OH组751例。LH组与OH组比较睾丸萎缩发生率[OR=0.15,95% CI(0.03~0.84),P=0.03]、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OR=0.15,95% CI(0.08~0.26),P<0.000 01]、复发率[RR=0.33,95% CI(0.18~0.62),P=0.000 5]均较低。与OH组比较,双侧疝亚组,LH组的手术时间较短[MD=-8.82,95% CI(-11.80~-5.83),P<0.000 01],而对于单侧疝亚组,2组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MD=-2.71,95% CI(-7.96~2.54),P=0.31]。恢复正常活动的时间[MD=-0.06,95% CI(-0.66~0.53),P=0.84]和止痛药物的使用剂量[MD=-0.84,95% CI(-0.36~1.93),P=0.55],组间均无明显差异。 结论Meta分析显示,LH较OH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减少术后并发症及疝复发方面,但仍需要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支持。  相似文献   
126.
目的:研究分析自研新型下肢可调负重康复支具在下肢股骨转子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 rotation,PFNA)术后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收治62例Ⅱ型(Evans-Jensen分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PFNA内固定术,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康复组30例和支具康复组32例。其中常规康复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70.73±6.09)岁;支具康复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71.25±6.60)岁。常规康复组患者术后按常规方法康复,支具康复组患者应用自研新型下肢可调负重康复支具辅助早期康复。记录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随访过程中的疼痛强度(VAS评分)、患肢负重情况、骨折临床愈合时间、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9例患者半年后失访,其余53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9~18个月。支具康复组在术后1、3、6个月VAS评分均低于常规康复组(P0.05);支具康复组在各时间点的患肢负重情况均明显大于常规康复组(P0.05),但支具康复组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较常规康复组更短(P0.05);此外,在术后支具康复组的Harris评分均优于常规康复组(P0.05),而并发症的发生率则较常规康复组更低(P=0.048)。结论:自研新型下肢可调负重康复支具在Evans-JensenⅡ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术后康复中能明显缓解术后疼痛,调节并适度增加骨折端应力刺激,从而促进骨折愈合,加速髋关节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其临床效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7.
目的探讨肩袖牵拉复位、缝合固定大小结节联合肱骨近端锁定钢板(PHILOS)治疗肱骨近端Neer三、四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肩袖牵拉复位、缝合固定大小结节联合PHILOS治疗27例肱骨近端Neer三、四部分骨折患者。末次随访时记录患者关节活动度及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22个月。骨折均愈合。末次随访时,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147.9°±17.4°,外展146.1°±15.6°,外旋44.6°±9.0°,内旋82.6°±6.0°; Constant-Murley评分为75~98分,优17例,良10例,优良率27/27。无术后感染、肱骨头坏死、螺钉穿出关节面及钢板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肩袖牵拉复位、缝合固定大小结节联合PHILOS固定治疗肱骨近端Neer三、四部分骨折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8.
129.
130.
<正>癌症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我国2016年约有406.5万新发癌症病例,约有241.3万人死于癌症[2]。癌痛,作为癌症患者的主要症状,普遍存在于癌症患者的每个阶段,已经成为影响癌症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期的关键问题之一。更重要的是,癌症患者随着生命周期的延长,癌痛发生率、频率、程度及控制癌痛的难度不断增加,接受抗癌治疗的患者有59%遭受疼痛;晚期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达64%,其中75%~90%经历了重度癌痛[3]。癌痛包括背景疼痛及癌性爆发痛(break through cancer pain,BTcP)。背景性疼痛(基础性疼痛)是一种持续性钝痛,为癌痛主要类型,随病程进展加重,传统的镇痛策略通常可以控制。癌性爆发痛是一种突破背景疼痛治疗方案的极度疼痛,在基础性疼痛充分控制的情况下发生,疼痛呈间歇性,发作较快(数分钟)且持续时间较短(3~60min,发作频次每天3~4次,疼痛强度多为中至重度,VAS评分7~10分)。癌性爆发痛分为2种类型:一种为事件性癌性爆发痛(又名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