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7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17篇
肿瘤学   3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观察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cute large vascular occlusion stroke,ALVOS)早期成功再通后恶性脑水肿(malignant brain edema,MBE)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2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早期血管内治疗后血管成功再通的前循环ALVOS患者149例,年龄(68±11)岁,其中男性85例(57.0%)。收集入组患者的基线数据、围手术期参数及90 d预后信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MBE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以及引起MBE的危险因素。结果:149例患者中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6(13,20)分,基线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9(8,10)分,发病-置鞘时间(248.3±61.3)min,发病-再通时间(312.4±69.7)min。其中发生MBE患者23例(15.4%,23/149);发生MBE患者90 d功能独立[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率明显低于无MBE患者[分别为17.4%(4/23)、61.1%(77/126),χ2=14.985,P<0.001],且90 d病死率明显高于无MBE患者[分别为43.5%(10/23)、14.3%(18/126),χ2=10.861,P=0.00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BE是影响90 d良好预后(调整OR=12.078,95%CI 1.934~75.443,P=0.008)和死亡(调整OR=4.146,95%CI 1.060~16.216,P=0.041)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脑侧支循环状态是影响前循环ALVOS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血管再通后MBE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2级侧支循环比0级侧支循环,调整OR=0.109,95%CI 0.021~0.563,P=0.008)。结论:MBE是影响ALVOS患者90 d良好预后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ALVOS患者,即使早期血管内治疗后闭塞血管已获成功再通,但MBE仍不少见,而脑侧支循环状态是影响ALVOS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血管再通后MBE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2.
背景与目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是普通外科最为复杂手术之一,具有手术时间长、切除难度大、吻合口多和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特点,尤其是LPD术后胰瘘(POPF)及其所导致的腹腔感染和出血,甚至死亡,严重制约了LPD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因此,如何避免POPF的发生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笔者前期将贯穿式胰肠连续吻合应用于LPD术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仍有不足之处,故本研究进一步探讨改良贯穿式胰肠连续吻合应用于LPD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弋矶山医院2017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拟行LPD手术的患者25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LPD术中行贯穿式胰肠连续吻合(对照组,15例)和改良贯穿式胰肠连续吻合组(观察组,10例)。后者即在贯穿式胰肠连续吻合实施之前,对胰腺断面进行2针U型缝合,加固胰腺断面。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LPD,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观察组平均胰肠吻合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23.50 min vs.20.20 min,P=0.003)。两组总胰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B级胰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 vs.40%,P=0.028);观察组术后其他并发症如腹腔感染和出血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0 vs.33.3%,P=0.057);观察组胰肠吻合口旁引流管拔管时间(11.00 d vs.25.60 d,P0.001)与术后住院时间(12.20 d vs.18.53 d,P=0.045)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改良贯穿式胰肠连续吻合是一种操作简便的胰肠吻合方法,在LPD术中的应用安全、可靠,不仅降低了B级胰瘘的发生率,而且加速了患者术后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3.
[摘 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确诊ITP患者27例,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腹腔镜组行腹腔镜脾切除术,共17例;开腹组行开腹脾切除术,共10例。观察两组手术基本情况,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术后脾窝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术后第1、3、7天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 两组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均大于100×10 9 /L。两组手术时间、结果 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3、7天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腹腔镜组在术后通气时间、术后脾窝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开腹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 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ITP创伤相对小、术后恢复快,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SimMan 3G情景模拟教学在麻醉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级麻醉学专业五年制学生作为对照组(35名),2013级麻醉学专业五年制学生作为观察组(36名)。对照组(带教教师演示病例)采用多媒体课件集中授课,然后分组使用SimMan 3G模型进行病例模拟演示并总结。观察组(学生角色扮演模拟病例)采用多媒体授课,然后学生在模拟手术室进行角色扮演并全程录像,训练结束后,就各自在模拟训练中的表现(通过模拟录像回放)进行讨论,带教教师进行点评及总结。课程结束后两周,两组学生分别进行麻醉综合理论考核并采用调查问卷评估模拟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采用SPSS25.0分别进行卡方检验和t检验。结果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平时专业理论成绩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综合理论成绩(79.44±5.41)分,对照组麻醉综合理论成绩(73.46±4.6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31人(86.1%)对教学内容满意,33人(91.7%)认为通过教学可锻炼临床思维,34人(94.4%)认为通过教学可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与对照组相比,上述指标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1,P=0.018,P=0.013)。结论采用SimMan 3G进行角色扮演的情景模拟教学,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论成绩,有利于临床思维的锻炼及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5.
急性胰腺炎(AP)是不同致病因素引起胰蛋白酶等异常激活致胰腺组织自身消化的炎性级联反应性疾病,当炎性级联反应超过机体抗炎能力时,可以出现多器官炎性损伤及功能改变,其中20%~30%可以发展成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死率居高不下.早期对AP病情严重程度进行预测、及时干预可导致病情加重的因素,对阻止疾病进一步恶化和改...  相似文献   
106.
[摘 要] 目的 探讨采用胰肠吻合口肝圆韧带包绕方法预防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弋矶山医院肝胆二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52例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7例行贯穿式胰肠吻合联合肝圆韧带包绕(试验组),35例仅行贯穿式胰肠吻合(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前、术中、术后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术前转氨酶、术前白蛋白、术前总胆红素、胰腺质地、胰管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胆漏、术后出血、术后胃排空延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试验组术后BL级胰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7.6% vs 45.7%,P=0.049),在术后住院时间[(15.00±2.45)d vs (21.40±7.09)d,P=0.021]和术后胰肠引流管拔除时间[(13.89±5.53)d vs(22.40±11.03)d,P=0.049]上,试验组均短于对照组(均P < 0.05)。结论 采用胰肠吻合口肝圆韧带包绕方法可以降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超声不典型表现的乳头腺瘤(NA)的临床误诊原因及诊断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17日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例N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 结果患者女性,29岁,2个月前因左乳头肿物行"左乳头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左乳头乳头状瘤病,术后因切口反复破溃入院,体格检查发现左侧乳头皮肤破裂,无明显渗出,双侧腋窝未见肿大淋巴结。超声检查显示左侧乳头增大,血流信号丰富,考虑乳腺Paget病。术后病理诊断为NA,病理镜下:肿瘤为腺性结构且位于真皮内,导管上皮呈乳头状或腺瘤样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腺上皮低分子质量细胞角蛋白(CAM 5.2)阳性,p63阳性,基底细胞角蛋白5/6(CK 5/6)阳性,肌上皮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Ki-67阳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抑癌基因p53阴性。 结论NA极易被误诊为乳头乳头状瘤病和乳腺Paget病。超声检查可以为诊断NA提供帮助,但在某些情况下,单纯通过超声检查很难做出正确诊断,应通过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诊。  相似文献   
108.
背景与目的:影像组学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可量化肿瘤异质性,广泛应用于病灶定性、临床分期、疗效评价及危险因素分层分析等。该研究旨在探讨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学纹理分析对脑胶质母细胞瘤和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7年7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35例脑胶质母细胞瘤及15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常规MRI平扫,包括轴位T1WI、T2WI和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weighted 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T2-FLAIR)。利用MaZda软件于3个平扫序列上显示肿瘤病灶最大层面手动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提取并分析其纹理特征。结果:通过对大量的纹理特征进行统计筛选,灰度共生矩阵类参数中T1WI自相关、T1WI熵、T2WI均值、T2-FLAIR均值及T2-FLAIR熵在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于这些纹理参数构建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该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面积为0.94。结论:常规MRI纹理分析可提供可靠、量化的客观依据,无需增强检查,有助于鉴别脑胶质母细胞瘤和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相似文献   
109.
We investigat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ymph node yield (LNY) with overall survival (OS) and post-radical prostatectomy (RP) secondary treatments among men with pathologically node negative (pN0) prostate cancer. We reviewed the National Cancer Database for men with Gleason Grade Group 2 or higher prostate cancer treated with RP and had pathologically node-negative disease. LNY was modeled as a continuous and categorical variable grouped by quartiles of LNY. Secondary treatment was defined as the use of radiation or systemic therapy post-RP. Multivariabl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were used to test for an association of LNY with OS and secondary treatments, respectively. We identified 89,416 men with pN0 prostate cancer treated with RP from 2010-2015. LNY wa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OS when modeled as a categorical and continuous variable. The third (6-9 nodes) and fourth (≥10 nodes) quartiles of LNY were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OS (HR 0.87, 95% CI 0.79-0.96, P = 0.006 and HR 0.88, 95% CI 0.79-0.98, P= 0.017, respectively) when compared with the lowest quartile of LNY (≤3 nodes) and the hazard of death decreased by 1% for each benign lymph node removed (HR 0.99, 95% CI 0.98-0.99, P= 0.022). Additionally, categorical and continuous LNY wa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ly less use of post-RP secondary treatments. Removal of additional negative lymph nodes wa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OS and less secondary treatments in patients with pN0 prostate cancer.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removing a higher quantity of lymph nodes provides more accurate staging and prognosis.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