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4篇
  免费   164篇
  国内免费   62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56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98篇
内科学   67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80篇
综合类   491篇
预防医学   40篇
眼科学   18篇
药学   49篇
  1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4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71.
目的探讨女性控尿解剖形态机制,并与女性原位尿流改道临床应用相结合,以进一步指导女性原位尿流改道的研究和临床推广工作。方法(1)对20具成人女性尸体进行盆丛及其分支,主要是尿道支、阴部神经及其尿道支的解剖。(2)解剖出完整的尿道及周围的肌肉等进行病理学HE染色、肌肉染色、结缔组织染色、银染等。(3)对20例正常控尿女性的下尿路、盆底的MRI矢状位、冠状位及横截位扫描,观察控尿有关的组织形态及其变化。(4)结合上述基础研究的结果,总结、分析40例女性原位尿流改道患者的控尿情况、并发症等临床问题。结果(1)盆丛分支有直肠丛、阴道丛、膀胱尿道丛,阴道丛分支到膀胱颈、尿道,在阴道、膀胱颈两侧走行,约在尿道的5、7点进入尿道;膀胱尿道丛量较少,紧帖盆侧壁几乎与尿道上缘平行走向尿道,距膀胱尿道连接部外约0.5—0.7cm,约在10~11、1~2点处进入尿道。阴部神经尿道支主要由其终末支发出,在耻骨联合下缘正对处的11、2点位置进入尿道。(2)病理结果表明,横纹肌主要位于尿道远端2/3,与盆底肌肉并不相连,主要包饶尿道,部分肌肉在远端还同时包饶阴道。对完整下尿路的大块组织切片HE染色、肌肉染色、结缔组织染色、银染等显示:神经分布在尿道的肌肉之间,横纹肌分布于尿道中外2/3的尿道,内中1/3交界处与平滑肌混杂存在,在外1/3有横纹肌包饶阴道。(3)MRI可清楚显示与控尿有关的盆底肌肉;正常控尿女性膀胱颈子宫口位于齿尾线以上。(4)上述基础研究与40例临床应用相结合表明,女性控尿主要由横纹括约肌完成,此肌肉主要由阴部神经支配,术中注意该肌肉的保护,女性同样可以获得理想的控尿效果。结论女性控尿的主要因素是受阴部神经尿道支和盆丛分支?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不同MRI检查方法对主动脉夹层(AD)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临床诊断为主动脉夹层患者32例。患者行MRI不同方法检查(平扫、增强、电影成像及血管造影),4名经验丰富的放射学医师分别对所有图像进行分析,并与CT、DSA及手术结果对比研究。结果MRI共显示主动脉夹层32例(Ⅰ型6例,Ⅱ型4例,Ⅲ型22例)。结论MRI扫描较其他检查对AD及其合并症的诊断、分型及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3.
手术后经空肠造口管早期肠内营养病人的耐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影响腹部手术后病人经空肠造口管EEN耐受性的相关因素.方法:对63例腹部术后病人经空肠造口管行EEN支持,观察其耐受性,并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病人对EEN耐受性的相关因素.结果:63例病人中有45例(71.4%)能耐受EEN支持,18例(28.6%)不能耐受EEN支持.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术后血清ALB、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是影响病人术后EEN耐受性的因素(P<0.05).结论:腹部手术后病人经空肠造口管EEN耐受性良好.EEN支持的耐受性除与喂养方式有关外,还与疾病状态及其严重程度、血清ALB水平、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74.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包扎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颅内压力的影响.方法 对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术中留置颅内压监护传感器探头,分别于术后即时、术后72 h、术后120 h和术后168 h分别采用弹力帽、敷贴2种不同包扎方法,监测并记录颅内压数值.结果 术后即时、术后72 h、术后120 h和术后168 h组患者弹力网帽包扎后颅内压较敷贴贴敷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不同时间组弹力网帽包扎后颅内压均较敷贴贴敷增高.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VI-RADS评分在术前对膀胱癌侵袭性预测的价值。  方法  采用VI-RADS评分对320例膀胱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病灶的T2WI、DWI和DCE-MRI进行单独评分,最后获得VI-RADS评分,根据病理结果将样本分为NMIBC组和MIBC组,将VI-RADS评分与病理分期、VI-RADS评分与不同分组间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187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133例,VI-RADS评分与病理结果存在正相关(r = 0.841,P < 0.001)。VI-RADS评分 > 3.5分对判断膀胱癌肌层浸润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8.4%、97.1%。  结论  VI-RADS评分在术前对膀胱癌侵袭性的预测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76.
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 收集我院11年来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诊断、外科治疗原则、术式。结果 本组病人经积极救治,手术疗效满意。结论 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是外科急危重症,应及时用有效手段进行诊断,把握手术原则,用安全有效的方法,挽救病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77.
目的了解大学生住院疾病及构成情况,以便更好地开展疾病预防工作。方法对2005-2006共2年学生住院疾病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年内住院总人数为70例,占学生总数的1.56%,前3位疾病依次为意外伤害、急性阑尾炎、沙门氏菌感染。低年级学生住院比例占2.51%,高年级学生住院比例为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39,p〈0.01);男、女生住院比例分别为2.18%和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6,p〈0.01)。结论低年级学生住院比例高于高年级学生,男生高于女生,高校应注重低年级学生的适应性教育,加强男生的预防保健工作。  相似文献   
78.
外固定支架结合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结合掌侧人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的手术指征及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3月~2005年3月,收治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28例,采用背侧外固定支架固定于功能位,掌侧入路以钢板或克氏针固定;骨皮质粉碎或松质骨压缩者予植骨。其中男21例,女7例;年龄18~54岁,中位年龄41岁。左侧4例,右侧24例。根据AO分型标准:C2型18例,C3型10例。合并月骨周围脱位1例。结果4例失访,24例获随访6~18个月,平均8.5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桡骨长度无丢失;掌倾角8~16°,平均11.2°,尺偏角19~28°,平均20.8°,均无丢失。按照改良Mcbride评分和纽约骨科医院腕关节评估标准,优16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87%。结论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以及闭合复位难以纠正者应手术治疗。掌侧入路固定能降低并发症,结合外固定支架可获满意复位及功能。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进行干预的康复效果。方法:对1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3个月的患者进行三个阶段全面评估及治疗,评估采用30ML洼田饮水试验、改良吞咽能力评价标准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及改良瑞秋洛斯阿米哥斯量表四个量表。根据评估结果,三个阶段(能够吞咽→不能吞咽→不愿吞咽→经口进食)分别采取侧重点不同的治疗方案,使患者的吞咽功能得到改善,最终脱离管道喂养。在患者不愿吞咽的阶段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认知行为治疗,使患者的吞咽功能得到根本性改善。结果:经过系统化,规范化的认知行为治疗后,患者吞咽功能得到改善,成功拔除鼻饲管并可安全有效经口进食。结论:对本例患者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干预后,患者吞咽功能得到改善,GCS评分15分,RLAS-RV级,洼田饮水试验Ⅰ级,MMASA评分153分,患者可经口正常进食,异常的吞咽行为模式消失,认知行为治疗对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的干预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采用double-needle缝线修复混合型半月板撕裂的疗效。方法 2006年4月-2011年1月,关节镜下采用double-needle缝线修复22例单膝混合型半月板撕裂。男14例,女8例;年龄18~41岁,平均31.3岁。均为运动损伤。受伤至入院时间为2 d~4年,中位时间11个月。膝关节功能根据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标准为(42.5±15.2)分,Lysholm评分为(45.5±13.5)分,Tegner评分为(2.9±1.6)分。17例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7.6个月。按照Barrett等的评定标准,19例半月板临床愈合,临床愈合率86%。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均恢复正常,IKDC评分为(77.1±8.9)分,Lysholm评分为(79.8±9.9)分,Tegner评分为(6.8±1.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使用double-needle缝线由内向外修复混合型半月板撕裂固定牢固、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