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1篇
  免费   373篇
  国内免费   313篇
耳鼻咽喉   86篇
儿科学   33篇
妇产科学   56篇
基础医学   350篇
口腔科学   54篇
临床医学   734篇
内科学   534篇
皮肤病学   18篇
神经病学   135篇
特种医学   324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987篇
综合类   899篇
现状与发展   9篇
预防医学   286篇
眼科学   99篇
药学   417篇
  3篇
中国医学   215篇
肿瘤学   35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162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455篇
  2013年   423篇
  2012年   611篇
  2011年   618篇
  2010年   487篇
  2009年   396篇
  2008年   298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185篇
  2005年   173篇
  2004年   161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水平在心血管急症(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主动脉夹层A型、急性肺栓塞)患者风险评估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109例住院期间确诊的心血管急症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动脉血乳酸水平分为升高组和正常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生化及血气分析参数、住院期间病死率及随访1年生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吸烟者比例、肌酐、肌钙蛋白-I、白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升高组心率增快、收缩压降低,血糖水平、B型钠尿肽、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HCO3-水平降低(P<0.05),住院期间病死率及随访1年病死率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后24 h内动脉血乳酸水平升高是心血管急症患者随访1年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51,95%CI:1.086~1.939,P=0.01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动脉血乳酸水平预测住院期间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9(95%CI:0.714~0.944,P<0.001),最佳截断值为6.5 mmol/L,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96.0%;预测随访1年后死亡的AUC为0.759(95%CI:0.662~0.856,P<0.001),最佳截断值为3.2 mmol/L,灵敏度为56.0%,特异度为89.0%。结论动脉血乳酸水平可作为心血管急症患者风险评估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92.
乳腺癌和心血管疾病是现代社会的两大“杀手”,严重威胁着中国女性的健康,目前两个学科之间关联共性尚未引起临床医师足够的重视,为相关的跨学科合作实践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对于那些已存在心血管系统疾病或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乳腺癌患者,临床医师在进行相关抗肿瘤诊疗时,应用类似乳腺癌干预策略的方法来综合评估相关风险,进行相关心脏毒性的预防及治疗干预。目前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肿瘤心脏病专科门诊、病房和对应的多学科治疗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 teams,MDT)。而在国内,相关学科发展才刚刚开始。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乳腺癌检测和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乳腺癌患者获得长期的生存,这意味着其中部分患者必然要面临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脏毒性所带来的并发症的风险。因此,一份具有强有力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相关指南和临床共识能够为临床医师提供针对性的随访、监测、治疗流程和有效的管理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本共识旨在指导临床医师对乳腺癌患者进行相关抗肿瘤治疗(化疗、靶向治疗、手术、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及放疗)的前提下,将心脏保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估和监测,根据监测的结果决定后续干预手段,并决定是否及何时由心脏科医师进行专业会诊,避免因对乳腺癌相关心脏毒性认识不够,导致治疗不及时产生相关不良后果,为中国乳腺癌心脏病诊疗防治提供一份切实可行的临床实践操作流程,最终为改善中国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993.
EGFR过表达对子宫内膜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过表达对子宫内膜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选取子宫内膜癌Ishikawa及KLE细胞株,利用脂质体将携带EGFR基因的质粒转染到Ishikawa细胞株建立EGFR过表达的Ishikawa细胞株,应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上述3种细胞中EMT相关指标E-cadherin、α-catenin、N-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量。结果:低分化、高侵袭性的KLE细胞中EGFR呈高表达,且KLE细胞中上皮标志物E-cadherin和α-catenin的蛋白表达量均低于Ishikawa细胞(P<0.01),间质标志物N-cadherin和Vimentin的蛋白表达量则高于Ishikawa细胞(P<0.01),EGFR过表达处理后,Ishikawa细胞E-cadherin、α-catenin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1),N-cadherin、Vimentin mRNA及蛋白表达量则显著升高(P<0.01)。结论:EGFR过表达引起子宫内膜癌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二联活菌对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我院2011年5月至7月共70例限期行结直肠癌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35)和对照组(n=35)。两组于术前5d至术后7d每日分别给予酪酸梭菌二联活菌制剂和安慰剂,于术中采集结直肠组织标本,超微电镜下观察肠上皮紧密连接结构,采用Westernblot和实时RT—PCR技术分析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采用UssingChamber技术评估肠上皮通透性。术后第7天收集患者粪便标本和血标本,采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分析粪便菌群多样性,并采用细菌培养方法对特定细菌进行定量检测。记录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腹泻腹胀发生率、全身炎症反应及术后感染并发症等临床参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的结直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超微结构明显改善,Western blot和RT—PCR均证实试验组的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1和ZO-1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提高(蛋白:P均〈0.001;mRNA:P=0.005、0.001、0.006),跨膜电阻增加[(28.3±5.2)Ω·cm2比(22.1±4.7)Ω·cm2,P=0.002],对大分子物质甘露醇的通透性降低[(0.91±0.17)%比(1.65±0.33)%,P〈0.001];肠道菌群的T—RFLP及细菌培养检测发现,试验组肠道菌群多样性增加(P=0.006),肠道双歧杆菌[(143.4±35.9)比(100.0±0.0),P=0.002]和乳酸杆菌[(111.3±52.9))比(100.0±0.0),P〈0.001]生长增加,产气荚膜梭菌生长减少[(66.2±23.7)比(100.0±0.0),P〈0.001]。临床观察发现,试验组术后排气[(2.5±1.7)d比(4.5±2.0)d,P〈0.001]和排便时间[(5.0±1.3)d比(6.3±1.1)d,P=0.002]显著缩短,腹泻(20%比40%,P=0.005)和腹胀发生率降低(35%比60%,P=0.021)。结论酪酸梭菌二联活菌用于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可有效增强肠黏膜上皮屏障功能,维护肠道菌群稳态,显著缩短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降低腹泻和腹胀发生率,促进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9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工作年龄人群中可预防性失明的疾病最常见原因,全球糖尿病人数众多,医疗卫生资源不平衡,患者眼底检查依从性低,DR筛查任务艰巨。远程眼科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传输患者医学影像和相关信息至远端医生,增加了偏远地区的糖尿病患者接受及时DR评估的机会。本文应用Wilson和Jungner关于慢性疾病筛查的10个标准评估DR筛查的远程医疗项目,并按照美国远程医疗协会制定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远程医疗实践指南》中筛查项目的临床验证分类,对目前发表的DR远程筛查项目应用研究的概况进行综述分析。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疼痛教育对射频治疗小关节源性下腰痛患者疗效的影响,评估患者疼痛缓解程度及满意度。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接受射频治疗的小关节源性下腰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疼痛教育,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临床疗效和对疼痛控制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疼痛缓解效果及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疼痛教育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有助于提高射频治疗小关节源性下腰痛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用于老年慢性便秘患者安全及有效的肠道准备方法,以提高结肠镜检查的成功率。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0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拟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的老年慢性便秘患者15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50例;肠道准备:A组采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B组采用番泻叶、甘露醇和口服补液盐,C组采用番泻叶和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观察并详细记录肠道准备效果,肠镜检查中肠道清洁程度,患者的依从性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①C组的肠道清洁度有效率为94.0%,高于A组的66.0%和B组的74.0%;②3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低于A组的26.0%和B组的30.0%。A组与B组在清洁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口服番泻叶和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应用于老年慢性便秘者的肠道准备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小,可提高患者结肠镜检查的成功率,使患者得到及时的诊疗。  相似文献   
998.
单体核型(MK)目前被认为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不良预后相关。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我院连续成功实施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初发MDS患者中常染色体单体缺失累及的染色体谱系并分析与其相应的临床病理表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了我院血液科细胞遗传室自2004年2月至2012年5月连续成功实施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初发MDS患者细胞遗传学结果,并根据外周血分类计数、骨髓抽吸液涂片、骨髓活检及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按WHO分类标准进行分型。结果表明,初发MDS患者1 532例中异常核型者538例(35.1%),其中包括证实至少存在1条常染色体单体缺失患者202例。在202例中47例(23.3%)仅表现为单独具有单体异常,其余155例常染色体单体异常并发于2种异常(n=33,21.3%)或3种及以上异常即复杂核型(n=112,78.7%)。单体核型异常几乎累及所有22条常染色体,但7号染色体单体累及频率最高,在所有单独常染色体单体缺失病例中约达66.0%,其并发于2种异常或复杂核型中检出率也是最高的,其余并发于2种异常或复杂核型可重现的单体异常依次累及13号(12.5%),18号(8.3%),20号(6.3%),17号(7.3%),21号(5.2%),12号(5.2%)和5号(5.2%)。单独常染色体单体缺失病例的临床病理表型分析中RCMD(n=20,13例为-7),RAEB(n=12,11例为-7),RA(n=9,3例为-7),CMML(n=6,4例为-7)。单独20单体(n=7,3例RA,4例RCMD),单独20单体未见于RAEB或CMML病例。结论:常染色体单体缺失的高比例提示其对MDS发病的潜在影响。缺失主要累及7号染色体,提示7号染色体相关基因单倍体数量不足可能是MDS发病机制之一。累及其他整条染色体的单倍体数量不足可能不利于恶性克隆存活,除非其有害效应能被其他遗传学畸变效应抵消,这表明并发于2种异常或复杂核型可重现的单体异常累及的染色体谱系更为广泛。20号染色体单体缺失是相对良好的预后特征。  相似文献   
999.
本研究通过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完全缓解(CR)期骨髓"前ALIP"样结构定位、定量异常的检测,探讨其与AML复发的相关性。对62例骨髓涂片示CR的患者骨髓活检塑料切片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预后随访,依据预后将其分为复发前组及未复发组。计算骨髓塑料切片每平方毫米内单个、两个聚集前体细胞数量及二者的总和,结合计算机图像分割法测量其与骨小梁间的精确距离,明确"前ALIP"样结构定位、定量异常与复发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复发前组及未复发组骨髓"前ALIP"样结构数量分别为11±11.71和8.33±9.17个/mm2,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29±4.00)(P<0.01)。在"前ALIP"数量≥11个/mm2的17例患者中,复发前组12例,占70.6%,明显高于未复发组(29.4%,P<0.05);而复发前组"前ALIP"与骨小梁的相对距离为(341.31±266.16)μm,明显远于未复发组(242.41±174.65)μm(P<0.01),有向骨小梁间区迁移的趋势。在前"ALIP"与骨小梁之间平均距离≥341μm的18名患者中,复发前组14例,占77.8%,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1)。结论:AML患者CR期骨髓切片中"前ALIP"样结构平均数量超过11个/mm2或其与骨小梁间的平均距离超过341μm,预示AML可能早期复发,应及时进行再诱导缓解治疗。  相似文献   
1000.
范峥莹  胡三莲  周玲 《护理研究》2012,26(31):2973-2974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手外伤发生率越来越高。创面感染是开放性手外伤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常可延长治疗时间,影响伤口愈合及功能康复[1]。伤口床准备理论是近年来伤口处理的新进展,其概念是去除影响伤口愈合的局部障碍因素,加速自体愈合或增强其他治疗疗效而进行的伤口管理[2]。一个完整的伤口床准备过程包括清创、抗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