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3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38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121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54篇
内科学   84篇
皮肤病学   597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35篇
外科学   59篇
综合类   66篇
预防医学   50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72篇
中国医学   33篇
肿瘤学   5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男男性行为人群(MSM)中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率高、风险行为普遍,一部分人同时与女性保持性关系,性关系网络复杂,是HIV向一般人群传播的重要桥梁。与传统流行病学研究主要关注个体风险行为不同,社会网络理论从网络视角研究人际关系及其对个体行为和疾病传播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社会网络在HIV传播中发挥的作用。该文综述了社会网络分析的主要方法和国内外男男性行为人群的社会网络分析和干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1)性网络结构特征影响MSM感染和传播HIV的风险;2)社会网络可通过网络成员间的同伴压力、行为准则和社会支持影响MSM的行为和健康状况;3)以社会网络为基础的干预方法在MSM中可行且可减少风险行为。  相似文献   
82.
83.
84.
  目的  探讨银屑病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差异。  方法  收集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住院治疗的银屑病患者(银屑病组)及同期本院健康体检人群(健康组)的新鲜粪便标本, 分析受试者相关临床资料。提取肠道菌群DNA, 采用16S rDNA基因扩增和Illumina平台双端2×300策略测序, 基于Gold数据库按>97%的相似性聚类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 OTU), 对照Silva数据库进行物种注释及分类, 各层级样本采用轶和检验分析物种差异; QIIME软件计算α多样性主要指数、β多样性分析, t检验分析指数差异,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研究结果通过R及GraphPad Prism作图展示。  结果  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11例银屑病患者及21例健康对照者入选本研究, 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构成比、年龄和体质量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DNA测序分析显示样本测序覆盖深度>0.99。银屑病组肠道菌群的OTU数量(278.18±89.75比722.95±152.81, t=10.36, P<0.01)、赵氏指数(433.38±147.47比1156.08±292.50, t=9.291, P<0.01)、香农指数(3.56±0.87比5.73±0.78, t=6.972, P<0.01)和辛普森指数(0.79±0.15比0.94±0.04, t=3.287, P<0.01)均显著低于健康组。Rank-Abundance曲线显示银屑病组肠道菌群均匀程度较低。PCoA分析(unweighted)显示银屑病组与健康组在第一主成分(24.35%)可显著分离, Weighted UniFrac分析可见银屑病组混杂在健康样本中无法区分, 且与银屑病亚型无关。样本聚类分析显示, 银屑病组肠道菌群与健康组有一定重叠性, 银屑病样本特异性菌群少; 在门层级, 健康组中可检测到TM7, 相对丰度为0.000 066 9(0.000 033 4~0.000 200 5), 而银屑病组仅在个别样本中显示有微量存在, 相对丰度为0(P<0.05);在属层级, 银屑病组双歧杆菌属[0.000 033 4(0.000 016 7~0.000 100 3)比0.000 401 1(0.000 200 5~0.001 337 0)]、布劳特氏菌属[0.000 467 9(0.000 183 8~0.000 434 5)比0.002 206 0(0.000 935 9~0.005 582 0)]、粪球菌属[0.000 033 4(0~0.000 401 1)比0.000 902 5(0.000 334 2~0.005 315 0)]较健康组显著降低, 健康组中的戴阿利斯特杆菌属和嗜血菌属仅在银屑病组个别样本中微量存在, 克雷伯氏杆菌属在健康组和银屑病组个别样本中存在, 但在银屑病组的相对丰度更低, 接近0(P均<0.05)。个体样本高丰度菌群分析显示, 银屑病组个别样本中多糖及短链脂肪酸代谢相关菌群的相对丰度降低。  结论  银屑病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低于健康人群。  相似文献   
85.
临床资料患者,女,64岁。因眉毛脱落、全身皮肤红斑、丘疹6个月就诊。患者自述6个月前眉毛脱落,无明显诱因躯干和四肢出现暗红色丘疹、结节,表面皮肤干燥,无瘙痒和疼痛,无畏寒发热、胸闷腹痛等全身症状。1个月前于当地医院就诊,怀疑麻风,未予检查与治疗,转诊至我院。该患者既往体健,个人史无特殊,无子女。否认家族中类似病史。  相似文献   
86.
随着白癜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针对特定免疫通路和分子的一系列靶向药物的研发也取得了一定突破。Janus激酶(JAK)抑制剂的局部外用剂型在II期临床试验中促进皮损显著复色;白介素-15受体(CD122)、诱导性热休克蛋白70(HSP70i)、NLRP3炎症小体、WNT蛋白等靶点的干预也在白癜风的细胞或动物模型中表现出确切疗效。本文从作用机制、疗效、安全性等方面综述了近五年来白癜风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7.
【摘要】 目的 探讨白念珠菌菌丝对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自噬流的影响。方法 白念珠菌菌丝分别体外诱导BMDM细胞0.5、4、12 h,以不加菌丝处理的0 h组作为对照,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时间点自噬关键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Ⅰ向LC3-Ⅱ的转换及磷酸化雷帕霉素机制性靶蛋白(p-mTOR)的表达。白念珠菌菌丝分别联合4种溶酶体阻断剂,包括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E-64d + 胃蛋白酶抑制剂pepstatin、巴弗洛霉素-A1(BAF-A1)、氯化铵及氯喹,体外诱导小鼠BMDM细胞4、12 h,观察白念珠菌菌丝对BMDM细胞基础自噬流的影响。统计分析采用非配对t检验、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结果 白念珠菌菌丝体外处理小鼠BMDM 0.5、4和12 h后,与0 h组(0.983 ± 0.030)相比,LC3-Ⅰ向LC3-Ⅱ转换均增加(1.254 ± 0.118、1.629 ± 0.391、1.598 ± 0.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75、2.856、2.804,均P < 0.05),但各组p-mTOR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白念珠菌菌丝联合E-64d + pepstatin体外处理BMDM细胞4和12 h后,LC3-Ⅱ的蓄积水平较E-64d + pepstatin单独处理组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3.691、6.648,均P < 0.05)。与相应溶酶体阻断剂组相比,白念珠菌菌丝联合BAF-A1、氯化铵或氯喹4和12 h后,LC3-Ⅱ的蓄积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 < 0.05)。结论 白念珠菌菌丝体外诱导可增加小鼠BMDM细胞基础自噬流中LC3-Ⅰ向LC3-Ⅱ的转换。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包皮环切对男性生殖器部位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CBM、万方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包皮环切与男性(15~70岁)HPV感染率关系的随机对照研究(RCT)、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的文献。应用Revman 5.1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倒漏斗图对发表偏倚进行直观检测。结果共15篇文献纳入分析,包括8 042名受试者。其中13篇文献研究包皮环切术与HPV感染的相关性,因存在明显异质性,采用亚组分析,将仅局限于包皮覆盖区取材的2篇文献和非局限于包皮覆盖区取材的11篇文献分为2个亚组,分别进行Meta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当仅局限于包皮覆盖区取材时,包皮环切术与HPV感染存在负相关[比值比(OR)=0.28,95%可信区间(CI):0.20~0.41];当取材范围非局限于包皮覆盖区时,包皮环切术与HPV感染无明显相关性(OR=0.78,95%CI:0.54~1.14)。包皮环切组高危型HPV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对危险度(RR)=0.62,95%CI:0.51~0.75)]。结论包皮环切可降低男性包皮覆盖区HPV感染率,特别是高危型HPV感染率。  相似文献   
89.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