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0篇
  免费   388篇
  国内免费   127篇
耳鼻咽喉   15篇
儿科学   11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146篇
口腔科学   20篇
临床医学   161篇
内科学   195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36篇
特种医学   79篇
外科学   131篇
综合类   687篇
预防医学   476篇
眼科学   16篇
药学   348篇
  4篇
中国医学   233篇
肿瘤学   140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150篇
  2021年   141篇
  2020年   149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89篇
  2013年   181篇
  2012年   347篇
  2011年   272篇
  2010年   207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实施全民食盐加碘(USI)措施后,贵州省儿童甲状腺肿(甲肿)及其消长规律。方法 2001年4月采用点面结合的“典型调查”方法调查贵州省儿童的甲状腺肿情况,2003年10月采用群体追踪调查的方法,对2001年调查的同一人群开展甲肿消长情况的流行病学现况追踪调查。结果 2003年共有效追踪调查了1702名学生。其中在240例原检出Ⅰ度甲肿的学生中,139例转变为正常,转变率57.92%。15例转变Ⅱ度,转变率为6.25%。86例未改变,占35.83%。在28例原检出Ⅱ度甲肿的学生中,7例转为正常,2例转为I度,总体转变率42.86%。在追踪调查的1434名正常学生中,新发甲肿率为6.69%。结论 贵州省8~10岁儿童甲肿率逐年下降,但降幅非常缓慢,儿童甲肿多数会随时间推移自行减轻或恢复正常,只有少数会加重。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早期诊断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影像学指标。方法 将30只SD大鼠分为模型组(20只)和对照组(10只),对模型组采用改良四血管法建立VCI大鼠模型,对照组行假手术处理,通过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认知功能变化。于建模后2周、1个月、3个月、5个月对2组大鼠行MR T2W和DTI扫描,利用手动分割ROI的方法分析海马体积及FA值变化;利用基于体素分析方法(VBA)分析大鼠FA值下降的脑区。最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切片进行HE和尼氏染色,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受损情况。结果 模型组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较对照组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术后3、5个月海马体积萎缩,且海马区FA值明显减低(P均<0.05)。VBA分析结果显示,建模后1、3、5个月多处脑区FA值显著下降,且下降区域范围随时间延长逐渐扩大。病理结果显示,海马区锥体细胞排列紊乱、结构模糊,尼氏小体溶解、消失。结论 观察大鼠海马体积以及微观白质变化有助于早期诊断VCI;大脑FA值可作为早期诊断VCI以及评估严重程度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1H-MRS波谱技术联合线性拟合模型(LCmodel)软件在帕金森病(PD)伴认知障碍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PD患者35例(PD组)和健康体检者22名(对照组),并根据是否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将PD组分为PDN亚组和PDMCI亚组。采用1H-MRS波谱技术联合LCmodel软件获取PD组与对照组后扣带回(PCG)区域的波谱及代谢物的绝对浓度。比较2组各代谢物绝对浓度,并分析各代谢物绝对浓度与认知功能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PDN亚组各代谢物绝对浓度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DMCI亚组总肌酸(tCr)、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醇(mI)和胆碱复合物(tCho)的绝对浓度均较对照组降低(P均<0.05);PDMCI亚组tCr绝对浓度较PDN亚组降低(P<0.05)。tCr(r=0.444,P=0.01)、谷胱甘肽(GSH;r=0.393,P=0.024)绝对浓度与MMSE评分存在相关性;tCr(r=0.367,P=0.035)、GSH(r=0.376,P=0.031)及tCho(r=0.375,P=0.031)绝对浓度与MoCA评分存在相关性。结论 1H-MRS技术联合LCmodel软件可定量分析PCG区域代谢物变化,有助于评估PD伴认知障碍。  相似文献   
34.
目的比较腹腔镜微创与传统开腹胆道取石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及对患者机体氧化应激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7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成微创组与开腹组两组,每组各45例。其中微创组给予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开腹组给予传统开腹胆道取石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疗效及手术前后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T细胞百分率及CD4~+和CD8~+T细胞比值(CD4~+/CD8~+比值)]的变化。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开腹组(P 0.05),两组结石取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开腹组(P 0.05)。微创组术后12 h时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镇痛药使用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P 0.05)。微创组手术前后血清SOD、MDA和GSH-P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术后第1天时血清SOD和GSH-Px活性明显低于术前,MDA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 0.05)。两组术后第1天时外周血CD3~+、CD4~+、CD8~+及CD4~+/CD8~+比值明显低于术前(P 0.05),其中开腹组降低更明显(P 0.05)。结论腹腔镜微创与传统开腹胆道取石治疗胆总管结石均能取得较好的取石效果,但腹腔镜微创手术对机体创伤更小,不会引起明显的氧化应激反应,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小,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35.
36.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prepare chitosan (CH) based particulate formulations for colon delivery of vancomycin (VM). Chitosan microparticles (MPs) and nanoparticles (NPs) loaded with VM were prepared using different CH/tripolyphosphate (TPP) molar ratios and different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In particular,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ionic gelation and freeze-drying to recover these particles, or, alternatively, by spray-drying method. Micr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using a different spray-dryer. Micro- and nanoparticles were characterized in terms of size distributions by photon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PCS), while encapsulation and drug loading efficiencies were studied using a dialysis metho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was employed to determine the surface composition of the micro- and nanoparticles respectively, and the morphologies of the developed systems were studi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Water uptake as well as drug release profiles were also measure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gainst Staphylococcus aureus, a Gram-positive model strain, was evaluated. FT-IR results suggested an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between VM and CH/TPP particles. Moreover, the particles were found to hold a positive zeta-potential, indicating the presence of CH on the particle surfaces. Particle size and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were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different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mployed. Nanoparticles obtained by spray-drying showed the best results in terms of water uptake and drug release rate. Moreover, they showed a good bactericidal activity against S. aureus.  相似文献   
37.
目的了解贵州省BV系流感暴发疫情和重症病例毒株的分子特征,探讨其特异性分子靶标,为流感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贵州省2017-2019年BV系流感暴发疫情、重症病例和普通流行毒株,经基因组的提取、HA和NA基因的扩增与测序,与参考株一起进行分子特征分析。结果贵州省所有毒株HA和NA基因进化树拓扑结构类似,整体上毒株处于3个分支,2017年的毒株聚集为一簇,2018年的分散存在,2019年的处于两个分支且相对较远,绝大部分暴发疫情毒株和重症病例毒株均处于分支1。贵州省所有毒株同疫苗株B/Colorado/06/2017 HA和NA基因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8.6%~99.3%和98.9%~99.4%;2017年BV系毒株间HA和NA基因同源性分别为99.9%和99.9%~100%,2018年分别为98.4%~99.3%和98.7%~99.1%,2019年分别为97.7%~100%和98.4%~99.9%,其中2019年分支2中的毒株间同源性分别为99.4%~100%和99.6%~99.9%,分支1中的分别为99.5%~100%和99.3%~99.9%,所有暴发疫情、重症病例毒株同当年度普通流行毒株之间同源性均高于99.4%;与疫苗株B/Colorado/06/2017相比所有毒株HA基因均存在S14N、G144D、V195I、K513R的突变,NA基因均存在Q371K、D490N的突变;2019年分支1中的毒株HA基因存在G148R、K151E和T563A以及NA基因存在A395T的特异性位点突变;分支2中的毒株HA基因存在V394I和NA基因存在V71A、K343E、A395V和V401I的特异性位点突变。同时,分支1中的毒株HA基因与疫苗株B/Brisbane/60/2008相比存在179-181KND的特异性缺失突变,与B/Colorado/06/2017相比存在181D的特异性缺失突变和150环的抗原位点突变。结论贵州省BV系暴发疫情毒株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暴发疫情毒株与普通流行毒株之间亲缘关系和同源性较高,2019年存在两个分支群系毒株的流行,且暴发疫情、重症病例毒株主要以分支1中的毒株流行为主;贵州省暴发疫情、重症病例毒株存在多个位点的特异性突变和缺失突变,应进一步加强分子特征的实时监测和致病力相关的特异性分子靶标研究。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构建输入性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方法 通过文献综述、专题讨论初步构建输入性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选择26名疟疾防治专家,采用德尔菲法对指标体系开展2轮专家咨询,根据专家对每项指标的熟悉程度、判断依据和重要性评价计算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系数、专家协调系数、各指标变异系数,根据上述结果进行指标筛选并计算各指标权重;采用Cronbach’s α系数评价指标体系信度,采用专家权威程度系数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效度,采用KMO检验和因子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效度。结果 共23名专家完成2轮专家咨询,最终构建了一个包含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的输入性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第2轮专家积极系数(100.00% vs. 88.46%)和专家协调系数(0.372 vs. 0.286, P均< 0.01)均高于第1轮。第2轮专家咨询后,各级指标专家权威程度系数为0.757~0.930,一、二、三级指标变异系数分别为0.098~0.136、0.112~0.276、0.139~0.335;指标体系整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941;一(KMO值= 0.523,[χ2] = 18.192,P < 0.05)、二(KMO值= 0.694,[χ2] = 51.499,P < 0.01)、三级指标(KMO值= 0.519,[χ2] = 477.638,P < 0.01)KMO值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级指标6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4.23%。传染源、传播条件及防控能力3个一级指标归一化权重分别为0.337、0.333和0.329;归一化权重居前3位的二级指标依次为输入性病例数及虫种(0.160)、输入性病例入境及就诊情况(0.152)、媒介种类及密度(0.152);归一化权重值居前5位的三级指标依次为输入性病例虫种(0.065)、媒介种群(0.064)、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间隔(0.059)、输入性病例数(0.056)及从就诊至确诊时间间隔(0.055)。结论 成功构建了输入性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为消除后开展输入性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和加强重点风险因素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9.
为了解2015年贵州省人体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按照《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方案》和实施细则相关要求,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全省16个县(市、区)抽取30个农村和5个城镇为调查点,每个调查点检测不少于250人。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对被调查者粪样进行检测,镜检华支睾吸虫卵及其他人体重点寄生虫虫卵并计数,同时采集被调查者一般情况信息。结果显示,全省共调查8 838人,华支睾吸虫感染37例,感染率0.42%(37/8 838),均属轻度感染。男、女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50%(22/4 375)和0.34%(15/4 463)。36例感染者集中于黔东南州,1例在六盘水市,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农村调查点7 572人,感染率为0.04%(3/7 572);城镇调查点1 266人,感染率为2.69%(34/1 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黔东南州城镇调查点中,榕江县(镇区)感染率达11.90%(30/252),高于凯里市(城区)(1.60%, 4/250)(P <0.01)。37例华支睾吸虫感染者中,仅1例合并蛔虫感染。各年龄组中以11~20岁组感染率最高,为0.97%;文化程度以高中、中专学历人群感染率最高,为3.14%;职业以工人、干部等上班族最高,为2.36%,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贵州省黔东南州仍是华支睾吸虫病的重点流行区,需扩大城镇调查点进一步摸清华支睾吸虫感染流行状况。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