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2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0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47篇
中国医学   134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目的:基于455~470nm面阵蓝光照射SD大鼠,观察大鼠视网膜及脉络膜组织结构变化并分析照射时间与组织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6周龄健康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和实验组(n=18),正常对照组无任何干预正常喂养6wk;实验组分为3个小组,每天分别予面阵蓝光发光器(455~470nm,391Lx)照射3、6、12h,连续照射6wk。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结构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的大鼠眼底组织结构完整,细胞形态正常。随蓝光照射时间延长,各实验组大鼠脉络膜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改变,局部疏松水肿,小血管增生,色素层变薄,细胞稀疏,视细胞数逐渐减少,局部消失。3h实验组细胞核染色清晰,双极细胞层及节细胞层未见明确改变。6、12h实验组细胞核固缩,双极细胞层轻度增生,神经节细胞层局部形成胞突。结论:视网膜的光感受器细胞随蓝光照射时间的延长出现明显变薄、萎缩、消失。色素上皮细胞损伤程度与蓝光照射时间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古籍记载的闹羊花不同炮制品的毒性和药效的相关性,确定"减毒-存效"的最佳炮制方法。方法采用分光测色仪、高效液相色谱电雾式检测器法(HPLC-CAD)、小鼠急性毒性实验、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分别对闹羊花生品及不同炮制品的性状(颜色)、指标性成分含量、毒性、药效进行评价。结果相较于生品,闹羊花经炮制后饮片颜色由灰黄色变为棕褐色,指标性成分闹羊花毒素II、III、V含量大幅度降低,3种毒性成分总量的顺序为生品(0.340%)>清蒸(0.181%)>酒蒸(0.178%)>醋蒸(0.154%)。小鼠急性毒性实验表明,闹羊花不同炮制品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的大小顺序为醋蒸(3.538 g/kg)>酒蒸(3.467 g/kg)>清蒸(2.725 g/kg)>生品(2.172 g/kg),表明炮制达到了"减毒"的目的。抗炎药效实验表明,闹羊花炮制前后均能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抑制率大小顺序为生品高剂量组(73.25%)>生品中剂量组(58.39%)>酒蒸高剂量组(49.63%)>醋蒸高剂量组(42.48%)>清蒸高剂量组(40.56%),相较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达到了"存效"的目的。结论闹羊花的多种炮制方法均有"减毒存效"作用,"减毒"以醋制为优,"存效"以酒制为优,为临床用药提供了依据,同时建立了毒性中药"外观性状-化学成分-毒性-药效"多元评价模式,为闹羊花炮制工艺、质量标准、减毒存效机制等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新冠肺炎属于疫病,疠气从口鼻而入,与六淫邪气相合(以湿邪为主),可化寒、化热、化毒、化燥,主要伤及肺脾功能。病机认识上不同学者有寒湿与湿热的差异,与受邪轻重、气候差异、患者体质等有关。分期辨证可有效整合不同辨证方法,初期可从辨口气、辨鼻气、辨鼻涕、辨面色、辨小便来区分寒热。中期热盛于湿易从阳化燥、化毒,或湿胜于热从阴化寒而出现多种病变,临床根据寒、湿、热(毒)病邪的多少而随证治疗。中医诊治新冠肺炎既要突出中医理论特色,也要积极彰显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腹针"引气归元"针法联合鼓室注射治疗暴聋(气血亏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暴聋(气血亏虚证)患者90例,随机分3组,联合治疗组采用腹针"引气归元"针法治疗联合鼓室注射治疗,常规治疗组采用银杏叶提取物静脉注射联合鼓室注射治疗,腹针治疗组采用腹针"引气归元"针法治疗,对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后在听力改善、耳鸣、耳闷症状方面缓解均优于常规治疗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眩晕较治疗前均有改善。结论腹针"引气归元"针法联合鼓室注射治疗暴聋(气血亏虚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重庆市妇幼保健院行腹腔镜骶骨固定术7年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该术式的相关并发症及处理。 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11月接受腹腔镜骶骨固定术的238例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统计分析手术前后POP-Q的Ba、Bp、C、D位点等各指示点及生存质量和性生活状态评分的变化,术后各类并发症的处理情况。 结果腹腔镜骶骨固定术治疗中盆腔缺陷的有效方式,其治愈率为98.74%;Ba、Bp、C、D位点,以及PFDI-20和PISQ-12问卷均有明显改善,术后生存质量及性生活状态改善。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约15.55%,其中便秘发生率最高(约5.04%),其次为疼痛3.78%,网片暴露、新发尿失禁、骶前出血、尿潴留的发生率均1.26%;复发、严重感染发生率0.84%,性生活障碍、输尿管折叠梗阻、尿道损伤发生率0.42%;所有并发症均经相应处理治愈。 结论腹腔镜骶骨固定术是治疗中盆腔缺陷的有效方式,效果满意,但需重视手术网片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对并发症的合理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比较一次性根治术与切开挂线术对腺源性肛瘘患者的疗效。方法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8例腺源性肛瘘患者随机分为一次性根治术组(DRO组)和切开挂线术组(ITD组),各44例,DRO组给予一次性根治术治疗,ITD组给予切开挂线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后6 h、12 h、24 h、48 h患者的疼痛程度,并比较伤口愈合时间、术后2周时的排便功能恢复情况,另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治愈率及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DRO组住院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均明显长于ITD组(P<0.05)。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术后48 h VAS评分<术后24 h<术后12 h<术后6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RO组术后6 h、12 h、24 h、48 h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ITD组(P<0.05)。术后2周时两组排便功能恢复情况等级分布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愈情况等级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1年,DRO组复发率为2.27%,显著低于ITD组的18.18%(P<0.05)。结论在腺源性肛瘘患者的治疗中,一次性根治术与切开挂线术的治愈率相当,术后并发症少,一次性根治术能够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排便功能恢复,降低复发率,切开挂线术能够缩短住院时间,加快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炎临床症状具有不典型、多样性等特点,早期明确诊断对病人的治疗与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心脏MR(CMR)成像具有显示心肌水肿、瘢痕和其他组织异常的能力,已成为急性心肌炎病人的主要无创性诊断技术。随着MRI检查技术的发展,特别是T1mapping、T2mapping的应用,可进一步提高诊断价值。综述CMR成像在急性心肌炎应用的最新进展,以指导急性心肌炎的诊断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IETM )模型大鼠结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的影响,探索其抗肝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实验组)和对照组4组,采用D-半乳糖胺(D-gal)腹腔注射致肝衰竭ITEM大鼠模型。正常组在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4h后处死,模型组、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于造模后24h、48h、72h各取6只、7只、7只大鼠处死,检测各组肝功能、内毒素、结肠黏膜上皮咬合蛋白(occludin)及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结果:模型组血清ALT/AST、内毒素、 MLCK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组, occludin表达低于模型组( P<0.01);实验组血清ALT/AST、内毒素、 MLCK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 occlu-din表达高于模型组( P<0.05)。结论:增强结肠粘膜上皮紧密连接功能,降低内毒素的吸收是温阳解毒化瘀颗粒抗肝衰竭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川南地区汉族人群DIS80位点群体遗传多态性。方法采用PCR结合聚丙烯酰胺PAGE电泳及高灵敏度银染技术,即Amp—FLP方法对川南地区120名汉族无血缘关系个体D1S80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在所调查的120名无关个体样本中,观察到D1S80基因座有18个等位基因,基因频率分布在0.004166667~0.1958333333之间,杂合度为0.7869,个体识别力为0.87,非父排除率为0.8152,其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法则。结论D1S80基因座的PCR分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灵敏度,为法医学个体识别和亲权鉴定、遗传病基因链锁分析等的研究及应用提供了川南地区有用的遗传信息。  相似文献   
20.
廖登辉  王婷  甘霖  闵杰  王亚东  曾真  吕钢 《西部医学》2024,36(5):713-718
目的 探讨Ⅰ型胶原蛋白α1链(COL1A1)、核转运蛋白α2(KPNA2)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6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87例TNBC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手术留取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OL1A1、KPNA2在各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表达情况与患者病理特征的关系,绘制生存曲线分析二者表达情况与患者5年预后的关系,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生存的因素。结果 COL1A1、KPNA2在TNBC患者癌组织中高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在TNBC癌组织中,COL1A1、KPNA2高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0.05),COL1A1高表达还与临床分期有关(P<0.05)。随访5年,87例患者总生存率78.16%(68/87),COL1A1高表达者生存期较低表达者更短(P<0.05),KPNA2高表达者较低表达者生存期更短(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临床分期Ⅲ期、有淋巴结转移、COL1A1高表达、KPNA2高表达是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生存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COL1A1、KPNA2在TNBC患者癌组织中表达均增加,两者高表达与患者组织学分级、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情况均有关,且影响患者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