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4篇
  免费   151篇
  国内免费   65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82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217篇
内科学   34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39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104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42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252篇
  3篇
中国医学   66篇
肿瘤学   5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中晚期儿童肾透明细胞肉瘤(CCSK)的临床特点、诊治经过及预后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10例中晚期CCSK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诊疗经过及预后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临床特点:10例CCSK病例中男6例,女4例;中位发病年龄为32个月;7例为左侧CCSK,3例为右侧CCSK。初次诊断时Ⅲ期9例,Ⅳ期1例;其中4例初次诊断时误诊为肾脏其他肿瘤(40%,4/10例)。5例Ⅲ期病例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出现肿瘤复发及转移,主要远处转移部位为肺、骨、肝脏及脑。2.治疗及预后:10例中给予手术联合放疗及化疗者7例,未规范化治疗放弃者3例。中位随访时间33.5个月,7例存活,3例死亡,3年总生存率为65.6%。Ⅲ期患儿3年总生存率为74.1%,Ⅳ期患儿3年总生存率为0,Ⅲ期与Ⅳ期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P=0.003)。5例复发病例中仅1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例进展,1例死亡;3例无复发病例均完全缓解,且均为给予手术、化疗及放疗规范化治疗者。结论儿童CCSK初诊误诊率高,Ⅲ期病例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复发及远处转移风险高;Ⅲ期病例积极给予手术、化疗及放疗的规范化治疗,预后良好,而发生复发及远处转移者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72.
目的:设计同时靶向B淋巴细胞表面CD20 和CD19 两个抗原蛋白的双特异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并制备BiCAR-T 细胞,检测其对B淋巴细胞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以及对免疫缺陷B-NSG 小鼠白血病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构建基于鼠源CD19 和人源化CD20 scFv 的双靶点CAR分子,将CAR基因装载于慢病毒载体中,在293T细胞中包装慢病毒,感染健康人T 细胞制备BiCAR-T 细胞。构建表达CD19 和CD20 的K562-CD19-GFP、K562-CD20-GFP 以及表达Luciferase 的Nalm6-Luc-GFP 细胞作为靶细胞,将BiCAR-T 细胞与靶细胞共同孵育,检测其对靶细胞杀伤能力及释放IFN-γ 水平。使用Nalm6-Luc-GFP 细胞构建白血病小鼠模型,尾静脉注射BiCAR-T细胞,通过小动物成像方法观察BiCAR-T细胞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健康人来源的BiCAR-T 细胞经7 d 培养后扩增良好,扩增倍数为20~50 倍,阳性率为10%~92%,显示成功制备BiCAR-T细胞。在效靶比为10∶1 时,BiCAR-T细胞对Nalm-6、K562-CD19-GFP 和K562-CD20-GFP 的杀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细胞[ (76.7±7.4)% vs(8.7±2.4)%、(93.3±5.2)% vs(46.7±6.2)、(51.0±0.8)vs(30.7±0.5)%,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与Nalm-6细胞共孵育后BiCAR-T 细胞分泌IFN- γ 量显著增加[(872.7±7.7)vs(101.0±5.3)pg/ml ,P<0.01]。动物实验表明,BiCAR-T细胞对B-NSG小鼠白血病模型治疗效果明显,注射BiCAR-T细胞后白血病细胞逐渐减少,第50 天时基本消失,小鼠全部存活至第70 天被安乐死;PBS和对照T细胞组小鼠分别在(19±3)和(20±1)d 全部死亡。结论:成功设计了表达CD19 和CD20 的双靶点CAR分子后成功制备了BiCAR-T 细胞,该细胞能够有效杀伤表达CD19 和/或CD20 的B淋巴细胞肿瘤细胞,与靶细胞共同孵育后能够分泌大量IFN-γ,对B-NSG免疫缺陷小鼠白血病模型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3.
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具有极高的检测通量,相对低的检测成本,高度的准确性(accuracy)和精准性(precision),是遗传病临床检测的有力工具之一。NGS实验室的检测流程是否规范,将直接影响NGS数据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将决定其是否能被用于遗传病的临床辅助诊断或筛查。因此.作为遗传病基因检测的重要环节之一,NGS实验室中流程的规范化与标准化非常重要。2019年5月,在第二届基因检测联盟会议上,针对如何规范NGS检测流程,从事遗传病临床诊治、实验室检测以及第三方基因检测机构的专家进行了全面充分的讨论,旨在规范基于NGS的基因检测流程,对检测流程中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包括样本采集/接收/保存、NGS建库、上机测序及数据质控)的操作与实施提出了专业性的指导意见,以规范NGS技术在遗传病基因检测领域中的应用。本文根据此次研讨会上各行业专家的讨论,总结并发布NGS实验室检测流程的规范共识,以促进NGS实验室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推进我国NGS实验室在遗传病基因检测领域的快速和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74.
目的:研究TrueBeam加速器的射野跟随功能在鼻咽癌固定野调强放疗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10例鼻咽癌患者.分别对每位患者设计四个计划.分别为固定野调强组的dIMRT-JT和dlMRT计划,容积旋转调强组的RapidArc—JT和RapidArc计划。dIMRT-JT和RapidAre-JT为使用射野跟随功能的计划,dIMRT和RapidArc为不使用射野跟随功能的计划。分别比较使用和不使用射野跟随功能的治疗计划.患者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结果:固定野调强计划,在使用和不使用射野准直器跟随功能,其靶区的剂量学参数差别不大,但是脑干、脊髓、晶状体、腮腺等危及器官都有较大改善,脑干和脊髓的D,。剂量分别降低了3.3%和4.2%,左、右两侧晶状体的D。剂量分别降低了38.7%和40.6%,左、右两侧腮腺的平均剂量D一分别降低了6.3%和6.4%;P〈0.05,有统计学意义。容积旋转调强计划,在使用和不适用射野准直器跟随功能时,靶区和脑干、脊髓及腮腺等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很小,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左、右两侧晶状体的D。剂量分别降低了6.9%和7.2%;结论:鼻咽癌固定野调强放疗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中,使用TrueBeam加速器的射野准直器跟随功能,可以在保证靶区剂量分布不变的前提下,降低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尤其在固定野调强放疗中,使用射野准直器跟随功能的计划其剂量学优势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75.
党参炮制原理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党参的炮制原理。方法:采用HPLC对党参及米炒党参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对炮制品中新增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并模拟炮制实验过程对炮制品中新增成分的生成途径进行探讨。结果:分离得到党参炮制品中特征性成分,经结构鉴定为5-羟甲基-2-糠醛,党参多糖与阿魏酸等有机酸高温加热是生成5-羟甲基-2-糠醛的主要途径。结论:首次发现、分离党参炮制品中特征性成分并对其生成途径进行深入探讨,为进一步阐明党参炮制原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6.
目的 评估基于MR T2WI影像组学模型产前预测胎盘植入性病变(PAS)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1例孕妇及胎儿MRI,其中116例PAS、125例无PAS。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168)和验证集(n=73),于训练集提取并筛选半傅立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HASTE)及真实稳态进动快速成像(TrueFISP)序列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预测PAS的影像组学模型,并以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影像组学模型。采用校准曲线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的效能,以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其临床实用性。结果 对各序列图像分别提取1 130个影像组学特征,经LASSO回归等处理后,各筛选出9个影像组学特征,用于构建预测PAS的HASTE及TrueFISP影像组学模型。ROC曲线显示,临床模型、HASTE影像组学模型及TrueFISP影像组学模型在验证集中诊断PAS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2、0.968和0.930(P均>0.05);HASTE联合TrueFISP影像组学模型的AUC为0.990,高于临床(Z=-2.36,P=0.02)、HASTE影像组学(Z=-2.48,P=0.02)及TrueFISP影像组学模型(Z=-2.43,P=0.02);临床-HASTE-TrueFISP影像组学模型的AUC为0.995,与HASTE联合TrueFISP影像组学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5,P=0.40),高于HASTE或TrueFISP影像组学模型(Z=-2.64、-2.47,P均<0.05)。临床模型之外,各模型在验证集数据中的校准度均较好;阈值取0~0.6时,其在验证集的临床净获益均大于临床模型。结论 基于产前HASTE及TrueFISP序列图像的联合影像组学模型有助于准确预测PAS。  相似文献   
77.
韩辉  伍波  宋亚京  贾娇娇 《疾病监测》2019,34(9):779-781
2019年8月全球共监测到传染病58种,涉及79个国家和地区。 除流感外,涉及国家和地区数量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为登革热(32个)、麻疹(30个)、霍乱(10个)、西尼罗热(8个)和脊髓灰质炎(8个)。 病死率位于前4位的传染病为埃博拉出血热(66.8%)、中东呼吸综合征(34.5%)、拉沙热(22.1%)和西尼罗热(9.2%)。 死亡病例数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为登革热、埃博拉出血热、麻疹、霍乱和西尼罗热。 非洲流行的传染病主要为埃博拉出血热、鼠疫、霍乱、黄热病和拉沙热;亚洲流行的传染病主要为中东呼吸综合征和登革热;美洲流行的传染病主要为登革热和麻疹;欧洲流行的传染病主要为西尼罗热和麻疹。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颅眶沟通肿瘤手术患者焦虑心理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6年1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颅眶沟通肿瘤手术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对焦虑心理的护理干预.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及焦虑评分.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0%,略高于对照组的87.0%,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护理干预可以改善颅眶沟通肿瘤手术患者的焦虑心理,应得到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79.
王建  付研  曹秋梅 《中国医药导刊》2013,(7):1200-1201,1203
目的:探讨托拉塞米及呋塞米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06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利尿剂选择分为A组(托拉塞米组,55例)及B组(呋塞米组,51例);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50ml/min,<50ml/min),A组分为A1、A2组,B组分为B1、B2组,各组治疗过程中监测血压、24h尿量、电解质、肌酐、B型尿钠肽(BNP)及心功能变化。结果:A组与B组两组间平均治疗时间分别为(3.0±0.75)d、(3.75±0.5)d;平均用药剂量为(40±10.5)mg/d、(90±15.0)mg/d。A1、B1组患者中,有效率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尿量A组高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2、B2组患者中,有效率A组大于B组(P<0.05);24h尿量A组增加显著高于B组(P<0.05)。△BNP变化A组均大于B组(P<0.05)。A组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血清钠、血清钾均轻度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血清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钠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较B改善症状更快,利尿作用更强,尤其对于GFR明显降低患者;低血压及低血钾副作用较小,△BNP可作为短期判断治疗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80.
This paper presents a model for the change in Young’s modulus of biodegradable polymers due to hydrolysis cleavage of the polymer chains. The model is based on the entropy spring theory for amorphous polymers. It is assumed that isolated polymer chain cleavage and very short polymer chains do not affect the entropy change in a linear biodegradable polymer during its deformation. It is then possible to relate the Young’s modulus to the average molecular weight in a computer simulated hydrolysis process of polymer chain sessions. The experimental data obtained by Tsuji [Tsuji, H., 2002. Autocatalytic hydrolysis of amorphous-made polylactides: Effects of L-lactide content, tacticity, and enantiomeric polymer blending. Polymers 43, 1789–1796] for poly(L-lactic acid) and poly(D-lactic acid) are examined using the model. It is shown that the model can provide a common thread through Tsuji’s experimental data. A further numerical case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Young’s modulus obtained using very thin samples, such as those obtained by Tsuji, cannot be directly used to calculate the load carried by a device made of the same polymer but of various thicknesses. This is because the Young’s modulus varies significantly in a biodegradable device due to the heterogeneous nature of the hydrolysis reaction.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for biodegradation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Young’s modulus and average molecular weight can be combined to calculate the load transfer from a degrading device to a healing b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