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9篇
  免费   301篇
  国内免费   265篇
耳鼻咽喉   15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135篇
口腔科学   24篇
临床医学   312篇
内科学   233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115篇
外科学   743篇
综合类   449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141篇
眼科学   20篇
药学   442篇
  1篇
中国医学   239篇
肿瘤学   10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220篇
  2013年   203篇
  2012年   295篇
  2011年   285篇
  2010年   217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2005~2007年我国非甾体抗炎药市场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骨骼肌肉系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为例,分析该类药物在2005~2007年的销售数量、销售金额及生产厂家风云榜。方法:采用药物分类累加的方法统计2005~2007年非甾体抗炎药的销售数量和金额排序,并对前10位药品销售数量和金额对比,及前10位厂家对比。结果:双氯芬酸稳居销售榜首,美洛昔康、布洛芬等药物位居其后。结论:新一代的非甾体抗炎药已经占据主要市场,各类药物各有特色,但是仍需注意其消化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2.
2003-2005年积水潭医院烧伤感染常见细菌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笔者单位近期的烧伤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收集2003年1月-2005年12月从笔者单位492例烧伤住院患者创面分泌物、静脉导管、血液、尿液、粪等标本分离而得的菌株,对其菌种分布特点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送检标本中革兰阴性菌多于革兰阳性菌。革兰阳性菌292株,分离率最高者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6.7%),其中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占82.5%;革兰阴性菌372株,分离率较高的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12.5%)、大肠埃希菌(11.1%)。3年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耐药率分别为60.8%和42.9%。结论 笔者单位烧伤病区细菌耐药问题严重,仍需不断监测病区菌种变化及药物敏感情况,以有效地控制细菌感染和耐药菌株的播散。  相似文献   
23.
椎管内修复臂丛神经损伤的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通过打开椎管找到残存的臂丛神经根并进行神经修复的可行性。方法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15具30侧,测量C5-T1,神经前根椎间孔段的直径、长度和有髓神经纤维计数。选择5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2例为椎孔处刀刺伤,3例为闭合性创伤。自受伤到椎管内探查的时间为3-6个月,平均4个月。CTM显示部分已损伤的神经根其椎管内神经前后根仍存在,而锁骨上臂丛神经探查在椎间孔外找不到相应的具有正常结构的神经根近端,通过打开椎管将椎管内残存的神经根用腓肠神经桥接进行神经修复。结果C5-T1,神经前根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为4000-6000根,椎间孔段的长度为11~14mm,外径为1.2~1.5mm。5例患者的椎管内均找到了具有正常结构的神经根近端,其中C5神经根3例,C5、C6神经根1例,C7神经根1例。C5修复肩胛上神经和C5神经远端各1例,C5修复正中神经内侧头1例,C7修复内侧束1例,C5、C6分别修复上干后股、肌皮神经1例。术后随访38--46个月,平均42个月。5例患者其修复神经所支配肌肉的肌力分别达3-4级。结论对于神经根在椎间孔处断裂的臂丛神经损伤,可通过打开椎管找到损伤神经根的近端,为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修复提供理想的动力神经源,有利于臂丛神经治疗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24.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后大结节影像学改变与肩关节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新鲜复杂肱骨近端骨折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后随访X线片上重建大结节影像的动态改变,探讨其原因及其与肩关节功能的关系。方法2002年2月至2005年7月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新鲜复杂肱骨近端骨折68例,59例术后随访1年以上。男28例,女31例;年龄28~80岁,平均59岁。以随访中肩关节外旋正位X线片上出现大结节影像明显变化的8例为研究组,其余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肩关节功能,明确大结节影像改变的临床意义。结果两组术后主动前屈上举角度、主动前屈上举肌力、主动体侧外旋肌力、SST评分以及ASES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主动体侧外旋角度和主动体侧内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后,若随访过程中逐渐出现肩关节外旋正位X线片上大结节影像明显减小甚至消失可能预示肩关节功能恢复不佳。推测造成这种大结节改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大结节骨块血运差导致的部分骨吸收,以及大结节骨块不愈合导致的骨块进一步移位。  相似文献   
25.
目的:分析地黄在中药类保健食品中生熟异用下的配方规律。方法:收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SAMR)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公布的生、熟地黄保健食品数据,对其保健功能及中药组方等进行统计,运用Apriori算法和Kulc、不平衡比参数对地黄生熟异用的保健食品配方规律进行分析。结果:保健食品中,生地黄主要用于辅助降血糖,熟地黄主要用于增强免疫力、缓解体力疲劳、改善营养性贫血。在辅助降血糖类生地黄保健食品中,生地黄主要与补气药、补阴药、解表药、解热药配伍,代表性组合为生地黄-黄芪-苦瓜;在增强免疫力类熟地黄保健食品中,熟地黄主要与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配伍,代表性组合为熟地黄-党参-阿胶;在缓解体力疲劳类熟地黄保健食品中,熟地黄主要与补气药、补阳药、补阴药配伍,代表性组合为熟地黄-人参-淫羊藿、熟地黄-人参-枸杞子;在改善营养性贫血类熟地黄保健食品中,熟地黄主要与补气药、补血药配伍,代表性组合为熟地黄-黄芪-阿胶、熟地黄-黄芪-当归。结论:地黄在保健食品中的使用遵循生熟异用的规律,在不同保健功能中,组方配伍基本符合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可为生、熟地黄保健食品研发提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调查北京地区乳腺癌根治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北京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系统,对全市83所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进行乳腺癌根治/改良根治术前瞻性监测,应用SPSS 20.0软件对SSI情况进行描述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纳入2012—2017年监测数据库中8 248例病例,发生SSI 62例,发病率为0.75%。糖尿病、手术后入住过ICU、手术时长和ASA评分是乳腺癌根治/改良根治术患者SSI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相较于非糖尿病患者SSI的风险增加(OR=2.99,95%CI:1.33~6.73);术后入住过ICU的患者发生SSI的风险是未入住过ICU的5.72倍(OR=5.72,95%CI:1.68~19.45);手术时间每增加1 h,术后感染的风险增加27%(OR=1.27,95%CI:1.11~1.46);ASA评分每高一个级别,SSI的风险将增加54%(OR=1.54,95%CI:1.01~2.35)。结论 多中心大样本的目标监测提示2012—2017年北京地区乳腺癌手术后SSI发病率较低。糖尿病、入住过ICU、手术时间和ASA评分应作为预判SSI的重要因素,在综合考虑影响患者SSI的因素后制定个性化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27.
目的 研究0~3月龄超重婴儿骨密度的情况,为婴儿期骨骼发育保健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体检的1 052名0~3月龄婴儿进行研究。由于男女身长、体重、骨骼超声信号声速值(SOS)评估标准不同,所以分别对不同性别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按照2006年WHO《儿童发育标准》分为超重组和正常组,比较两组间骨密度差异。并对组内不同性别骨密度进行比较。结果 男性、女性超重组及正常组组间SOS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内男女骨密度Z值水平及正常组内男女骨密度Z值水平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t=-1.23,-0.47,P>0.05)。结论 0~3月龄阶段,超重与骨密度尚未发现明显相关性,但尚缺少各种影响因素及年龄增长与骨密度之间关系的进一步研究,仍需更多的探索以对临床提供更好指导。  相似文献   
28.
复方磺胺嘧啶锌涂膜剂治疗烧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复方磺胺嘧啶锌涂膜剂治疗浅Ⅱ度、深Ⅱ度 烧伤创面、残余创面抗感染和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 治疗组清 创 后应用复方磺胺嘧啶锌涂膜剂涂于创面的表面,对照组应用1%磺胺嘧啶银霜覆盖创面,共治 疗119例烧伤患者(即222个创面),包括浅Ⅱ度烧伤、深Ⅱ度烧伤、残余小创面及供皮区创面 ,并观察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创面表面细菌培养用药前与用药中的情况以及复方磺胺嘧啶锌 涂膜剂对全身情况的影响。结果 浅Ⅱ度烧伤创面治疗组(10.25±1 .6 9)天完全愈合,对照组(13.15±2.03)天愈合;深Ⅱ度创面治疗组(18.10±2.72)天愈合 ,对照组(21.2±3.64)天愈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用药前细 菌培养阳性率是38.8%,治疗中降至9.0%;对照组用药前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2.7%,治疗 中降至25.4%;两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未出现疼痛、过敏反应 和其它不良反应。结论 复方磺胺嘧啶锌涂膜剂治疗烧伤创面可促进上 皮 化、加速创面愈合、有效地防治创面感染,该药应用简便、适用于社区、基层常见的中、小 面积浅度烧伤治疗。  相似文献   
29.
【摘要】 目的:探讨多节段前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伴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0年4月于我院就诊并接受多节段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的17例腰椎退行性侧凸伴脊柱矢状面失平衡患者,男3例,女14例;年龄55~81岁(67.8±6.3岁);随访时间13~39个月(25.9±7.6个月)。在术前、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的全脊柱X线片测量脊柱冠状面及矢状面相关参数,包括:腰椎侧凸Cobb角、C7铅垂线-骶骨中垂线距离(C7 plumb line-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腰椎前凸分布指数(lordosis distribution index,LDI)、脊柱矢状面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脊柱骶骨角(spino-sacral angle,SSA)、躯干整体倾斜角(global tilt,GT)、GAP评分(Global Alignment and Proportion score)、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 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记录术前、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腰部和下肢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对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和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0~480min(327.4±85.4min),出血量50~1100ml(504.7±275.1ml),融合节段3~8个(3.8±1.2个)。1例患者术后左侧大腿外侧腹股沟区感觉减退,给予营养神经药物后20d症状缓解;1例患者术中发生椎体终板骨折,调整融合器置入路径避开骨折部位,同时一期附加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随访未发现融合器进一步沉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腰椎侧凸Cobb角、C7PL-CSVL、TK、TLK、LL、LDI、GT、GAP评分、PT、SS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腰椎矢状面平衡相关参数均获得改善;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ODI、JOA评分、腰部VAS和下肢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进一步改善,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多节段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术可以有效缓解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的症状,同时矫正脊柱三维畸形、重建矢状面和冠状面平衡,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BI)及腔隙性脑梗死(LS)患者HLA-DQA1位点的基因分型及其遗传易感性。方法 采用PCR-SSP方法对EH、ABI及LS共155例患者和正常对照64人进行HLA-DQA1位点的基因分型和遗传易感性分析。结果 EH、ABI及LS组的HLA-DQA1*0301基因频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3.6538对17.9688,36.5854对17.9688,33.0645对17.9688(P<0.01),而HLA-DQA1*0103基因频率却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HLA-DQA1*0301等位基因可能与EH、ABI及LS的遗传易感性相关,而HLA-DQA1*0103等位基因可能与其保护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