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4篇
  免费   209篇
  国内免费   26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2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35篇
内科学   25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96篇
预防医学   28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16篇
中国医学   85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21.
广金钱草黄酮和生物碱成分薄层色谱鉴别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勇慧 《广东药学院学报》2004,20(6):596-596,598
目的探讨鉴别广金钱草黄酮和生物碱成分的方法。方法应用薄层色谱法鉴别广金钱草黄酮和生物碱成分,黄酮采用ρ=3%AlCl3(乙醇)溶液显色,生物碱采用稀碘化铋钾试液显色。结果与结论以薄层色谱鉴别广金钱草黄酮和生物碱成分,不同于一般化学鉴别(试管法),其分离效果较好,专属性强,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2.
目的通过分析2001-2010年监测资料,研究广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人间疫情监测、宿主动物监测资料,实验室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血清HV特异性IgG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汉坦病毒(HV)抗原。结果 2001-2010年共报告HFRS743例,死亡4例,发病率为0.81/10万,病死率为0.54%。发病人数和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发病高峰在10月至次年6月,病例集中在天河区、海珠区和白云区,职业分布以工人、家务及待业、商业服务为主,其次是民工和农民。男女比例为3.10∶1,年龄集中在20~50岁。鼠密度为9.64%,鼠血清HV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为4.94%,鼠肺HV抗原阳性率为5.56%。鼠密度和鼠种构成相对稳定,但2004-2010年鼠血清HV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和鼠肺HV抗原阳性率均处于持续上升趋势。鼠种构成主要以褐家鼠(70.01%)为主,其血清HV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6.02%)和肺HV抗原阳性率(6.58%)在各鼠种中最高。结论广州市HFRS疫情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发病风险不断增大,应加强预防控制工作;另外,广州市可能已经由家鼠型疫区演变为混合型疫区,应寻找进一步的相关证据。  相似文献   
123.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6-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为制定腮腺炎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的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广州市2006-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及暴发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广州市发生流行性腮腺炎2394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7.38/10万,其中2006年报告发病率最高,2007年发病率最低,分别为85.41/10万和45.04/10万。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在5-7月,人群主要分布为学生(45%)、幼托儿童(23%)和散居儿童(18%),以5~9岁年龄组的发病数最高(9888例)。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腮腺炎暴发疫情共20起,均发生在学校。结论广州市腮腺炎发病率较高,托幼儿童和学生是防控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24.
目的探讨克雅氏病(CJD)的临床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治能力。方法收集广州市报告的CJD患者共6例,均行磁共振成像(MRI)和脑电图检查,14-3-3蛋白及PRNP基因检测。结果多为急性亚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以进行性痴呆(2例)和椎体外系症状(2例)为主。病例均无痴呆类疾病家族史和手术、脑垂体生长激素使用史。MRI检查显示,无特异性异常信号。脑电图检查结果,均出现弥漫性慢波,4例出现特征性的周期性三相波。3例14-3-3蛋白阳性,而PRNP基因序列分析均为无突变型。1例进行脑组织活检,蛋白酶K抗性朊蛋白(PK抗性PrP)阳性。结论 CJD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脑脊液14-3-3蛋白检测和持续动态的脑电图检查可能是CJD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方法。  相似文献   
125.
伊蚊诱捕器监测法在社区蚊媒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伊蚊诱捕器监测指标与传统蚊媒监测指标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气候因素对伊蚊密度的影响。方法利用伊蚊诱捕器在广州市海珠区某社区对蚊媒密度进行为期11个月的常规监测。对伊蚊诱捕器监测指标与传统指标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并对气候因素(温度、湿度)与伊蚊密度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伊蚊诱捕器监测指标诱蚊指数、诱卵指数、诱蚊诱卵指数与传统指标(布雷图指数)之间具有相关性(r=0.758,P=0.007;r=0.667,P=0.025;r=0.758,P=0.007),并得回归方程Y=1.045+0.677a-0.590b(Y:布雷图指数,a:诱蚊指数,b:诱卵指数);对气候因素与伊蚊密度进行回归分析,得到:Y=-18.358+1.297a(Y:白纹伊蚊总数,a:温度);Y=-702.837+47.035a(Y:蚊卵总数,a:温度)。结论伊蚊诱捕器监测指标与传统指标之间具有相关性,伊蚊诱捕器监测法的可信性较强,同时,气候因素是影响伊蚊密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6.
早期准确诊断能延迟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病情的恶化。磁共振成像(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已被证明有助于了解AD相关的解剖和功能性神经变化。近期研究表明,多模态特征的融合可以提高分类性能。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循环神经网络的多模态数据分类新框架,新框架结合了2D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以学习3D MRI和3D PET图像切分为2D切片序列之后的切片内、切片间特征,完成AD的早期诊断。本研究方法在AD与NC的分类实验中ACC为93.3%,AUC为98.1%;在MCIc与NC的分类实验准确率为83.8%,AUC为91.9%;MCIc与MCInc的分类实验准确率为79.0%,AUC为88.9%。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分类性能。  相似文献   
127.
128.
目的 对广州市首轮大肠癌筛查项目(2015—2017年)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方法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2015—2017年广州市首轮大肠癌筛查结果。总成本包括筛查总成本、腺瘤直接医疗成本及未来肠镜复查和腺瘤复发治疗成本。总效益包括因筛查而早期检出大肠癌所得效益以及因筛查检出腺瘤及癌前病变避免日后发生癌变所得效益。 结果 2015—2017年,广州市首轮大肠癌筛查项目花费总成本为3 928.5万元,总效益为12 329.8万元,净效益为8 401.3万元,效益成本比3.1。如果提高肠镜检查顺应性至30%、40%、50%、60%、70%、80%和90%,大肠癌筛查的净效益和效益成本比均逐渐升高。 结论 广州市首轮大肠癌筛查项目具有成本效益。肠镜检查参与率越高,成本效益越高。  相似文献   
129.
目的 了解47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恢复期肺功能状况,分析新型冠状病毒对肺的损伤程度,为COVID-19致肺损伤恢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月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治愈出院,隔离14 d后的47例COVID-19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检测肺功能、胸部CT、新型冠状病毒抗体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7例恢复期COVID-19患者新型冠状病毒IgM阴性40例(占85.1%),IgG阳性44例(占93.6%),其中IgM、IgG均阳性7例,IgM、IgG均阴性3例。肺功能损障碍29例(占61.7%),其中轻度、中度障碍分别19例、10例。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3例,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例,通气功能障碍2例,混合通气功能障碍1例,弥散功能障碍26例,弥散并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2例,弥散并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例,弥散并通气功能障碍2例,小气道功能障碍共5例。11例重型COVID-19患者肺功能障碍10例(占90.9%),其中轻度4例,中度6例,36例普通型患者肺功能障碍19例(占52.8%),其中轻度15例,中度4例,两组对比重型COVID-19患者中度肺功能障碍较普通型多。恢复期患者胸部CT异常35例,多表现为弥漫大片状磨玻璃样影、散在斑片影、纤维条索影;其中表现为弥漫大片磨玻璃影和纤维条索影者共8例,中度肺功能障碍患者(7例)较轻度肺功能障碍患者多(1例),重型患者(6例)较普通型患者(2例)多。结论 COVID-19患者恢复期绝大部分患者有肺功能障碍,多表现为弥散功能障碍,对指导康复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0.
目的 了解某家电制造企业职业健康检查五官科查体情况,为预防职业相关疾病提供依据。
方法 以该企业在岗及离岗人员为接触组,对其职业健康体检中五官科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以岗前人员为对照组,就危害因素对2组人群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噪声、粉尘、高温、紫外线、苯乙烯、锰及其化合物、苯及苯系物等60多种。该企业接触组五官科总异常检出率为25.78%,接触组的五官科异常率高于对照组(P < 0.05),接触组男性的异常检出率高于女性(P < 0.05),不同年龄工人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接害工龄越长,异常检出率越高(P < 0.05)。五官各部位异常检出率亦有差异,其中以耳部的异常检出率最高;眼部、耳部、鼻部、咽部的主要检出病症分别为翼状胬肉、耵聍栓塞、鼻炎、咽炎。不同危害因素接触组的五官科异常检出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噪声、紫外线+电焊烟尘、噪声+粉尘、苯及苯系物接触者的异常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
结论 性别、年龄、工龄、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均可能影响五官科异常检出率,应采取积极的针对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