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4篇
  免费   207篇
  国内免费   26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2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34篇
内科学   25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96篇
预防医学   28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16篇
中国医学   85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目的 掌握广州市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律和特点,为提高其有效应对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06—2019年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 报告的广州市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 研究的14年间,广州市共报告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9起,原因查明率为94.38%,中毒人数2 692人,死亡11人。69.66%的事件发生在5—9月。75.28%的事件致病因素是细菌,副溶血弧菌是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首要致病菌,63.64%的死亡病例归因植物性食物中毒,78.65%的事件中毒场所在集体食堂。事件持续时间的中位数为13.50 h(范围为:0~135.33 h)。首例病例发生时间到接报的中位数是0.60 d(范围为:0.04~5.69 d),r=0.601,P<0.01。 结论 加强食物中毒事件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尽早介入处置,加强针对性的宣传,落实重点场所防控督导巡查,将有助于减少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和危害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李赛美认为,不明原因发热,常有时间节律性且病情变化快.临证时,病变部位多在三阳经,发热特点表现为病在太阳恶寒重,入于阳明发热重,居于半表半里则发热休作有时.临床运用仲景经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往往有非常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2008~2011年广州市手足口病发病人群手足口病重复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2008~2011年广州市手足口病重复感染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1年广州市共有1711名手足口病重复感染病例,重复感染病例发生率3.36%,每次感染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1 05例,首次感染不同的肠道病毒后,二次感染手足口病病毒类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25.233,P<0.001).结论 手足口病重复感染实验室结果证实了导致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之间感染后不能形成有效的交叉保护,同一类型肠道病毒感染引起手足口病后是否能获得持久性特异性免疫力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Group A and C Meningococcal Polysaccharide Conjugate Vaccine,MPCV.AC)进行上市后安全性评价,为在人群中应用提供参考。方法2011年10月~2012年9月,在广州市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5月龄~5岁受种儿童,连续随访3天,主动监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受种儿童进行被动监测,观察接种后MPCV.AC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主动监测262名受种儿童,5N23月龄婴幼儿(60人)未观察到不良反应,2~5岁儿童7人(3.4653%,7/202)出现轻度局部不良反应。10356名被动监测儿童接种MPCV-AC后,19例(0.1835%)报告轻度局部反应(主要为硬结和红、肿),9人(0.0869%)出现全身反应。结论儿童接种MPCV-AC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律和特点,为有效应对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7 — 2016年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7 — 2016年广州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920起,发病62 562例,死亡65例。 未分级事件和传染病事件分别占总报告事件数的83.04%和93.04%,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数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198, P<0.05。 事件发生场所为学校的占事件总数的74.41%,事件持续时间中位数为11.08 (0 ~ 168.41 )d,首例病例发生时间至接报时间的中位数为6.32(0 ~ 86.72 ) d,两者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433,P<0.001。 结论 2007 — 2016年传染病为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事件类型,主要发生场所为学校。 报告时间越早,疫情持续时间越短,应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早报告、早处置,以减少事件扩散范围和危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广州市禽类市场外环境H7N9禽流感病毒流行情况和基因进化特点进行监测分析,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提供研究数据。 方法 采集2014 — 2017年广州市禽类市场外环境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H7N9禽流感病毒并绘制血凝素(HA)基因遗传进化树,分析H7N9禽流感病毒流行特点和基因进化特点。 结果 2014 — 2017年累计检测外环境标本28 252份,检出H7N9阳性标本888份,阳性率为3.14%。 检出率2015年最低,2014年最高,分别为1.60%和3.89%。2 — 5月出现H7N9禽流感病毒流行高峰,4月检出率最高为13.00%。 测序分析结果显示,HA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88.6% ~ 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2.0% ~ 100%。 裂解位点分析发现,2017年外环境开始出现高致病性H7N9病毒。 进化分析发现,HA基因呈现多进化分支特点。 结论 2014 — 2017年广州市禽类市场外环境H7N9禽流感病毒持续存在且病毒变异较快,呈现基因多样性。 2017年外环境已发现高致病性H7N9病毒,近年病毒HA基因归属于华南分支,呈现本土化,同时监测到来源于野鸟的另一独立分支的病毒存在,提示加强本地区野鸟H7N9禽流感病毒监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陶霞  张晶  魏跃红  周勇  白志军  吴新伟 《疾病监测》2018,33(11):902-907
目的 了解广州市2012 — 2016年人感染恙虫病东方体的基因分型与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收集2012 — 2016年广州市临床诊断恙虫病患者全血,利用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56 kDa型特异性抗原基因并测序,通过MEGA 5.0软件构建系统发生树并进行同源性分析。 结果 共收集到临床诊断恙虫病患者标本906份,其中220份经巢式PCR检测阳性(阳性率24.3%),包括Karp型138株、Kato型29株、Gilliam型39株和TA763型13株,另有1株未确定型别。 两个发病高峰期为5 — 6月和9 — 10月,发病区域集中在从化区、增城区等农村地区。 结论 近年来广州市恙虫病东方体基因型呈现多样性,但以Karp型为主要流行型,需要加强对恙虫病东方体的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早期对禽类从业人员H7N9禽流感知识、态度和风险认知进行调查,探索其影响因素,为后续开展的健康教育及措施实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12个区共409名市场禽类从业人员,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受访者中回答H7N9禽流感相关知识全部正确的占2.93%,认为自己可能因在市场工作而感染H7N9禽流感的占48.17%,接触活禽时戴手套和洗手的占69.68%和78.73%,支持永久实施中央集中屠宰活禽的占31.78%.从业人员的知识(G=22.052,P=0.002)和态度及风险认知(G =26.205,P<0.001)与采取防护行为有显著性关系,态度及风险认知(G=27.385,P<0.001)与防控政策接受意愿有显著性的关系.结论 提高从业人员H7N9相关知识及风险认知水平,将对其采取有效地防护措施和接受严格的防控措施起到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快速真菌与抗酸分枝杆菌荧光技术在艾滋病患者活检标本病原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选取艾滋病患者500例活检标本,采用快速真菌荧光染色及六胺银、PAS染色对300例可疑真菌感染的活检标本进行检测,采用抗酸分枝杆菌荧光染色及萋尼抗酸染色对200例可疑结核的活检标本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1)快速真菌荧光镜检法检出阳性205例(阳性率68.3%),六胺银染色法检出阳性209例(阳性率69.7%),PAS染色法检出阳性97例(阳性率39.5%),快速真菌荧光染色与六胺银染色检出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于PAS染色法;(2)抗酸分枝杆菌荧光染色检出阳性179例(阳性率89.5%),萋尼抗酸染色法检出阳性117例(阳性率58.5%),抗酸分枝杆菌荧光染色阳性率高于萋尼抗酸染色法,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荧光染色比常规特殊染色操作更快速、简便、显示更清晰。结论艾滋病患者并发机会性感染病原体种类多样,普通的特殊染色阳性率不高并且费时费力,而快速真菌及抗酸荧光染色特别是抗酸荧光染色的阳性率明显增高,为活检组织诊断真菌及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提供一种快速、准确、经济、对比更清晰的染色方法,能够为真菌感染及结核病患者诊断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值得在病原体诊断工作中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