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7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67篇
内科学   34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176篇
预防医学   5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4篇
  1篇
中国医学   22篇
肿瘤学   31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目的建立茵芪肝复颗粒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poroshell 120 EC-C18 色谱柱(4.6 mm×100 mm,2.7 μm),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9 mL·min-1,进样量: 20 μL,检测波长:254 nm,柱温:25 ℃。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 年版)软件对 12 批茵芪肝复颗粒HPLC 色谱图进行相似度分析,通过对照品及单味药材色谱图对部分共有峰进行指认与归 属。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研究不同批次的茵芪肝复颗粒质量差异的关键 成分。结果12 批茵芪肝复颗粒样品的HPLC 指纹图谱有17 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70,指认了其中 4 个共有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分别是腺苷、栀子苷、东莨菪内酯和芒柄花苷。PCA 将12 批样品分为3 类, 其中Ⅰ类为S1、S2、S5 和S6,Ⅱ类为S3、S4,Ⅲ类为S7~S12。结合PLS-DA 分析,1 号(腺苷)、8 号、5 号(栀 子苷)、10 号(芒柄花苷)、13 号和12 号色谱峰对分类贡献较大,所代表的成分可能是引起不同批次间茵芪肝 复颗粒质量差异的关键成分。结论该方法准确、简单、重复性好,可用于茵芪肝复颗粒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2.
目的分析南充市自发性脑出血(sICH)发病与气温的相关性及滞后关系。 方法收集南充市全市范围内二级以上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sICH患者病例资料及同期气温数据,利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确定最佳温度指标,将其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评估其与sICH日发病风险的暴露-剂量反应关系,分层分析各温度节点在性别及年龄组别的滞后-剂量反应关系。 结果共收集sICH患者资料13 952例。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揭示sICH日发病人数与日均气温呈非线性负相关(r=-0.324,P<0.05)。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极低温和低温当天sICH的相对危险度为1.68(1.35~2.08)及1.47(1.24~1.72),危害效应最大,其随着滞后天数增加而减弱,极低温滞后1~2 d,低温持续滞后1~10 d。低龄组(18~60岁)在极低温、低温下滞后2 d,高龄组(>60岁)在极低温下滞后10 d,低温下滞后24 d。不同性别组在极低温、低温下滞后效应趋势一致,随滞后天数增加风险下降。 结论低温增加sICH发病风险,早期呈明显急性影响,且具有滞后效应,老年人对低温反应更加滞后。  相似文献   
23.
目的 评价锰苄基酪氨酸乙二胺四乙酸(Mn-BnO-TyrEDTA)MRI对比剂的肝靶向性及其在小鼠肝癌模型上的初步运用。方法 经尾静脉注射相同剂量的Mn-BnO-TyrEDTA和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并对小鼠进行MRI动态增强扫描,持续1 h,以监测对比剂的分布和清除情况。同时在小鼠肝脏上注射肝癌细胞H22(1×105/30μL)和基质胶(25μL)的混合液以建立肝癌模型,并对上述模型进行MRI。将钆喷葡胺作为对照组。结果 注射Mn-BnO-TyrEDTA 1 min后肝脏开始强化,信号强度在3 min时达到峰值并持续至30 min;1 min后血液和肾脏信号强度开始明显降低,3 min后可见对比剂进入膀胱。通过比较3 min归一化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判断两种对比剂肝靶向的强弱:Mn-BnO-TyrEDTA的归一化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分别为3.07±0.38和11±4.0,Gd-EOB-DTPA的归一化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分别为2.06±0.11和4.4±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肝实质比较,小鼠肝癌模型的肝内病灶呈明显低信...  相似文献   
24.
李亚  邱世香  陈超  钟立明 《黑龙江医学》2022,(15):1801-1804
目的:探讨纵隔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南充市中心医院1例纵隔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影像表现及治疗方法。结果:1例男性患者,临床表现咳嗽、咯血等,影像表现为后纵隔胸主动脉旁软组织肿块影,从左后纵隔延伸至左侧肺底,紧挨着横隔,腹主动脉包绕其中,邻近支气管受压变窄,左侧胸膜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角蛋白PCK阳性、肺泡上皮细胞(PET-CT)扫描阳性、突触素(Syn)阳性、CD56阳性。结论:纵隔神经内分泌癌诊断通过C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断层(PET-CT)、生长抑素标记的核素扫描和嗜铬粒蛋白A (CgA)等肿瘤标志物多项联合检查,同时结合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确诊。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肾集合管癌(CDC)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经病理证实的7例CDC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常规超声观察病灶部位、大小、性质、回声、均匀度、边界、形态、是否凸向肾包膜外、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有无探及血流信号等;超声造影观察病灶增强时间(快进、同进、慢进)、达峰时增强强度(高增强、等增强、低增强)、增强后均匀程度(均匀、不均匀)、增强后边界是否清楚、消退时间(快退、同退、慢退)、增强后有无假包膜等情况。结果 7例CDC共7个病灶,发生于右肾5例,左肾2例。常规超声:7例病灶均表现为内部回声不均匀,低回声肿块4例,等回声肿块3例;实性5例,囊实性2例;病灶边界不清楚5例;病灶形态不规则6例;病灶凸向肾包膜外4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病灶内可探及血流信号5例。6例行超声造影检查,6例病灶均表现为“同进快退”;达峰时病灶呈低增强4例,病灶呈等增强1例,病灶呈轻度高增强1例;病灶增强后内部回声不均匀5例;病灶增强后均与周围肾组织分界不清6例;增强后病灶未见假包膜回声4例,病灶可见不连续假包膜回声2例。结论 CDC的超声...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降低泛素蛋白连接酶E3A(UBE3A)的表达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慢病毒载体分别将构建的3条UBE3A shRNA序列转染人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检测干扰效率后,筛选出干扰效率最高的序列用于实验。分别采用CCK8法、Transwell小室实验、流式细胞术观察MDA-MB-231细胞经所选用的UBE3A shRNA序列转染后侵袭能力、增殖能力与细胞周期的变化,以转染阴性对照组序列和无处理的MDA-MB-231细胞作为阴性对照及空白对照。结果:成功构建UBE3A 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并筛选出干扰率最高的UBE3A shRNA序列(UBE3A基因和蛋白表达抑制率分别为89.5%、45.3%)。与空白对照组细胞比较,下调UBE3A的MDAMB-231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均明显降低,且细胞周期出现明显的S期阻滞(均P0.05);阴性对照组细胞各项观察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下调UBE3A表达能诱导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滞,从而抑制其增殖与侵袭能力,提示UBE3A在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7.
患者男,60岁.因反复发热、皮疹、口腔溃疡2个月于2007年6月10日第1次入住我院.入院前2个月患者无诱因出现低热.体温在37.3~37.9 ℃,皮疹为扁平隆起的斑块伴疼痛,主要分布于躯干、上肢,同时有口腔溃疡.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宫颈癌Siha细胞自噬过程中微管末端结合蛋白1(EB1)基因的表达变化。 方法 Hank平衡盐溶液(HBSS)和秋水仙素处理体外培养的宫颈癌Siha细胞,分别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EB1基因、LC3和p62的表达,荧光显微镜检测特异性绿色荧光蛋白(GFP)-LC3以证实自噬体形成。结果 宫颈癌Siha细胞随HBSS作用时间延长,LC3 mRNA、EB1 mRNA、LC3-Ⅱ蛋白和EB1蛋白的表达均呈时间依赖性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B1 mRNA和LC3 mRNA表达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62 mRNA和蛋白在HBSS作用后的表达呈时间依赖性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B1 mRNA和p62 mRNA表达呈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FP-LC3结果显示,在HBSS作用12 h后,Siha细胞胞质中GFP-LC3强度和数目明显增加,含有GFP信号的细胞数量也明显增加。秋水仙素处理后,LC3、p62和EB1 mRNA及蛋白均未发生显著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此时几乎检测不到含GFP-LC3荧光信号的细胞。 结论 EB1在饥饿状态Siha细胞中高表达,此时伴随LC3表达增加、p62表达降低以及自噬体形成增加,而用秋水仙素破坏EB1赖以作用的微管时,上述现象消失,充分表明EB1参与细胞自噬的可能。  相似文献   
29.
经皮腰椎间盘穿刺后外侧入路的影像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经皮腰椎间盘穿刺后外侧入路的影像学特征,比较CT和MRI的价值和局限性。方法 在53名受检者正常腰椎间盘的CT图像、40名受检者正常腰椎间盘的MR图像上,对经皮腰椎间盘穿刺后外侧入路的影像学特征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 获得经皮腰椎间盘穿刺后外侧入路的CT、MRI影像学特征和相关测量参数,L3~S1各层面左、右侧穿刺线与腰神经根后缘的最近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对显示穿刺线的骨性标志点上关节突优于MRI,MRI对软组织密度分辨力较CT高。结论 CT、MRI是确定经皮腰椎间盘穿刺后外侧入路的重要手段, 能显示经皮腰椎间盘穿刺后外侧入路结构及其毗邻关系。穿刺前应首先选择CT检查,必要时联合MR检查可提高穿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苦参碱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潜在治疗作用。方法原代培养人关节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传至第3~5代时,以0.4、0.8、1.2、1.6、2.0mg/mL等不同浓度的苦参碱处理细胞,分别于作用后24、48h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 )法检测不同浓度苦参碱处理的细胞生长情况,计算抑制率。结果不同浓度的苦参碱均可抑制人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生长,MTT 检测结果显示细胞抑制率为2.52%~25.74%,随苦参碱药物浓度增加和处理时间延长,抑制作用增强。结论苦参碱可抑制人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生长,可作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潜在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