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04篇
  免费   767篇
  国内免费   806篇
耳鼻咽喉   180篇
儿科学   74篇
妇产科学   70篇
基础医学   1063篇
口腔科学   147篇
临床医学   3835篇
内科学   2604篇
皮肤病学   156篇
神经病学   497篇
特种医学   1073篇
外科学   2253篇
综合类   5014篇
预防医学   2458篇
眼科学   159篇
药学   3023篇
  1篇
中国医学   739篇
肿瘤学   123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274篇
  2020年   176篇
  2019年   233篇
  2018年   147篇
  2017年   277篇
  2016年   452篇
  2015年   440篇
  2014年   962篇
  2013年   1055篇
  2012年   1581篇
  2011年   1821篇
  2010年   1594篇
  2009年   1737篇
  2008年   1702篇
  2007年   1672篇
  2006年   1575篇
  2005年   1308篇
  2004年   1252篇
  2003年   1224篇
  2002年   1079篇
  2001年   359篇
  2000年   843篇
  1999年   651篇
  1998年   369篇
  1997年   538篇
  1996年   212篇
  1995年   214篇
  1994年   113篇
  1993年   261篇
  1992年   155篇
  1991年   101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辛伐他汀对人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在体外对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的影响.方法以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为模型,以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TBARS)生成量及相对电泳迁移率(REM)为指标,研究了辛伐他汀对铜离子(Cu2 )诱导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的抑制作用.结果随辛伐他汀浓度从1~10μmol/L的增加,TBARS值分别减少67.3%,73.9%,81.9%,REM值减少48.3%,55.2%,58.6%,呈浓度及时间依赖关系.其中10μmol/L辛伐他汀可几乎完全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结论辛伐他汀在体外能明显抑制Cu2 诱导的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  相似文献   
52.
医院数字化膳食管理系统的开发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开发智能型的患者订餐工具和后台管理软件。方法:通过该院自编的应用程序读取医院信息系统(HIS)上患者的基本信息和饮食医嘱,利用掌上电脑和数据库开发技术,完成患者订餐及订餐后的信息管理。结果:系统投入运行后,订餐速度明显提高,差错率明显降低,患者就餐满意度也有所提高。结论:该系统的使用将明显提高该院膳食保障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53.
女性腹膜原发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琦  石群立  吴波  孟奎  马恒辉  孙桂勤  陆珍凤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4,17(7):616-619,623,F004
目的:分析12例女性腹膜原发癌(FPCP)(10例浆液癌、1例黏液癌、1例子宫内膜样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以引起临床医师重视。方法:复习我院1992至2002年间12例FPCP患者临床资料及病理切片,收集随访资料,记录大体标本所见,调出全部蜡块重新切片,并行PAS染色及细胞角蛋白(CK)7、CK20、ER、PR、牛血清清蛋白100(S-100)、卵巢癌抗原(CA)125、癌胚抗原(CEA)、CD1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2例患者年龄在32—67(平均48.75)岁,10/11例患者血CA125明显增高。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示阳性者:PAS为7/11,CK7为10/11,CK20为10/11,CD15为11/11,S-100为8/11,CA125为6/11,CEA为6/11,ER为4/11,PR为2/11。黏液性腹膜癌预后极差,其余类型与卵巢原发性上皮癌相似。结论:女性FPCP被认为起源于中肾旁管(Muller管),组织学上与同类型的卵巢癌一致,在排除卵巢原发癌的基础上可作出诊断,免疫组化有助于区分女性FPCP、腹膜间皮瘤和卵巢原发癌。本病预后差。  相似文献   
54.
动态对比增强灌注磁共振成像在颅脑肿瘤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动态对比增强灌注磁共振(MR)成像能提供非侵袭、生理状态下的脑组织微循环血供图,通过计算正常脑组织及肿瘤组织的局部血容量,评估肿瘤组织的血供状态;并有助于评估胶质瘤病理学级别的高低,确定肿瘤穿刺活检的部位,以及对胶质瘤、单发脑转移瘤、淋巴瘤和其他脑肿瘤切除放疗后复发与放射性坏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等;但在颅内脑外肿瘤及伴有血脑屏障严重破坏的脑肿瘤诊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相似文献   
55.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级联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急、慢性疾病中,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可以活化多种信号转导级联反应,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通道在招募白细胞于炎症部位聚集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p38MAPK异构体的活化可以激活致炎细胞因子,而后刺激白细胞活化。然而,p38MAPK引起的白细胞招募这一系列的功能过程包括:粘附、游走和效应器的功能如氧化爆发以及p38MAPK介导的复杂细胞因子网络在炎症中的作用仍有待研究。针对减少炎症介质产生和以p38MAPK为治疗靶点的研究正在进行中,不远的将来可能会成为治疗炎症疾病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5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肾上腺素静脉注射后大鼠动脉血压和心率的变化。方法42只SD雄性大鼠,体重250~300 g,按单次静脉注射肾上腺素的剂量不同随机均分为六组:Ⅰ~Ⅴ组分别为:0.5、1、2、4、8μg/kg肾上腺素,Ⅵ组为生理盐水组。于注射后不同时点记录SBP、DBP和HR,并记录该时段内最高SBP和最低DBP。结果所有肾上腺素组血压均于注射后18 s左右达最高,以SBP的升高最明显(P<0.01);随后,Ⅱ~Ⅴ组出现低血压,以DBP的降低最明显,各组最低DBP分别出现于注射后(1.3±0.5)、(2.2±0.4)、(3.0±0.6)、(3.4±1.1)min(P<0.01)。结论肾上腺素静脉注射于大鼠,小剂量仅引起高血压,较大剂量引起双向性血压变化;且剂量越大,起初的高血压和随后的低血压越严重。  相似文献   
57.
恶性梗阻性黄疸并发糖尿病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指由于胆胰系统恶性肿瘤引起胆管梗阻,形成的以高直接胆红素为主的黄疸。临床上以肝外胆道和胰腺肿瘤多见,约占外科性梗阻性黄疸的75.3%,包括各种原发性胆管癌、胰头癌、壶腹部癌,亦可由肝癌、胆囊癌、胃癌、结肠癌、胰体尾部癌肝门部淋巴结转移引起。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并发糖尿病较为多见,往往表现为糖耐量降低和术后高血糖等,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本文重点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合并糖尿病的病因及围手术期治疗方法。1恶性梗阻性黄疸合并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是外科手术的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的恶性梗黄病人手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眶内眼动脉瘤合并连续出血的脑海绵状血管畸形的临床表现特点和诊治要领。方法报告1例眶内眼动脉瘤并发反复出血的脑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先行脑海绵状血管畸形切除,分期手术作眶内眼动脉瘤夹闭,治疗结果良好。结论眶内眼动脉瘤极其罕见,应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手术夹闭动脉瘤颈是眶内眼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9.
人脑外伤后皮层核因子-κB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在人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挫伤皮层中的表达情况,包括表达位置、表达强度和表达时相。方法 挫伤区皮层的标本来自24例TBI患者,取样时间为伤后5h-5d,利用凝胶电泳迁移分析法(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和免疫组化技术测定NF—κB的活性和表达强度。结果 在人TBI后的挫伤区皮层中,NF—κB表达明显上调,表达高峰为伤后48—72h,NF—κBP65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中表达,NF—κBP50主要在神经胶质细胞和少量神经元中表达,NF—κBP65的表达强度高于NF—κBP50。结论 NF—κB在人TBI后的挫伤区皮层中表达上调,提示其可能在TBI后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0.
腹腔热灌注化疗在卵巢癌术后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卵巢癌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对2002年7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25例卵巢癌,术中均行根治或姑息性切除;对直径≥0.5cm的腹腔内转移灶用电刀减量戮灭。术后第1d开始,每日腹腔热灌注化疗1次,每次60-90min,一般4次为1疗程,共计做98次。结果:循环通畅率96.9%(62/64),治疗时间内腹腔内温度82%达到41℃以上,各出水管温度均超过41℃,并保持60~90min。并发症及毒副反应有:轻度腹腔感染2例,腹痛4例,恶心呕吐2例,转氨酶轻度升高1例。随访6~27个月,术后每3个月复查1次B超或CT,腹腔转移3例,腹腔转移率为18.8%,1例术后6个月死于全身广泛转移,另1例术后13个月死于腹腔转移及肝转移。最长1例随访时间为29个月,现仍存活。结论:术后早期腹腔热灌注化疗安全,腹腔内温度较均匀,可多次进行,并发症少且毒副反应小,有利于卵巢癌术后腹腔内较小的残余癌或游离癌细胞的杀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