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14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9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0篇
  1篇
中国医学   172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药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危。医院药房的管理是一个相对动态化的管理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严格的按照法律、法规以及医院所制定的相关操作规程来进行管理,以免其中出现问题影响药品的质量。因此,医院应当加大力度完善药房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加以严格执行,同时加强药房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药房从药人员的素质以便更好的为病患服务。  相似文献   
92.
目的:观察通关利窍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均予以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关利窍针刺法,2组均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结果、标准吞咽功能评定表评分和吞咽生活质量量表评分,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0%(27/30),对照组为83.33%(25/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洼田饮水试验结果、标准吞咽功能评定表评分、吞咽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通关利窍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3.
目的 分析非重症型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毒株感染患者的感染特征及阳性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22年7月1-23日宿州定点医院确诊的293例非重症型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毒株感染者的诊断及治疗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对患者资料及问卷调查资料进行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及Log-rank检验或Breslow检验评价不同年龄、不同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针数、不同中医证型及不同基础病数患者阳性持续时间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核酸阳性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293例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毒株感染患者中,未发热115例(39.2%),发热178例(60.8%)。核酸阳性持续时间7~10 d的患者有98例。不同年龄、疫苗接种情况、基础病、中医证型、初期症状、发热患者的核酸阳性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4.941、7.560、15.703、11.738、11.025、19.597、11.470,P<0.05)。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发现,年龄(HR=0.638,95%CI:0.464~0.878)、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数(HR=1.416,95%CI:...  相似文献   
94.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流涎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卒中后流涎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指导取穴针刺。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唾液分泌量、s EMG相关指标及Frenchay流涎分级等级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唾液分泌量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两组治疗后s EMG相关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两组治疗后Frenchay流涎分级较治疗前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在sEMG指导下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卒中后流涎症状。  相似文献   
95.
目的:观察百会穴久留针法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百会穴久留针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认知功能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26/30),高于对照组的43.33%(13/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会穴久留针法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操作简便,患者接受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96.
目的观察通督治郁针法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PSD患者血清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疗效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PSD患者随机分为通督治郁组、常规针刺组和西药组各20例,3组患者均给予脑血管疾病的一般治疗。其中通督治郁组选取人中、印堂、神庭、百会、风府、内关、神门、合谷和太冲,常规针刺组选取治疗中风的常规穴位,西药组口服氟西汀胶囊,3组疗程均为8周。所有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予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同时测定患者血清5-HT,NE和BDNF水平。结果治疗后3组HAMD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通督治郁组评分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通督治郁组、常规针刺组、西药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65.0%,70.0%,经统计学分析,通督治郁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治疗后3组血清5-HT,NE,BDNF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通督治郁组升高幅度高于其他2组(P<0.05)。结论通督治郁针法可以显著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症状并提高患者血清5-HT,NE和BDNF水平,其疗效机制可能与血清5-HT,NE和BDNF水平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比较通督调神针法配合热敏灸与单纯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通督调神针法配合热敏灸)和对照组(单用通督调神针法),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疾病的常规治疗,对照组以风府、大椎、百会、腰阳关、至阳为针刺主穴;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热敏灸,取穴范围为肩髃、天井、三阳络、外关、阴陵泉、悬钟附近的热敏点,灸至热敏现象消失。治疗前及治疗4、8周末,分别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评定肢体痉挛程度,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定脑卒中后残疾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定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linical spasm index,CSI)评定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程度。结果 随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患者MAS分级逐渐改善,MBI评分逐渐升高,改良Rankin、NIHSS和CSI评分逐渐降低;广义评估方程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改善MAS分级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末,治疗组患者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改良Rankin和CS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末,治疗组仅CS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督调神针法配合热敏灸可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肢体痉挛和日常生活能力,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8.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十三味和中丸(柴胡、枳壳、延胡索等)中芍药苷、延胡索乙素、盐酸小檗碱、柚皮苷、橙皮苷、黄芩苷、甘草酸、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d的含有量。方法该药物70%甲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Waters SunfireTM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2%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10、230、283、345 nm。结果 9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1),平均加样回收率95.1%~102.3%,RSD 0.48%~3.11%。结论该方法简便可靠,可用于十三味和中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9.
总结安徽省名中医程红亮教授基于广义的“元神之府”理论运用“化瘀通络药灸”法治疗脑病的临床经验。程师认为脑与督脉、任脉、心经、肾经密切相关,脑-督-任-心-肾共同构成了广义上的“元神之府”。督、任、心、肾四条经脉气血运行通畅,则脑髓充盈,故程师尤为注重通调督、任、心、肾四条经脉的气血运行。经二十余年的临床研究,确立了督任心肾经为主+局部取穴的治疗思路,以督脉之百会-风府-神庭、任脉之气海/关元、肾经之涌泉、心经之神门为核心组穴。并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化瘀通络药灸”法作为主要干预疗法。该法是将艾灸与中草药有机结合以达化瘀通络、开窍醒脑之功效的一种药灸结合疗法,广泛应用于血管性痴呆、中风病及中风后吞咽障碍等相关并发症中,临床疗效显著,为脑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0.
腓总神经损伤在现代医学中属于下肢周围神经损伤疾病,占下肢神经损伤的50.9%,因其解剖位置表浅,故骨折、外伤、手术等均易致其损伤,在临床上多被忽视,常于患者出现症状后才被发觉。临床上尤以小腿及足运动功能和/或感觉功能异常为最明显的症状。随着病程的进展,患者可能出现足下垂、足背伸不能、足外翻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腓总神经损伤属于中医学中“痿证”范畴,指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为主症的病证。本病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病变脏器涉及肺、脾(胃)、肝、肾,基本病机为津液、气血、精髓亏虚,不能濡养肌肉筋脉。病理性质分为虚证与实证,也可见虚实夹杂。针灸在补虚泻实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芒针相对于普通毫针具有刺激性更强、针感透传更深的特点,以此增强针灸治疗的效果。导师周婷主任为广德张氏芒针第四代传人,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继承人,从业20余年,尤擅长运用芒针治疗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并在临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文章通过介绍周婷主任医师运用芒针治疗腓总神经损伤的医案,总结周婷主任治疗该病的临床经验,期望为临床治疗腓总神经损伤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