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8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9篇
  1篇
中国医学   124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目的 观察芪红通络颗粒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芪红通络颗粒高、中、低剂量(10.8、5.4、2.7 g/kg)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各组大鼠术前连续3 d、术后连续2 d灌胃给药,每日1次。术后72 h采用Longa法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比色法测定脑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 peroxidase,GSH- Px)活力,Western blot法测定脑组织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 related factor 2, Nrf2)和血红素氧合酶- 1(heme oxygenase 1, HO- 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芪红通络颗粒高、中、低剂量组脑梗死体积显著缩小(P<0.05);高、中剂量组神经行为学障碍症状明显减轻(P<0.05),脑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减轻;高、中、低剂量组脑组织中MDA含量明显降低,SOD和GSH- Px活力明显增加(P<0.05);高、中剂量组脑组织中Nrf2和HO- 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芪红通络颗粒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激活Nrf2/HO- 1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从而产生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2.
《广西中医药》2017,(6):67-70
<正>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以肩关节的疼痛和功能活动障碍为主。中医认为本病属"痹证"的范畴,患病人群多年过半百(肝肾亏虚),病位在阳明经(阳明脉衰),本病多由过劳、风寒湿邪、急慢性损伤等因素导致肩关节"不荣则痛""不通则痛",病性为本虚标实。中医治疗"痹证"疗效确切,方法多样,且无明显副作用。本文就近年来中医治疗肩周炎的相关  相似文献   
73.
目的 观察芒针透刺督脉组穴联合平衡区电针对脑卒中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与脑血流速度、脑血流阻力的关系。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平衡区电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芒针透刺督脉组穴,每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两组均治疗2周。两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国际合作共济失调评定量表(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ataxia rating scale,ICARS)、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定患者的平衡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患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 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和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ICARS评分和椎动脉、基底动脉PI均显著降低(P<0.05);BBS、MBI评分和椎动脉、基底动脉PSV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ICARS评分和椎动脉、基底动脉PI降低程度以及BBS、MBI评分和椎动脉、基底动脉PSV升高程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芒针透刺督脉组穴联合平衡区电针疗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平衡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74.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强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弱刺激组、中刺激组和强刺激组各40例,分别在足三里、中脘、内关三穴进行不同针刺强度的治疗,治疗4周。结果:强刺激组总有效率为70.00%(95%CI=55.80%~84.20%);中刺激组总有效率90.00%(95%CI=75.98%~97.18%);弱刺激组为52.50%(95%CI=37.02%~67.48%);3组综合疗效比较(χ2=11.766 2,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B组与C组比较(|R2-R3|=0.221 30.160 2,P0.05);总体症状积分参数比较,B组优于C组(P0.01);主症状积分参数比较,B组优于A组、C组(P0.01);胃动素参数比较,B组优于A组、C组(P0.01)。结论:中等刺激强度优于强刺激组的证据尚不够充分,而优于弱刺激的证据明显,其收益为OR=0.12(95%CI=0.04~0.41),NNT=3(95%CI=1.74~5.66)。  相似文献   
75.
目的 分析下肢穴位在针灸治疗眩晕中的应用规律。方法 以“眩晕”、“针刺”、“温针灸”、“电针”为关键词组合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近5年国内发表的关于针灸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文献,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下肢穴位在针灸治疗眩晕中的应用规律。结果 共筛选出102篇相关文献,涉及下肢穴位17个,腧穴的总频次为212次。研究表明针灸治疗眩晕的下肢穴位所属经络主要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取穴频次较高的前六位分别为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太冲、血海、太溪。其中,以特定穴的使用频率最高,以五腧穴最为常用。穴位聚类分析显示第一大类由丰隆-阳陵泉-阴陵泉组成。第二大类由太冲-悬钟-足三里-太溪、侠溪-行间、三阴交-血海-足临泣组成。运用k-core优化腧穴处方共得到7个核心腧穴节点,分别为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足临泣、侠溪、丰隆。结论 针灸治疗眩晕处方所选下肢穴位多以脾胃肝肾经为主,特定穴以五腧穴为主,并显示出辨证循经取穴的规律。  相似文献   
76.
在《灵枢》解结理论的指导下,梳理下肢静脉曲张的针灸诊疗思路。“解结”一词来源于《灵枢》,可引申为治疗方法或治疗原则,下肢静脉曲张的病症特点属于“结”的范畴,按其发展阶段将下肢静脉曲张之“结”分为“无形之结”与“有形之结”。根据“结”的病症特点确立下肢静脉曲张的解结之法,即无形之结使用刺气街解结法,有形之结使用火针刺络联合刺气街以解结。  相似文献   
77.
总结安徽省名中医程红亮教授基于广义的“元神之府”理论运用“化瘀通络药灸”法治疗脑病的临床经验。程师认为脑与督脉、任脉、心经、肾经密切相关,脑-督-任-心-肾共同构成了广义上的“元神之府”。督、任、心、肾四条经脉气血运行通畅,则脑髓充盈,故程师尤为注重通调督、任、心、肾四条经脉的气血运行。经二十余年的临床研究,确立了督任心肾经为主+局部取穴的治疗思路,以督脉之百会-风府-神庭、任脉之气海/关元、肾经之涌泉、心经之神门为核心组穴。并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化瘀通络药灸”法作为主要干预疗法。该法是将艾灸与中草药有机结合以达化瘀通络、开窍醒脑之功效的一种药灸结合疗法,广泛应用于血管性痴呆、中风病及中风后吞咽障碍等相关并发症中,临床疗效显著,为脑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8.
腓总神经损伤在现代医学中属于下肢周围神经损伤疾病,占下肢神经损伤的50.9%,因其解剖位置表浅,故骨折、外伤、手术等均易致其损伤,在临床上多被忽视,常于患者出现症状后才被发觉。临床上尤以小腿及足运动功能和/或感觉功能异常为最明显的症状。随着病程的进展,患者可能出现足下垂、足背伸不能、足外翻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腓总神经损伤属于中医学中“痿证”范畴,指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为主症的病证。本病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病变脏器涉及肺、脾(胃)、肝、肾,基本病机为津液、气血、精髓亏虚,不能濡养肌肉筋脉。病理性质分为虚证与实证,也可见虚实夹杂。针灸在补虚泻实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芒针相对于普通毫针具有刺激性更强、针感透传更深的特点,以此增强针灸治疗的效果。导师周婷主任为广德张氏芒针第四代传人,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继承人,从业20余年,尤擅长运用芒针治疗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并在临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文章通过介绍周婷主任医师运用芒针治疗腓总神经损伤的医案,总结周婷主任治疗该病的临床经验,期望为临床治疗腓总神经损伤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9.
目的:研究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在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安徽省针灸医院2020年6月~2023年6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省针灸医院收治的96例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两组均行小骨窗开颅术治疗,术后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早期肢体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28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75%,高于对照组的7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治疗28 d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治疗28 d后观察组肢体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可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肢体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0.
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是一类进化上高度保守的非编码中链小分子RNA,能够参与调节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CIRI)病理生理过程,被认为是潜在的脑缺血(cerebral ischemia, CI)诊断生物标志物。miR-124是大脑皮层和小脑中优先表达的miRNA,在缺血性脑损伤发生后,miR-124与人体内多个靶点结合,通过调控细胞凋亡、自噬、神经炎症、氧化应激反应、促进神经保护与再生、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等多种机制调节缺血性脑损伤的发展走向,具有一定的神经恢复潜力,且在调控细胞凋亡、神经炎症的过程中具备负向调节作用。但目前有关miR-124调控缺血性脑损伤在临床层面的证据相对匮乏,需要在广泛的临床试验中进一步论证其作为缺血性脑损伤诊断生物标志物、治疗靶点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