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8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9篇
  1篇
中国医学   129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观察通关利窍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均予以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关利窍针刺法,2组均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结果、标准吞咽功能评定表评分和吞咽生活质量量表评分,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0%(27/30),对照组为83.33%(25/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洼田饮水试验结果、标准吞咽功能评定表评分、吞咽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通关利窍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 分析非重症型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毒株感染患者的感染特征及阳性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22年7月1-23日宿州定点医院确诊的293例非重症型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毒株感染者的诊断及治疗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对患者资料及问卷调查资料进行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及Log-rank检验或Breslow检验评价不同年龄、不同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针数、不同中医证型及不同基础病数患者阳性持续时间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核酸阳性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293例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毒株感染患者中,未发热115例(39.2%),发热178例(60.8%)。核酸阳性持续时间7~10 d的患者有98例。不同年龄、疫苗接种情况、基础病、中医证型、初期症状、发热患者的核酸阳性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4.941、7.560、15.703、11.738、11.025、19.597、11.470,P<0.05)。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发现,年龄(HR=0.638,95%CI:0.464~0.878)、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数(HR=1.416,95%CI:...  相似文献   
63.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流涎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卒中后流涎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指导取穴针刺。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唾液分泌量、s EMG相关指标及Frenchay流涎分级等级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唾液分泌量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两组治疗后s EMG相关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两组治疗后Frenchay流涎分级较治疗前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在sEMG指导下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卒中后流涎症状。  相似文献   
64.
目的:观察百会穴久留针法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百会穴久留针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认知功能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26/30),高于对照组的43.33%(13/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会穴久留针法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操作简便,患者接受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针刺颈夹脊穴联合艾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0例住院及门诊患者按病历号抽签方法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丹红注射液40mL+入0.9%氯化钠或5%葡萄糖250mL,静滴,1次/d;眩晕停,25mg恢,3次d。治疗组40例,针刺:主穴C2~C7夹脊穴,患者取俯卧位,针具、穴位常规消毒,取0.3mm×40mm毫针,单手快速进针,颈夹脊穴直刺0.5~0.8寸,针感以向整个颈肩部扩展发散为佳,患者有麻、酸、重、胀感即为得气,得气后平补平泻,留针30min,期间行针1次;艾灸:C2~C7夹脊穴针刺后,将一立方体灸盒放置于后颈部针刺针上方,将点燃的艾柱(共3柱,每柱长2.5cm)放入灸盒内不锈钢网架上,缓慢燃烧,艾灸热度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度,待艾柱燃烧完后,从新换上新点燃的艾柱,共换3遍艾柱;配穴:恶心加内关、合谷,失眠加神门、印堂、血海,头痛加率谷、头维、列缺、阳谷、上星,肩背酸痛沉重加肩井、肩髑、肩中俞、肩外俞、曲池、外关,均提插捻转、平补平泻,留针30min,期间行针1次;起居调摄:饮食清淡,忌膏梁厚味;合理用枕,选择合适高度与硬度,保持良好睡眠体位;颈部活动幅度不宜过大,速度不宜过快、过猛。连续治疗10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颈椎活动、仰头试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良反应。连续治疗3疗程,随访6个月,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17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痊愈7例,显效8例,有效13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2.5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颈夹脊穴联合艾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满意,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6.
目的观察通督治郁针法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PSD患者血清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疗效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PSD患者随机分为通督治郁组、常规针刺组和西药组各20例,3组患者均给予脑血管疾病的一般治疗。其中通督治郁组选取人中、印堂、神庭、百会、风府、内关、神门、合谷和太冲,常规针刺组选取治疗中风的常规穴位,西药组口服氟西汀胶囊,3组疗程均为8周。所有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予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同时测定患者血清5-HT,NE和BDNF水平。结果治疗后3组HAMD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通督治郁组评分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通督治郁组、常规针刺组、西药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65.0%,70.0%,经统计学分析,通督治郁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治疗后3组血清5-HT,NE,BDNF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通督治郁组升高幅度高于其他2组(P<0.05)。结论通督治郁针法可以显著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症状并提高患者血清5-HT,NE和BDNF水平,其疗效机制可能与血清5-HT,NE和BDNF水平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比较通督调神针法配合热敏灸与单纯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通督调神针法配合热敏灸)和对照组(单用通督调神针法),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疾病的常规治疗,对照组以风府、大椎、百会、腰阳关、至阳为针刺主穴;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热敏灸,取穴范围为肩髃、天井、三阳络、外关、阴陵泉、悬钟附近的热敏点,灸至热敏现象消失。治疗前及治疗4、8周末,分别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评定肢体痉挛程度,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定脑卒中后残疾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定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linical spasm index,CSI)评定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程度。结果 随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患者MAS分级逐渐改善,MBI评分逐渐升高,改良Rankin、NIHSS和CSI评分逐渐降低;广义评估方程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改善MAS分级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末,治疗组患者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改良Rankin和CS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末,治疗组仅CS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督调神针法配合热敏灸可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肢体痉挛和日常生活能力,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8.
目的 观察艾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模型大鼠海马与结肠组织中核因子κB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IκB)激酶β(IκB kinase beta,IKKβ)、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NF-kappa-B inhibitor alpha,IKBα)、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P65)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艾灸治疗IBS-D的机制。方法 将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艾灸组,每组8只。采用慢性束缚联合番泻叶灌胃方法建立IBS-D大鼠模型。艾灸组予以艾灸“天枢”“上巨虚”,每日30 min,每日1次,共治疗7 d。治疗后,观察大鼠稀便率和直肠扩张所引起腹部回缩反射(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的最小容量阈值;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海马和结肠组织中IKKβ、IKBα、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AWR的最小容量阈值明显下降(P<0.05),稀便率明显升高(P<0.05);海马和结肠组织中IKKβ、IKBα、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AWR的最小容量阈值明显升高(P<0.05),稀便率明显下降(P<0.05);海马和结肠组织中IKKβ、IKBα、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艾灸“天枢”“上巨虚”改善IBS-D大鼠腹泻症状和内脏高敏感性可能与艾灸抑制海马与结肠组织 IKKβ/IKBα/NF-κB信号通路有关,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脑-肠轴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69.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新冠肺炎(COVID-19)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收集血必净对应的化合物成分和作用靶点,选用GeneCards数据库获取COVID-19相关靶点;获取血必净注射液与COVID-19的共同作用靶点,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图,运用Cytoscape软件对网络图进行可视化分析获取关键靶点;DAVID数据库对共有靶点进行GO (gene ontology)和KEGG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血必净注射液"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采用AutoDock Tools对血必净注射液核心成分与SARS-CoV-2 3CL水解酶蛋白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II (ACE2)进行分子对接,并通过PyMOL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结果: 共筛选出血必净注射液中5种药材对应的270个对应靶点,与COVID-19有52个共表达靶点。GO富集分析得到160个生物过程,KEGG分析得到112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表明,血必净注射液中槲皮素、β-谷甾醇、木犀草素为degree较高的活性成分,与3CL水解酶和ACE2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可能通过槲皮素、β-谷甾醇、木犀草素等成分调节IL6、CCL2、TNF、PTGS2等核心基因参与COVID-19的治疗,同时也说明血必净注射液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发挥对COVID-19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0.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十三味和中丸(柴胡、枳壳、延胡索等)中芍药苷、延胡索乙素、盐酸小檗碱、柚皮苷、橙皮苷、黄芩苷、甘草酸、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d的含有量。方法该药物70%甲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Waters SunfireTM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2%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10、230、283、345 nm。结果 9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1),平均加样回收率95.1%~102.3%,RSD 0.48%~3.11%。结论该方法简便可靠,可用于十三味和中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