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8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9篇
  1篇
中国医学   129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 观察李业甫筋骨并举整脊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颈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推拿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推拿结合李业甫筋骨并举整脊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及椎- 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显著升高,DH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所增加(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李业甫筋骨并举整脊法可以有效调节椎- 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以减轻患者的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122.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风湿科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临床以非甾体类抗炎药、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为主要治疗方案,症状虽改善迅速,但副作用较多(如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伤等),且易复发,限制患者后续治疗。因此,当务之急是寻找安全可靠、疗效明显的治疗药物。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单味中药提取物在类风湿性关节炎防治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该文就单味中药提取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展开综述,以期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运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3.
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病证,是老年患者就诊时的常见主诉,临床中采用针灸结合中医辨证治疗眩晕可取得显著的疗效。该文认为老年眩晕虽然病位在头脑,但发病根本在于肾虚,主张从肾入手,以益肾为主、通督为辅,依据“上病下取”思想对患者行针刺治疗,重用太溪、悬钟、三阴交益精填髓,配合“通督七穴”通督调神,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并附病案1则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24.
总结李飞教授治疗面瘫的学术思想及诊疗经验。李飞提出诊治面瘫时应遵循“初病审因,次探病机,再明病证,辨证论治”,以祛风通络、疏调筋经为基本治疗原则。临床治疗时,以“重视解剖,依症施治”为基本方针,贯通中西理论,结合表情肌解剖结构,动态化判断神经、肌肉恢复情况,依据症状选取相应经验组穴。重视整合理论,总结理法辨证、分期辨证、症状辨证之“辨证三重”法则,调经、调筋、调神之“治疗三调”理论,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25.
后循环缺血是脑病科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文章阐述了陈幸生主任医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经验。督脉为阳脉之海,循行入脑,其认为芒针透刺督脉可以振奋全身阳气,通督调神、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项丛刺”按照“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原则,针刺局部穴位,疏通颈部经脉,可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瘀,两种针刺疗法联合,共同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高。  相似文献   
126.
总结程红亮主任基于“咽为经脉之所聚”理论,采用“辨经论治”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经验。谨守“脑-咽-脏腑”三位一体理念,融“咽为经脉之所聚”理论,合“病候、病位、经络”三辨法,以“辨经论治”中风后吞咽障碍。经过十余年的探索确立了以项部取穴+舌咽部取穴+辨经取穴为治疗思路,首选督任经以调阴阳,次取脾胃肾以养先后天,辅取肝心经以促气血行,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形成了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27.
目的:分析新风胶囊(XFC)“异病同治”类风湿关节炎(RA)和骨关节炎(OA)的分子机制。方法:TCMSP数据库筛选XFC的活性成分及靶点,疾病数据库中筛选RA和OA的靶点,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构建交集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和分子对接。绘制XFC治疗RA和OA信号通路。结果:共鉴定103种化合物和217个靶点,槲皮素、蜈蚣素、山柰酚、谷甾醇α1、芒柄花黄素、雷公藤甲素、豆甾醇、山海棠二萜内酯A等11个化合物与≥30个靶基因相关联,其中9个靶基因(STAT3、MAPK14、NR3C1、JUN、FOS、MYC、TNF、RELA和MAPK1)是网络中的核心靶基因。富集分析表明IL-17、TNF、Th17、Toll和NF-κB信号通路可能是关键信号通路。分子对接表明山海棠二萜内酯A、槲皮素、雷公藤甲素、谷甾醇α1、蜈蚣素与NR3C1、FOS、STAT3、MAPK1和TNF靶点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结论:XFC “异病同治”RA与OA的机制与抗炎、免疫调节、减少骨破坏等相关,具有多系统、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8.
目的:观察健脾清热利湿方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慢性胃炎脾虚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6月淮北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HP感染慢性胃炎脾虚湿热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n=36)采用标准西药四联方案治疗,治疗组(n=36)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健脾清热利湿方治疗,对2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HP根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4.44%)显著高于对照组(80.56%)(P<0.05),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HP根除率(94.44%)显著高于对照组(75%)(P<0.05);治疗组出现恶心呕吐(5.56%)、腹痛(2.78%)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恶心呕吐(13.78%)、腹痛(5.56%)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清热利湿方联合四联方案治疗HP感染慢性胃炎脾虚湿热证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上腹胀痛、纳差乏力、嗳气反酸、口苦口臭等临床症状,HP根除率高,较少出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9.
灸法的核心是灸效,根据疾病情况不同选择足够的刺激量,决定灸法、灸时、穴位、艾炷大小等。古人以灸壮代灸量,“壮”本身含有“烧灼致创”之意,又有“灸疮必发”之说,说明刺激量导致的穴位“疮伤”是灸法取效的关键。通过对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隔物灸、实按灸、温和灸的使用特点、灸量范围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具体阐述灸法的“壮”“疮”与“效”的关系,发现灸法演变的总体趋势是在增强疗效的同时,减少壮数以及“疮伤”。在研究灸法问题时,我们应当紧扣关键问题,立足于中医学说,顺应时代潮流,强调灸须足量,减“疮伤”增“疗效”,厘清灸法的量效关系,在传承灸法精华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以提高灸法疗效。  相似文献   
130.
基于近5年国内外对肠脑轴机制的研究,结合中医药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试验和临床研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及临床相关性,从针灸治疗、中药治疗、推拿治疗三方面综述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为基于肠脑轴机制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提供思路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