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43篇
  免费   607篇
  国内免费   323篇
耳鼻咽喉   12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108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94篇
内科学   304篇
皮肤病学   44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科学   203篇
综合类   1494篇
预防医学   154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563篇
  12篇
中国医学   4128篇
肿瘤学   84篇
  2024年   428篇
  2023年   925篇
  2022年   907篇
  2021年   170篇
  2020年   193篇
  2019年   240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395篇
  2016年   315篇
  2015年   546篇
  2014年   219篇
  2013年   349篇
  2012年   647篇
  2011年   607篇
  2010年   538篇
  2009年   482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2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28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胸痹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以胸部闷痛为主要表现的心系疾病。随着心系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临床中可以观察到不少患者在“三伏天”病情反复甚至加重,出现如胸闷、气短等症。目前未有明确的暑湿胸痹的治疗指南参考,西医在此方面未有明确的治疗方案。姚魁武教授作为首都中青年名中医,在治疗胸痹方面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在传承蒲辅周和薛伯寿恩师的学术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经验,认为胸痹于“三伏天”发病,其本质为长夏暑湿致病,患者多内虚为本兼有外邪侵犯,治疗当根据五运六气、四时节气等因时制宜,临证时补虚不忘泻实,扶正以补肾为主,侧重理气化湿,常应用香薷饮、清暑益气汤等经典方剂,依据症状,谨守病机,常配伍应用祛暑化湿,理气健脾药物,固本祛邪,每获良效。该文将结合临床治疗暑湿胸痹的典型验案,对姚教授用药经验进行介绍,为暑湿胸痹的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2.
目的:分析补中益气汤调控Janus激酶2(JAK2)/信号传导与活化转录因子3(STAT3)/STAT3信号通路对气虚发热证大鼠肠道菌群、免疫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气虚发热模型组、补中益气汤组,每组10只。气虚发热模型组、补中益气汤组大鼠用于建立气虚发热模型,第18天开始,补中益气汤组给予补中益气汤灌胃治疗5 d,气虚发热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技术检测大鼠肠道菌群;ELISA法检测CD4+、CD8+、补体C3水平、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放免法测定乙酰胆碱(Ach)、环磷酸腺苷(cAMP)和环磷酸鸟苷(cGMP)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JAK2、p-STAT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补中益气汤可改善气虚发热所致的疣微菌门、互养菌门菌落减少,螺旋体门、埃普西隆杆菌门菌落增多情况(P<0.05)。补中益气汤可改善气虚发热所致的血清CD4+、C3、IgM、IgG水平及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血清CD8...  相似文献   
53.
目的 评价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学和报告质量。方法 检索中文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医药期刊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数据库,PubMed数据库、Scopus数据库、Cochrane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各数据库建库到2022年12月31日。纳入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中英文文献,采用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AMSTAR量表和国际报告规范PRISMA量表分别进行方法学和报告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192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文献,中文文献178篇,英文文献14篇,2008年到2022年总体发文量呈上升趋势。AMSTAR量表平均分为(6.46±1.32)分,中英文文献分别为(6.31±1.24)分、(8.29±0.83)分,3篇(1.6%)文献提供了前期设计方案,没有文献提供纳入研究及排除研究文献的清单,33篇(17.2%)文献将发表情况考虑在纳入标准中,83篇(43.2%)文献报告了相关利益冲突,4篇中文文献和6篇英文文献属于高质量文献,161篇中文文献和...  相似文献   
54.
总结姚乃礼教授治疗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病机特点为正虚邪盛,脾虚不运是贯穿于本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肝胆失于疏利是重要因素。临床应根据不同病程阶段进行辨证分析,早期证型多为肝脾不和、湿热蕴结、血虚风燥,迁延期证型多为肝郁脾虚、血瘀成积、脾虚湿滞,后期证型多为肝肾阴虚、阳虚水泛。临证时善用黄芪健脾土,滋肾水以调肝,同时整体调治顾兼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5.
肝移植患者术后需终身接受免疫疗法,若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则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将面临双重打击。报告在“寒湿疫”辨治体系指导下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肝移植合并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1例,治疗方案为西医治疗采取抗病毒、免疫抑制等疗法,重在维持患者体内免疫平衡状态;中医治疗则在此基础上正确辨识患者所处的证候阶段,针对核心病机,运用宣畅气机、清热化湿、泻肺平喘等治法,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明显改善,且及时阻止了病情进一步发展并缩短了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升解通瘀汤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致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20例缺血性心肌病致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升解通瘀汤口服治疗,每日1剂,两组疗程均为4周。采用氢-核磁共振谱(1H-NMR)检测技术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尿液样本进行分析,应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治疗前后组内与组间的差异性代谢物进行筛选,并利用MetaboAnalyst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 治疗前两组间无差异代谢物;治疗后两组间有果糖和α-羟基异戊酸酯2个差异代谢物,且两种差异代谢物在治疗组的含量均较对照组更低。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共筛选出差异代谢物20种,其中对照组3种,分别为乳酸、酪氨酸、色氨酸,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17种,其中缬氨酸、3,4-二羟扁桃酸、吲哚磺酸盐、烟酸、马尿酸含量较治疗前升高,精氨酸、α-葡萄糖、β-葡萄糖、乙酰乙酸、胆碱、异亮氨酸、亮氨酸、胍基乙酸、甘露醇、尿素、蛋氨酸、天冬氨酸含量较治疗前降低。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显示,仅在治疗组治疗前...  相似文献   
57.
目的 系统了解中医药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CAG)领域的临床研究证据分布,总结疗效,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指引。方法 借助涵盖消化领域多个优势病种的中医药循证文献大数据平台,检索其收录的2000—2020年发表的中医药防治CAG的临床研究、系统评价/Meta分析、指南与专家共识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文献的发表时间、研究类型,临床研究样本量及干预疗程,中医证候及体质相关观察性研究内容及分布,中医防治方案类别及作用(预防、治疗、康复/二级预防、不确定),临床评价指标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以图文结合形式呈现该领域证据分布。结果 共纳入文献796篇,包括775篇临床研究,19篇系统评价,2篇专家共识。年度文献发表量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2015年及2019年文献发表量最高,均为51篇。临床研究类型以干预性研究为主,共714篇,包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518篇、非随机对照试验196篇;观察性研究61篇。有46.50%(332/714)的干预性研究的样本量为60~100例,47.48%(339/714)的干预性研究疗程为3~6个月,干预措施以中药治疗为主,结局指标多关注总有效率、内镜下表现、病理组织学、中医证候积...  相似文献   
58.
参考中成药临床疗效综合评价规范,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可及性、中医药特色七个方面对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疗效综合评价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药自身特色与肿瘤学的学科特性,进一步强调多源证据、聚焦优势人群、考量经济毒性、重视上市后再研究、瞄准患者用药意愿、锚定中医药服务供给、引入症状阈值事件,并通过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富集设计、真实世界研究、智能中医诊疗平台等方法,获得高级别的临床循证证据,最终构建科学化、同质化、规范化的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疗效综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59.
饮片的切制是中药炮制的重要环节,其切制厚度与汤剂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该文通过查阅历代医方本草文献和全国各地方炮制规范通则,在厘清中药饮片切制的概念、沿革基础上,探讨《中国药典》炮制通则饮片切制规格发展历程,剖析中药饮片切制现况和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促进中药饮片切制健康发展的思考与建议。2000年以来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修订发布的地方炮制规范通则中饮片厚度均与2020年版《中国药典》炮制通则中规格厚度一致。极少数保留传统切极薄片品种的厚度均小于0.5 mm,目前尚未发现市场上存在0.5~1 mm厚度规格的饮片品种,与《中国药典》炮制通则的规定一致。该文可为中药饮片切制规格的合理性提供历史和现代依据。  相似文献   
60.
中药口服固体制剂(oral solid dosage, OSD)是已上市中成药和中药新药开发的主体,工艺路线设计是中药口服固体制剂研发的根基。该文依据现行版《中国药典》收载的1 308例中药OSD的处方和制法信息,归纳了中药现代剂型(片剂、颗粒剂和胶囊剂)和传统剂型(丸剂和散剂)的工艺路线模式,构建了以工艺路线分类为基础的制造分类系统(manufacturing classification system, MCS),从工艺角度反映了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传递模式。基于MCS对处方药味、药用辅料、前处理工艺中提取溶剂、粉碎药味、浓缩和精制的方式,制粒以及干燥的工艺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剂型可依据不同的饮片处理方式和制剂成型原料实现工艺路线划分,中药复方OSD提取精制工艺具有“尊重传统用药经验”特点。中药OSD成型工艺原料均包括全浸膏、半浸膏和全粉3种形式,传统剂型的成型原料主要为饮片细粉,片剂与胶囊剂的成型原料主要为半浸膏(占比分别为64.8%和56.3%),颗粒剂成型原料主要为全浸膏(占比77.8%)。与片剂和胶囊相比,存在溶化性要求的中药颗粒剂具有水提工艺占比大、精制工艺占比高(34.7%)、且半浸膏颗粒中粉碎药味占比低的特点。在中药现代剂型中,挥发油存在4种加入方式。此外,一些新技术和新工艺已运用于中药OSD浓缩、滤过和制粒等工序,药用辅料的应用呈多元化趋势。该文研究结果预期为中药OSD工艺路线设计、工艺二次开发或变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