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79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1.
目的:探讨纳米碳示踪剂引导腹腔镜进展期胃癌淋巴结清扫的应用价值。方法:31例实施纳米碳示踪下腹腔镜淋巴结清扫为研究组;同期行传统腹腔镜胃癌手术26例及抽样分析3 a来行传统开腹手术的进展期胃癌6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清扫淋巴结的数目和0.5 a生存率。结果:研究组均满意黑染区域淋巴结,切除数目显著多于传统腹腔镜组手术组(P0.05);与传统开腹手术组切除淋巴结数目无统计学差异(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实验组69.8%,传统腹腔镜组44.8%(P0.05),传统开腹手术组56.5%(P0.05)。0.5 a复发率:研究组5.6%,对照组分别是26.9%和7.3%(P0.05)。结论:纳米碳示踪剂引导腹腔镜胃癌淋巴结清扫可有助于术中辨认淋巴结,增加清扫数目,与传统开腹淋巴清扫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42.
去分化来源表皮干细胞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离培养和鉴定去分化来源的表皮干细胞.方法 采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表皮细胞去分化形成表皮干细胞,采用Ⅳ型胶原黏附法分离获得去分化来源的表皮干细胞.观察去分化来源表皮干细胞的形态及增殖特点,并通过免疫细胞化学、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技术对其形态和表型进行鉴定.结果 去分化来源的表皮干细胞能够表达表皮干细胞及其亚群特异性的表面标志蛋白,如β1整合素、CK19、CK14等,而CK10的表达为阴性.激光共聚焦检测显示a6整合素和CD71在去分化来源表皮干细胞及其亚群中的分布均存在着区域性差异.此外,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去分化来源的表皮干细胞中主要包含a6+CD71-和a6+ CD71+的两种细胞群落,分别占被检测细胞总数的24.52%±7.88%及66.97%±5.04%.结论 去分化来源的表皮干细胞与机体自身来源的表皮干细胞在形态和表型上具有相似性,可以作为表皮干细胞的替代细胞应用于皮肤重建与再生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43.
骨骼肌源性抑瘤物的体外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观察骨骼肌细胞条件培养液(MCM)体外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初步分析骨骼肌源性抑瘤物的理化特性及抑瘤机理。方法 用噻唑蓝分析法(MTT法)分析新生大鼠MCM对不同肿瘤细胞系的体外抑瘤作用。用超滤分离、热灭活处理、胰酶消化、凋亡分析及形态学观察分析骨骼肌源性抑瘤物的理化特性及抑瘤机理。结果 MCM与哺乳动物源性肿瘤细胞(小鼠骨髓瘤SP2/0及Wistar大鼠癌内瘤Salker256)、人源性白血病细胞(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及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HL60)、实体瘤细胞(人结肠腺癌细胞LS-174-T及人前列腺癌细胞PC3-M),以及不同转移潜能肺癌细胞(人肺癌低转移株PLA801-C及人肺癌高转移株PLA801-D)共同培养后,肿瘤细胞的增殖显著下降(P<0.01-0.05),且肿瘤细胞增殖呈不同程度MCM浓度依赖性。MCM与正常细胞(兔关节骺板细胞RGP-2)共同培养后,细胞增殖无下降。同一来源肺癌细胞,在MCM稀释至原液的6.25%时,仍见高转移株增殖显著受抑(P<0.01-0.05),而在MCM稀释至原液的25%时,低转移株增殖即无显著受抑。MCM的抑瘤活性存在于分子量10000以下超滤组分,热灭活后活性消失,胰蛋白酶消化后活性人存在。MCM不引起K562细胞凋亡,而导致肿瘤细胞膜变粗糙,出现空泡,甚至胞膜消失。结论 新生大鼠骨骼肌细胞可产生特异性抑制人及哺乳动物肿瘤细胞增殖的抑瘤物,其分子量≤10000,对热不稳定而对胰蛋白酶稳定,其抑瘤活性系通过直接损伤瘤细胞膜而非导致瘤细胞凋亡实现的。这种骨骼肌源性抑瘤物可能是临床上骨骼肌转移瘤罕见性现象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4.
背景 近年来,全军各单位组织了大量演习,尤其是卫勤救治演习,在救治流程上已日渐成熟。目前在模拟伤员的创伤动物模型等方面研究不够,欠缺实战化经验。目的 模拟野战演训基地医疗条件下卫勤手术力量对多发伤动物模型的救治全流程,分析损伤控制手术的时效救治效果,探讨现有机动手术力量的短板不足,并提出优化策略方案。方法 选取2只成年实验动物绵羊,麻醉条件下建立目标伤情模型。模型建立后前接、转送至手术方舱进行紧急救治手术,记录手术操作过程、手术时间和生命体征,并在模拟战场环境——突发停电环境下完成救治。手术后转送重伤救治组继续圈养,静脉和动脉采血检测血清电解质并进行血气分析,观察实验动物3 d内存活情况。结果 成功建立2例目标伤情动物模型,分别为腹部闭合性撞击伤伴上肢擦伤动物模型、多发伤动物模型。在手术方舱内分别应用常规条件和极端停电条件完成了2例动物模型的紧急救治:模型1手术时间34 min,完成剖腹探查,胃壁破裂穿孔修补术,左上肢清创缝合术;模型2手术时间58 min,完成剖腹探查,经过胃壁破裂穿孔修补术、肝填塞止血、补片辅助临时性腹腔关闭,胸腔探查、胸腔闭式引流管置入术,颅脑坏死组织清除、去骨瓣...  相似文献   
45.
徐明月  陈媛媛  闻巍 《当代医学》2022,(17):174-177
目的 探讨分割场景式教学方法在普通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为提高普通外科临床带教效果。方法 选取2017至2019年本院普通外科临床专业进入普通外科学习的58名规培学员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n=31)和对照组(n=27)。实验组采用分割场景式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示教学。规培结束后,测试学员理论知识、临床思维能力及临床技能操作,另外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评估教学模式的满意度。结果 带教结束后,两组理论知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临床思维、临床操作、具体术式流程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理论知识的提高、临床思维的提高、手术流程的掌握、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团队协助能力的提高、师生互动度的提高及教学氛围的提高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割场景式教学更利于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对不同场景的分割与组合,能为学员带来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在普通外科临床带教中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46.
目的通过比较证实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直肠癌肝转移临床效果优于单纯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至2006年间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82例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综合治疗组38例,行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的策略;对照组44例,采用手术治疗。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构成比、肿瘤分化程度、组织分型及肝转移灶数目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治疗组手术前、后的CEA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综合治疗组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均高于单纯手术治疗组。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直肠癌肝转移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肠镜下自膨胀金属支架(SEMS)置入序贯手术与急诊手术(ES)在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至2019年接受手术治疗的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55例,其中SEMS组25例,术前接受肠道支架置入,梗阻解除后1周左右行根治性切除;ES组30例接受急诊手术治疗。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处理和分析数据。术中术后各项指标采用( ±s)表示,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肿瘤根治性切除率等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原发肿瘤根治性切除:ES组22例(73.3%)明显低于SEMS组25例(100%); ES组切除淋巴结为(9.6±5.5)个明显低于SEMS组(18.7±7.7)个;一期手术造口:ES组26例(86.7%),SEMS组11例(44.0%);造口还纳率ES组38.4%,SEMS组90.9%;永久性造瘘率ES组16例(53.3%),SEMS组1例(4.0%);手术切口感染:ES组4例(13.3%),SEMS组0例(0.0%),上述各项指标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肠镜下放置SEMS,然后序贯手术治疗结直肠癌梗阻是安全、有效的备选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基于膜解剖理论,腹腔镜下左半结肠完整系膜切除治疗脾区结肠癌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我中心33例脾曲结肠癌患者接受了腹腔镜下左半结肠切除术,所有患者均于术前经结肠镜下行活检病理确诊,同时给予纳米碳和(或)钛夹标记,腹部增强CT/立位腹平片确认病变位于脾曲,术前TNM分期为Ⅰ期5例、Ⅱ期19例、Ⅲ期9例。根据膜解剖理论,术中采取头侧-中间-外侧入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注意保持层面优先及结肠系膜的完整性,于根部结扎、切断左结肠动脉、结肠中动脉左支和肠系膜下静脉,清扫223和253淋巴结。计量资料包括患者一般资料、手术参数、术后康复数据以(±s)表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表示,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33例手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为(160.0±25.4)min,术中出血量为(70.6±46.4)ml,清扫淋巴结数目为(19.3±3.2)枚,标本肠管长度(23.0±2.8)cm,术后排气时间(4.5±1.2)d,术后进食时间(5.5±1.3)d,术后住院时间为(7.8±1.1)d。术后TNM分期为Ⅰ期4例、Ⅱ期21例、Ⅲ期8例。33例患者均未发生脾脏损伤,其中3例有不同程度的脾下极缺血,术后2例患者出现炎症性肠梗阻,保守治疗后康复出院。无术后腹腔出血、无吻合口漏、狭窄、出血等并发症发生。随访8~4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6个月),目前患者均健康存活,未见肿瘤复发、转移。结论对于脾曲结肠癌,在遵循膜解剖理论、层面优先原则的前提下,采用头侧-中间-外侧入路进行腹腔镜下左半结肠切除术,可以将操作化繁为简,具有安全、微创、可靠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98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94例GIST患者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GIST发生部位:胃54例(57.4%),小肠22例(23.4%),结肠11例(11.7%),直肠6例(6.4%),肛管1例(1.1%).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56.3%)和腹部肿块(32.1%), 94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1年、 3年、 5年存活率为83.4%、 53.2%、 38.8%,良性及交界性患者均无复发;23例恶性患者中9例复发,其中5例死亡.结论: GIST以胃及小肠最多见,以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表现为主.GIST的诊断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检查与免疫组化的结合.完整的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0.
Chen L  Li T  Li R  Wei B  Duan HF  Wang H  Wang LS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5):1061-1064
目的探讨人纤维蛋白原α链末端的24个氨基酸片断alphastatin对人脐静脉来源内皮细胞(ECV304)血管生成抑制作用及机理。方法体外培养ECV304细胞,分别测定alphastatin对其迁移、增殖和体外管状结构形成的作用。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定性检测ECV304细胞中鞘氨醇激酶(SPK)mRNA的表达。分别以10、100、1000nmol/Lalphastatin处理ECV304细胞,提取细胞蛋白质,通过三磷酸腺苷(ATP)检测细胞SPK酶活性。结果不同浓度alphastatin处理组中ECV304细胞迁移的数目,分别为(103±4)个、(75±3)个、(13±1)个,低于对照组的(131±4)个,均P<0·05。alphastatin浓度为100nmol/L、1000nmol/L时,形成管状结构的面积分别为(1509±30)μm2/视野和(1301±20)μm2/视野,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96±31)μm2/视野,均P<0·05。alphastatin对ECV304细胞增殖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T-PCR证实ECV304细胞SPK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alphastatin降低ECV304细胞内1-磷酸鞘氨醇(S1P)生成量,当其浓度为100nmol/L,作用时间为12h时,效应最明显。结论体外实验证实alphastatin具有明显抑制ECV304细胞血管生成的作用,这种效应与降低细胞SPK活性、减少S1P的生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