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0篇
  免费   341篇
  国内免费   115篇
耳鼻咽喉   20篇
儿科学   25篇
妇产科学   16篇
基础医学   364篇
口腔科学   52篇
临床医学   512篇
内科学   442篇
皮肤病学   33篇
神经病学   138篇
特种医学   104篇
外科学   646篇
综合类   1690篇
预防医学   481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303篇
  1篇
中国医学   225篇
肿瘤学   30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269篇
  2013年   229篇
  2012年   286篇
  2011年   328篇
  2010年   312篇
  2009年   315篇
  2008年   299篇
  2007年   351篇
  2006年   291篇
  2005年   442篇
  2004年   424篇
  2003年   463篇
  2002年   375篇
  2001年   165篇
  2000年   240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41.
595nm激光对兔耳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595nmVbeam激光照射对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伤口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成年大耳白兔20只,建立兔耳腹侧面增生性瘢痕模型,对比研究在瘢痕形成过程中595nmVbeam激光照射对兔耳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原位检测。结果:兔耳增生性瘢痕经595nmVbeam激光照射后,按不同时间段取材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与对照组比较,高倍镜下观察结果,显示PCNA蛋白表达明显减弱,细胞凋亡增加。结论:595nmVbeam激光照射可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过程,诱导细胞凋亡。应用595nmVbeam激光预防和治疗瘢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2.
目的 观察应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法对犬下肢缺血性疾病动物模型的血管再生效果。方法 将 2 0只犬制成下肢缺血性疾病动物模型 ,建模后 1周对犬的后肢施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术 ,即在胫骨内侧嵴开一个 5cm× 1cm骨窗 ,以特制的支架每天 1mm速度向外牵拉。分别于不同时期处死动物 ,通过皮温测定 ,光镜下测量血管密度 ,血管造影等方法来观察血管再生情况。结果 在不同时相点观察到伴随着骨的搬移 ,有明显的毛细血管再生现象 (以第 7~ 2 1天为著 )。结论 应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法可对犬下肢缺血性疾病动物模型产生明显的血管再生 ,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3.
中文版工作有效条件问卷-Ⅱ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目的 开发建立用于评价我国护理工作环境中护理管理者授权状况的中文版工作有效条件问卷-Ⅱ(CWEQ-Ⅱ).方法 在翻译原始CWEQ-Ⅱ的基础上.通过5名专家评定和对598名护士的调查,对问卷中存在的文化差异,问卷的效度、信度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中文版CWEQ-Ⅱ具有较好的表面效度和结构效度,内容效度为0.94;工作有效条件和各构成因子之间呈显著相关(r=0.566~0.857,均P<0.01),6个构成要素之间也有很好的相关性(r=0.261~0.707,均P<0.01);问卷Cronbach's α为0.634~0.921,因子和内客之间的相关系数均>0.40(均P<0.01).结论 中文版CWEQ-Ⅱ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尽管存在文化上的差异,仍适用于中国护理工作环境中护理管理者授权状况的评估.  相似文献   
44.
乳腺导管瘘的诊断和治疗:附4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乳腺导管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笔者回顾分析2年间收治的40例乳腺导管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体征和病理检查。治疗采用完整切除瘘管和受累乳导管,去除炎性组织,并充分引流的方法,通过肉芽组织生长使乳管瘘痊愈。结果显示,全部病例均治愈,随访其中37例住院治疗的患者2.5年,无1例复发。提示:在治疗上完整切除瘘管和受累乳导管,修复乳头畸形,是防止导管瘘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45.
大鼠直肠壁内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和形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大鼠直肠壁内淋巴管的分布和形态、结构特点,为探讨直肠癌淋巴道转移的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用半薄、超薄切片、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大鼠淋巴管的微细分布。结果大鼠直肠壁的黏膜固有层深部可见毛细淋巴管,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均有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结论直肠壁各层内均有毛细淋巴管,除黏膜层外,还存有淋巴管。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大豆异黄酮对去势雌性SD大鼠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组织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雌性SD大鼠双侧卵巢切除后,随机分成大豆异黄酮组和对照组。异黄酮组(HISO)灌胃给予120mg/kg的大豆异黄酮,对照组以等剂量的溶剂灌胃。1月后各实验组均采用线栓法建立右侧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断模型。缺血24h后立即断头取脑,冠状切片,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实验组大鼠缺血侧C-fos表达的情况。TUNEL法原位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大豆异黄酮组与对照组相比,缺血侧C-fos表达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结论 大豆异黄酮具有类雌激素的作用,它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而减弱大脑缺血边缘区的C-fos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可能是它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47.
目的 应用大鼠脾损伤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模型探讨低压及低压扩容复苏治疗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的可行性。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 5 0只 ,在大鼠脾损伤模型复制成功后随机等分为 5组 ,组 1 :假手术组 ;组 2 :休克未处理组 ;组 3:常压复苏组 (急救期控制MAP在 80mmHg以上 ) ;组 4 :低压复苏组 (急救期控制MAP在 6 0mmHg±5mmHg) ;组 5 :低压扩容复苏组 (急救期输入硝普钠 5 μg·kg- 1 ·min- 1 ,同时输液控制MAP在 6 0mmHg± 5mmHg)。结果  1~ 5组平均存活时间 (min)分别为 1 80、73.5 0± 8.0 4、1 1 4 .30± 31 .33、1 4 6 .70± 2 8.0 7和 1 71 .6 0± 1 5 .74 ,除组1、组 5外 (P =0 .0 6 71 ) ,其余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2~ 5组的急救期出血量 (ml·kg- 1 )分别为 :3.79± 1 .39、1 7.4 1± 8.88、8.6 7± 4 .5 9、1 0 .33± 4 .31 ,其中组 3出血量明显高于其他各组 (P <0 .0 1 ) ;组 4、组 5与组 2比较出血量明显增多 (P <0 .0 5 )。结论 在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治疗中 ,低压及低压复合适量硝普钠扩容复苏方法可改善组织代谢 ,提高生存时间 ,是更为理想的复苏方法  相似文献   
4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大鼠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癌细胞淋巴道转移机制,观察VEGF-C及其受体Flt-4在大鼠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胃癌组织的癌细胞和淋巴管内皮细胞对VEGF-C和Flt-4的表达。结果VEGF-C和Flt-4在癌细胞的胞浆均可见阳性表达;淋巴管内皮细胞上仅见到Flt-4的阳性表达。结论①Flt-4与VEGF-C在胃癌细胞的表达正相关,可能与肿瘤的浸润有关。②推测VEGF-C可能通过其受体Flt-4诱导胃癌组织淋巴管发生。  相似文献   
49.
p21-ras、p53和VEGF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原癌基因Ras、抑癌基因p5 3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对 4 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p2 1 ras、p5 3及VEGF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存在p2 1 ras、p5 3及VEGF的过度表达 ;VEGF的表达与p2 1 ras、p5 3的表达显著相关 (P <0 .0 5 ) ;VEGF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 (P <0 .0 5 )。结论 p2 1 ras、p5 3、VEGF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VEGF的表达与p2 1 ras、p5 3表达显著相关 ,可能受其调控。  相似文献   
50.
目的观察大鼠壁胸膜的通透性,胸膜腔内物质的吸收途径。方法向大鼠胸膜腔内注射示踪剂,应用光镜、透射电镜方法观察壁胸膜的物质吸收途径以及壁胸膜间皮的形态变化。结果壁胸膜表面覆盖一层连续的间皮细胞,间皮细胞按形态可分为立方形和扁平形问皮细胞,立方形间皮细胞下的结缔组织内存在大量的毛细淋巴管。由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突起穿过间皮下结缔组织与问皮细胞相连接而形成的间皮孔,是物质吸收的主要途径。结论壁胸膜通过三种途径吸收物质:①间皮孔的吸收作用;②问皮细胞的吞噬作用;③通过问皮细胞间裂隙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