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89篇
  免费   452篇
  国内免费   109篇
耳鼻咽喉   28篇
儿科学   19篇
妇产科学   58篇
基础医学   254篇
口腔科学   346篇
临床医学   955篇
内科学   549篇
皮肤病学   48篇
神经病学   263篇
特种医学   164篇
外科学   605篇
综合类   4417篇
预防医学   908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502篇
  2篇
中国医学   1825篇
肿瘤学   29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288篇
  2020年   194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76篇
  2015年   206篇
  2014年   549篇
  2013年   434篇
  2012年   710篇
  2011年   896篇
  2010年   795篇
  2009年   869篇
  2008年   832篇
  2007年   813篇
  2006年   700篇
  2005年   612篇
  2004年   697篇
  2003年   669篇
  2002年   619篇
  2001年   272篇
  2000年   251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论证调脂护脉散治疗高脂血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优于血脂平胶囊.方法对60例高脂血症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将性别、年龄、病程相同或相近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调脂护脉散组,30例)和对照组(血脂平胶囊组,30例),观察治疗前后血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变化.结果治疗组高脂血症患者各项指标观察显示,疗前疗后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两组高脂血症患者疗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显著(P<0.01或P<0.05).结论调脂护脉散治疗高脂血症疗效显著,总有效率达86.67%,愈显率为73.33%,疗效优于血脂平胶囊.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调脂护脉散能明显降低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同时可升高血中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因此对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防治作用,继续开发将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2.
黄芪刺五加注射液联用治疗神经衰弱3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福森  薛凡 《黑龙江医学》2003,27(12):925-925
20 0 0 - 0 8~ 2 0 0 3- 0 8,我们采用黄芪注射液 ,刺五加注射液联用治疗神经衰弱 34例 ,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诊断标准按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版 (简称CCMD - 3)的神经衰弱的诊断标准〔1〕。本组病例共 6 8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 34例 ,其中男 1 9例 ,女1 5例。年龄 1 8~ 4 5岁 ,平均 2 6 5岁。病程 3个月~ 8年 ,平均 2 5年 ,<1年 1 8例 ,1~ 5年 1 0例 ,5~ 8年 6例。对照组 34例 ,其中男 2 0例 ,女 1 4例。年龄 2 0~ 4 6岁 ,平均 2 8岁。病程 4个月~ 7年 ,平均 2 2…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观察伊贝沙坦和卡托普利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作用及内生肌酐清除率 (Cr-C)的影响。方法 选择 6 8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Cr -C在 5 0 .0ml± 19.4ml/ (min·1.73m2 ) - 1之间。随机分成伊贝沙坦组 (n =34)、卡托普利组 (n =34) ,对 2组分别进行治疗前、后降压幅度、Cr -C的比较。结果 伊贝沙坦和卡托普利对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作用同样有效 ,但前者提高Cr-C的作用明显优于后者 ,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P <0 .0 1)。伊贝沙坦组未见干咳现象 ,卡托普利组干咳发生率为 17.6 %。结论 伊贝沙坦不仅有良好的降压作用 ,还能较卡托普利更好地提高Cr-C、改善肾功。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观察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EP index)是否可用于指导异氟醚与安氟醚麻醉。方法  4 0例择期手术病人 ,随机分成 4组 (n =10 ) :组Ⅰ为异氟醚指导组 (Iso t) ,组Ⅱ为异氟醚对照组 (Iso c) ,组Ⅲ为安氟醚指导组 (Enf t) ,组IV为安氟醚对照组 (Enf c)。对照组仅凭临床经验来调节异氟醚与安氟醚吸入浓度。指导组则通过维持AEP index值在 30左右来调节异氟醚与安氟醚吸入浓度。记录麻醉期间血压、心率及AEP index变化 ,并记录各麻醉药用量。结果 指导组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且波动幅度较对照组大。对照组AEP index明显低于指导组 (P <0 .0 5 ) ,但麻醉维持过程相对较平稳 ,镇痛药与肌松药用量明显少于指导组。结论 AEP index可为异氟醚与安氟醚吸入麻醉镇静与睡眠的深度提供量化指标 ,且能预测体动 ,但尚不能完全依赖AEP index来指导麻醉。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作用对NB4,MR2不同亚型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诱导分化、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以NB4,MR2为体外模型,利用细胞生长曲线、台盼蓝拒染法、MTT法、NBT、细胞形态Wrigh‘s-Gimesa染色,观察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的相互作用。结果:NB4细胞株:0.5μmol/L As2O3与10^-6mol/L ATRA对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呈现拮抗,而0.5μmol/L As2O3与(10^-7--10^-8mol/L)ATRA呈现协同;MR2细胞株:0.5μmol/L As2O3与10^-6mol/L ATRA对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呈现协同。结论:As2O3与全反式维甲酸协同效应呈现不同细胞、剂量的特异性,MR2细胞株协同效应明显强于NB4细胞株。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观察脑室微量注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雄性大鼠下丘脑γ-谷氨酰转肽酶(GGT)活性变化的影响.方法应用速率法分析测定下丘脑组织GGT活性. 结果脑室微量注射血管紧张素Ⅱ(0.12μg/20μl)使下丘脑GGT活性明显增加(P<0.05),此作用可被AngⅡ受体拮抗剂Saralasin所阻断.结论 AngⅡ可能通过兴奋AT1受体增强下丘脑组织GGT的活性,促进氨基酸转运至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神经元内,参与GnRH蛋白质的合成,从而使下丘脑GnRH肽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中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动态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n=48),随机选择6h内急性心肌梗塞患者48例,用150万U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并按临床再通标准分为再通组(n=30),未通组(n=18),分别在溶栓前、溶栓后2h、4h、24h、48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TAT和GMP-140水平,观察其动态变化.结果患者组治疗前TAT水平(14.56±1.04)μg/L、GMP-140水平(12.50±1.05)ng/ml,较正常对照组(2.15±0.89)μg/L、(8.39±1.33)ng/ml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2h再通组GMP-140水平达到峰值(22.17±2.05)ng/ml,4h后TAT到达峰值(46.67±5.79)μg/L(P<0.05)后逐渐下降,持续至少3天,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未通组二项指标持续缓慢上升,48h达到峰值.结论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前后TAT、GMP-140水平变化对判断疗效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评价咪唑安定用于上肢创伤病人行高位硬膜外阻滞的遗忘作用和相应的脑电变化。方法:选择40例单纯上肢创伤病人行高位硬膜外阻滞随机双盲分为四组:咪唑安定0.15mg/kg和0.10mg/kg,安定0.20mg/kg,生理盐水2ml,麻醉前30min肌注,观察用药前后脑电改变,镇静分级对麻醉操作的遗忘率和程度以及术后心理状况。结果:用咪唑安定后,镇静程度与遗忘效果有显著变化。0.10mg/kg咪唑安定的遗忘率为70%,其中90%为不全遗忘;0.15mg/kg咪唑安定可达到100%完全遗忘;咪唑安定的脑电功率谱变化为δ和β相对功率明显增加,而θ和α相对功率明显下降。结论:肌注咪唑安定完全可以消除病人对高位硬膜外麻醉穿刺操作过程的不良回忆,并与剂量相关。  相似文献   
109.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遗传性致盲眼病,发病率约1/3000~1/5000。临床特点为夜盲,进行性视野缩窄,渐进性视力下降,眼底视  相似文献   
110.
我科治疗褥疮一直是沿用紫草油纱条敷料外敷创面,每日换药的方法,自1997年5月至今改为溃疡贴治疗褥疮。使用两种不同方法治疗,取得不同疗效,做对照比较,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