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156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目的 采用自身对照试验研究方法观察螺肉酯、速尿、开搏通联合治疗难治性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6例患者给予螺内酯100mg每日上午6时给予一次口服;速尿60mg每8小时一次静脉注射;开搏通25mg口服每日三次,如无副作用逐渐增至最大剂量50mg一次。连用14天为一疗程。每日观察休息状态下的心率、血压各4次,疗程前后做彩色心脏超声测定SV、CI、EF。结果 临床显效率72.7%,有效率19.7%,总有效率92.4%,治疗前后血压、SV、CI、EF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螺内酯、速尿、开搏通联合治疗难治性心衰是一种安全有效措施,用法简便,尤其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2.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进展问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大一 《中国医刊》1999,34(9):18-19
1 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基本药物有哪些 ?CHF的基本药物有四类 :①洋地黄类药物 ,临床上最常用的为地高辛 ;②利尿剂 ;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和④β受体阻断剂 ,目前已有充分临床试验证据可改善CHF预后的两个 β受体阻断剂为比索洛尔和美托洛尔。2 这四类药物在CHF治疗中的作用是什么 ?洋地黄类药物和利尿剂可改善CHF病人的临床症状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洋地黄类药物为正性变力性药物 ,又可减慢有心房颤动的CHF病人的心室率 ,延长心脏的舒张期。利尿剂减少心脏的前负荷。ACEI和 β受体阻…  相似文献   
173.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本世纪80年代以来,快速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射频导管消融可根治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旁路相关的快速心律失常、心房扑动和心脏正常的室性心动过速(以下简称室速)。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可明显改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的预后,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但抗心律失常药物仍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因为:(1)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常见;经射频消融所根治者很少。(2)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成功率低;即使接受ICD治疗,为了减少心律失常的频繁发作而控制放电复律除颤次数…  相似文献   
174.
心脏介入治疗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及处理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心脏介入治疗对血管的刺激在多种病理生理机制的作用下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并且可造成生命危险,但国内在这方面鲜有报道。本文把心脏介入治疗导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21例患者的临床观察及处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5.
n-3多不饱和脂肪酸类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十多年前,Bang和Dyerberg提出爱斯基摩人较低的心血管病死亡率可能与他们食用含高浓度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类(PUFAs)的海生食物有关。随后的研究表明该物质具有预防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等生化和生理作用。晚近,在临床应用PUFAs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过程中,发现令人鼓舞现象,即这些PUFAs在短期内可以显著地降低病人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提示其具有直接的抗心律失常作用。PUFAs主要包括n3PUFAs和n6PUFAs,前者如二十碳五烯酸(C20:5n3,EPA)、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DHA)和α亚麻酸(C18:…  相似文献   
176.
他汀类药(HMG-GoA还原酶抑制剂)被认为是有效调脂药物。该类国产新药血脂康常用剂量为每日4粒。他汀类药物副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我国的血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体重均较欧美者低,且该类药物每日剂量变动范围较大。为寻求适合我国应用的此药较小的有效剂  相似文献   
177.
对射频消蚀治疗成功的37例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病人的室速时心电图QRS电轴与消蚀成功的室速起源部位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室速起源部位绝大多数分布在左室中隔部,心动过速时额面QRS电轴范围为-50°~-115°。以额面QRS电轴-76°~-100°判断室速起源部位位于左室后中隔中1/3部,阳性预测值为90.9%,阴性预测值为80.0%。当电轴更偏,小于-100°时,室速起源部位则偏向于心尖部;而电轴大于-76°,电轴左偏程度偏小时,起源部位则偏向于基底部。1例室速起源部位在左室前侧游离壁者,心动过速时电轴为右偏。  相似文献   
178.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对血浆凝血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溶栓疗法对血浆凝血活性的影响。方法连续监测37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不管是否接受溶栓治疗,于确定诊断后定期从外周静脉采血,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凝血酶修饰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modified,ATM)和D二聚体(DD)的动态变化。结果溶栓开始2小时后,血浆ATM显著性增加(8580±2459μg/L比2322±1059μg/L,P<005),4小时达峰植(11698±3365μg/L),持续3日以上;血浆DD于2小时即达到峰值(675±241mg/L比259±127mg/L,P<005),维持8小时以上,24小时以后恢复正常。在溶栓组病人,不同采血时刻血浆ATM和DD的平均值呈明显正相关。未溶栓组病人血浆ATM和DD浓度未见显著性变化。结论溶栓疗法激活凝血系统,与血栓溶解的标志物(DD)呈明显正相关。本研究应用的抗栓措施和抗栓剂不足以抑制凝血系统的激活,早期应用有效抗血栓药物可能抑制凝血系统的激活,减少血栓再闭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9.
预测心源性猝死的心电图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对于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的识别和治疗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是对长QT综合征(LQTS)、肥厚型心肌病等遗传学研究以及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防治心律失常性猝死的应用。同时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显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并不理想,且有致心律失...  相似文献   
180.
心室复极异常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至目前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24小时心室复极动态变化规律尚缺乏定量评估方法。本研究目的为描述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早期24小时心室复极定量指标的动态变化并探讨与心电不稳定性的关系。方法37例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