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9篇
  免费   455篇
  国内免费   1234篇
耳鼻咽喉   30篇
儿科学   32篇
妇产科学   21篇
基础医学   295篇
口腔科学   24篇
临床医学   1151篇
内科学   425篇
皮肤病学   36篇
神经病学   134篇
特种医学   380篇
外科学   310篇
综合类   1951篇
预防医学   219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206篇
中国医学   111篇
肿瘤学   88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229篇
  2020年   194篇
  2019年   208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172篇
  2012年   231篇
  2011年   346篇
  2010年   317篇
  2009年   341篇
  2008年   401篇
  2007年   428篇
  2006年   411篇
  2005年   390篇
  2004年   364篇
  2003年   416篇
  2002年   574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292篇
  1999年   13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41.
张莉  陈亚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6):2366-2368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Ⅰ型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该院收治的Ⅰ型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9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选用常规疗法,观察组选用子宫动脉栓塞术.同时观察、记录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情况、术后指标及治疗效果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阴道流血时间、住院时间、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总体满意度为98.00%,对照组为85.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Ⅰ型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治疗时可选用子宫动脉栓塞术,其安全性及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42.
目的 :分析局灶性房颤的发作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证实为局灶性房颤患者 6 5例 ,以只有常见型的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患者 4 0例为对照组 ,统计单个房性早搏 (房早 )总数 ,房颤的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 ,能够诱发房颤的房早 (包括直接诱发房颤和诱发房速或房扑转变成房颤 )的数量 ,房早的配对间期 (PP′)和早搏指数 (PI)。大于 1.5 s以上长间歇出现的例数 ,房颤发生前出现房早二联律的例数 ,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例数。结果 :局灶性房颤组共记录到 4 97阵房颤 ,均由房早诱发 ,诱发房颤的房早均呈“P′on T”现象。诱发房颤房早的 PP′ 4 2 9± 96 ms,PI=0 .4 5± 0 .0 9;与诱发房颤的房早非同源的未诱发房颤的房早 PP′5 19± 88m s,PI=0 .5 5± 0 .12 ,两组房早 PP′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PI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 (P<0 .0 5 )。 6 5例患者房颤发作时均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 15例患者有房颤前发生房早二联律。 9例患者在房颤自然终止后出现>1.5 s的长间歇。对照组 4 0例动态心电图记录中均有常见型的短阵房速 ,引发房速的第 1个房早 PP′为 5 2 1± 85ms,PI=0 .6 2± 0 .15 ,与局灶性房颤组诱发房颤的房早 PP′和 PI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  相似文献   
143.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血管加压素(AVP)诱导心脏成纤维细胞(CFs)增殖的影响及其与钙调神经磷酸酶(CaN)的关系。方法分离培养SD仔鼠CFs,四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技术测定细胞周期,发色底物法测定细胞内CaN的活性。结果(1)10-7mol/LAVP干预24h后,CFs的MTT吸光度值(0.24±0.01)较对照组(0.14±0.01)明显增高(P<0.01);给予10-9~10-6mol/LAng(1~7)和AVP共同干预后,CFs的吸光度值呈递减趋势,分别为0.22±0.01、0.21±0.01、0.18±0.01和0.16±0.01,均较AVP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AVP刺激后,CFs的S期百分率(14.00±0.94)和增殖指数(23.4±1.8)较对照组(分别为5.4±0.7和10.8±2.4)明显增高(P<0.01);10-7mol/LAng(1~7)和AVP共同作用后S期百分率(8.5±0.7)和增殖指数(16.2±2.0)较AVP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AVP组CFs内CaN活性(0.27±0.02kU/mg)较对照组(0.12±0.01)kU/mg明显增加(P<0.01),给予10-9~10-6mol/LAng(1~7)和AVP共同干预后,CaN活性分别为0.25±0.01、0.20±0.02、0.17±0.01和0.15±0.02(kU/mg),均较AVP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ng(1~7)能抑制AVP诱导CFs增殖,CaN活性降低可能是其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4.
目的 探究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6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就诊的82例射血分数中间值心衰(HFmrE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药组,每组41例。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加用80 mg缬沙坦口服,每天2次,试药组加用100 mg沙库巴曲缬沙坦口服,每天2次。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药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与本组治疗前相比,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左室整体纵向应变 (LVGLS)和左室短轴缩短率(FS)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5),治疗后LVGLS水平试药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与同组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心衰相关标志物生长转化因子(GDF)-15、可溶性肿瘤因子2抑制剂(sST2)水平和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前体(NT-proBNP)浓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 <0.05),治疗后GDF-15和NT-proBNP试药组较对照组患者相比改善更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同组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6MWD)和明尼苏达心衰量表评分(MHFQL)均有显著差异(均P<0.05),治疗后6MWD试药组较对照组变化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差异,MHFQL试药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再住院率、死亡率没有显统计学异。 结论 对HFmrEF患者的心功能治疗方面,沙库巴曲缬沙坦较缬沙坦作用效果更显著,且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再住院率、病死率没有显著差异,值得临床上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45.
 目的:观察经尾静脉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MSCs CdM)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时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并且收集上清液用超滤离心管进行离心。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LPS模型组和MSCs CdM治疗组。对照组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0.01 mL/g),LPS组和MSCs CdM治疗组腹腔内注射LPS(5 mg/kg,0.01 mL/g)制备急性肺损伤模型。造模1 h后经尾静脉输注MSCs CdM(MSCs  CdM治疗组)或生理盐水 (LPS组或对照组)300 μL。6 h后处死小鼠,留取标本检测肺组织病理形态学、肺组织湿干重比(W/D)、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蛋白含量、血清及BALF中细胞因子水平和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PS处理后肺组织病理损伤严重,BALF中蛋白、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肺组织中MPO活性及肺组织湿干重比均显著升高。与LPS组比较,MSCs CdM治疗组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减轻,BALF中蛋白、血清TNF-α和IL-6含量、肺组织中MPO活性及肺组织湿干重比均显著降低,而BALF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水平显著高于LPS组和对照组。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可有效减轻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肺部TNF-α、IL-6、IL-10和KGF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6.
目的探讨深部热疗结合化疗在晚期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平均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2组患者均采用依托泊苷联合顺铂常规化疗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化疗同时给予肺部原发病灶深部热疗;比较6周期后两组患者的缓解率、无进展生存期、体能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缓解率为85.0%,对照组患者的缓解率为67.5%,治疗组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KPS评分较化疗前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KPS评分较化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的恶心、呕吐、及骨髓抑制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化疗的同时联合深部热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化疗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减轻患者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7.
目的 探讨Ⅰ期气管、环气管部分切除端端吻合术在治疗重度颈段气管狭窄中的有效性、适应证和风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11月采用Ⅰ期部分气管、环气管切除端端吻合术治疗的重度颈段气管狭窄患者29例。其中男19例,女10例,17~51岁,平均31岁。手术方法包括气管-气管端端吻合(18例)、环气管吻合(9例)和甲状软骨气管吻合(2例)。狭窄程度按照Myer-Cotton法分为Ⅲ度18例,Ⅳ度11例。 结果 狭窄长度1~4 cm,平均2.5 cm。一次性手术成功拔管25例(86%)。术后并发症:皮下气肿1例,再次狭窄4例,吻合口裂1例,暂时性声带麻痹1例。 结论 Ⅰ期端端吻合术是一种有效治疗重度颈段气管狭窄的手术方法,手术成功率高。严格的术前适应证选择和术者经验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8.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脑炎(AE)不同亚型的临床特点及MRI影像特征,为临床医师及时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AE患者66例,收集临床一般资料、相关抗体检测及观察MRI表现,分析其主要临床特征与影像学表现。结果 66例AE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36例(男:女=1:1.2),平均发病年龄约40.14岁。主要症状为认知功能障碍34例(51.5%),精神行为异常24例(36.4%)和癫痫23例(34.8%)。脑脊液抗体阳性率较血清抗体阳性率高。MRI图像各亚型AE均可见脑实质受累,可同时累及多个脑区,依次为海马及颞叶内侧、额顶枕叶、基底节区、丘脑脑干及小脑等,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FLAIR呈高信号,其中20例行增强扫描,11例有强化效应,呈点线样、斑片状轻-中度强化,软脑膜及脑沟血管可见强化。结论 MRI表现虽不能作为诊断AE的特异性指标,但是对于常规MRI检查出现异常信号,尤其在好发部位的,应高度怀疑AE的可能性,其中FLAIR为最佳序列。  相似文献   
149.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腰椎退行性疾病是引起急性腰腿痛的主要原因,对于保守治疗失败的患者,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该类疾病的主要方式,被称为“金标准”。Coflex为棘突间U形固定装置,是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的一种。区别于椎弓根螺钉融合内固定术,该装置既保留了手术节段一部分的活动度,又实现了手术节段的相对稳定。因此,Coflex动态稳定既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如手术节段活动度消失以及邻近节段退变等融合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多节段的腰椎退变,Topping-off术式即下位节段腰椎融合手术联合上位节段腰椎Coflex动态稳定展现了独特的优势,其在融合椎与正常椎之间起缓冲作用,避免了应力集中,可降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发生的风险。在临床应用过程中,Coflex动态稳定系统在设计细节以及应用途径等方面得到不断改进与拓展,新型的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IntraSPINE也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近年来,关于Coflex的研究不断加深,Coflex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断被认可,但仍缺乏高级别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作为支撑。因此,旨在为Coflex系统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就Coflex系统的适应证与禁忌证、生物力学特点、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新型动态稳定装置的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