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0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84篇
内科学   44篇
神经病学   29篇
特种医学   412篇
外科学   62篇
综合类   264篇
预防医学   19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73篇
肿瘤学   28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探讨右膈下动脉(RIPA)参与供血的肝细胞癌(HCC)的影像学表现及RIPA的解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于初次TACE治疗时行RIPA造影的HCC患者的MDCT及DSA资料,分析RIPA参与供血的HCC的生长特点及RIPA的解剖结构。结果 106例中46例发现RIPA参与HCC供血,肿瘤位于肝脏第Ⅳ~Ⅷ段;其中45例HCC呈外生型生长,28例为巨块型,肝动脉均处于开放状态。22例RIPA起源于腹主动脉(22/46,47.83%),8例起源于腹腔干动脉(8/46,17.39%),10例起源于右肾动脉(10/46,21.74%),3例起源于肝固有动脉(3/46,6.52%),3例起源于胃左动脉(3/46,6.52%)。结论对位于肝脏裸区或接近右侧横膈的肝段呈外生型、巨块状生长的HCC,初次TACE治疗时应行RIPA造影,以明确其是否参与肿瘤供血。  相似文献   
122.
目的 探讨术后椎间盘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术后椎间盘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特点,对治疗方法加以总结.结果 18例术后椎间盘感染患者中,13例经保守抗炎治疗痊愈,5例行微创介入方法治疗取得较好效果;所有18例患者均经过>6个月随访,主要临床症状消失,白细胞总数及血沉恢复到正常水平,经过康复训练后逐渐恢复正常体力活动.结论 多数术后椎间盘感染经保守抗炎可治愈,对于难治性重度术后椎间盘感染,可优先考虑用微创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123.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多层螺旋CT增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放射科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检查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行满意度、舒适度及影像质量调查,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舒适度及影像质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舒适护理能显著提高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患者的满意度、舒适度及影像质量。  相似文献   
124.
目的 分析肝细胞腺瘤多排螺旋CT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肝细胞腺瘤多排螺旋CT表现.结果 9例肝细胞腺瘤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影,边缘清楚.增强后9例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始终为相对低密度影,1例呈环状强化.1例病灶较大(171 mm×109 mm),内见片状坏死和出血,增强扫描动脉期实质部分呈轻度强化,囊变坏死及出血无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实质部分持续强化,且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另外1例有乙肝病史,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但强化程度有所下降.结论 多排螺旋CT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腺瘤诊断颇具价值.  相似文献   
125.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所导致的传染病[1].其致病机理为HIV病毒,攻击破坏T4淋巴细胞,致使其功能衰竭,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极易感染细菌、病毒、微生物等各种病原菌.  相似文献   
126.
目的 探讨钳取式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联合盘外胶原酶化学溶核术的双介入疗法对腰椎间盘脱垂的治疗效果.方法 用双介入方法治疗经临床及影像资料确诊的腰椎间盘脱垂患者共116例,其中男68例,女48例.急性发作期患者84例,慢性期患者32例.用双介入治疗方法治疗的患者与早期及同期用相同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钳取式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急性发作期治疗的患者与慢性期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对不同脱垂程度的椎间盘脱垂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对患者分别进行6个月的随访,用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双介入方法治疗的优良率为72.41%,高于单用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37.65%的优良率(P=0.001<0.05); 急性期患者治疗的优良率为78.57%,高于慢性期患者56.25%的优良率(P=0.016<0.05);轻度脱垂治疗的优良率为75%,高于重度脱垂患者54.17%的优良率(P=0.019<0.05).结论 双介入方法结合了2种介入治疗方法的特点,可提高椎间盘脱垂介入治疗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127.
目的 探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视神经扩散张量成像(DTI)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25例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6只眼,病变组)和20例正常人(40只眼,对照组)分别行3.0TMR视神经DTI和美国OPTOVE公司RTVUE眼球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分析视神经部分各向异性(FA)值与RNFL厚度的相关性.结果 病变组视神经平均FA值为(0.248±0.083)×10-6 mm2/s,RNFL上方、下方、平均厚度分别为(82.28±20.06) μm、(84.18±18.18) μm、(83.14±18.09) μm;对照组平均FA值为(0.584±0.035)×10-6 mm2/s,RNFL上方、下方、平均厚度分别为( 110.72±12.08) μm、(109.54±10.08) μm、(102.86±11.32) μm.与对照组比较,病变组视神经FA值降低,RNFL厚度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神经FA值与RNFL上方、下方、平均厚度均呈正相关(r=0.612、0.557、0.607,P<0.05).结论 视神经FA值与RNFL厚度呈正相关,为提高青光眼视神经病理改变的认识和防治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28.
目的 观察Graves病与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和胸腺增生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临床确诊的Graves病患者62例分为两组:Graves病不伴胸腺增生组33例;Graves病伴胸腺增生组29例,同期门诊体检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30名.结果 Graves病伴胸腺增生组与不伴胸腺增生组相比,在性别、年龄、病程、是否伴有甲状腺肿大、突眼、周期性麻痹及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血清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正常对照组均无胸腺增生;男性Graves病伴胸腺增生患者周期性麻痹发生率62% (8/13),明显高于女性6% (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4,P<0.05);男性Graves病患者周期性麻痹发生率62%(16/26),明显高于女性6%(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96,P<0.05);Graves病患者是否伴胸腺增生与性别、年龄、病程、是否伴有甲状腺肿大、突眼、周期性麻痹及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血清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男性Graves病伴胸腺增生患者周期性麻痹发生率高于女性,在临床工作中应予鉴别,以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29.
螺旋CT在Moyamoya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spiralCT ,SCT)和螺旋CT血管造影 (spiralCTangiography,SCTA)对Moyamoya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0例Moyamoya病患者的SCTA表现。其中男 4例女 6例 ,年龄 9岁~ 4 2岁 ,其中 14岁以下者 7例 ,应用PickerSeleSp螺旋CT扫描仪行常规SCT平扫 ,然后采用螺旋CT扫描方式进行SCTA原始图像数据采集 ,其中 3例有DSA ,6例有MRI,另外随机选择 10例SCT和SCTA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10例病人横断面均见丘脑基底节区扩张的脑血管 ,即烟雾血管。 10例SCTA和 3例DSA显示颈内动脉 (ICA)上段或大脑中动脉 (MCA) ,大脑前动脉 (ACA)近端闭塞以及丘脑基底节区Moyamoya血管 ,这些病理血管分布与SE序列MRI一致 ,对照组均见不到丘脑基底节区正常细小的穿支血管。结论 :SCTA有望成为诊断Moyamoya病的又一有效的非创伤性方法  相似文献   
130.
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经血管内导管灌注尿激酶治疗动脉内血栓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作者自19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