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6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36篇
耳鼻咽喉   2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64篇
口腔科学   82篇
临床医学   281篇
内科学   170篇
皮肤病学   37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14篇
外科学   173篇
综合类   587篇
预防医学   142篇
眼科学   19篇
药学   79篇
  2篇
中国医学   38篇
肿瘤学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56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167篇
  2003年   142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异丙酚输注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丙酚作为一种静脉麻醉药物,以其起效快、半衰期短、镇痛镇静效果良好等特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麻醉诱导和维持、术中及ICU镇静等诸多方面。但足,在其使用过程中应用不当也会产生严重不良后果。异丙酚输注综合征(pmpofol infusion syndrome,PRIS)是一组罕见但致命的临床综合征,本文对其由来、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2.
83.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骨科,特别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引起腰腿痛的重要病因。该病是因腰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刺激或压迫硬膜囊和神经根,引起腰腿痛和神经功能障碍;有马尾神经损害者,出现马鞍区感觉异常和大小便功能障碍;严重者可致截瘫。自从1934年Mixter和Brr首次在《新英格兰杂志》报道该病的临床表现、体征、手术所见、病理表现以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治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已逐渐开展了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路径(CP)的研制与初步应用,以能规范诊疗常规、节约医疗资源、提高医疗质量。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流行病学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临床上最常见的疾患之一,约占门诊下腰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白介素33(IL-33,interleukin-3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与脓毒症发生风险及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通过白介素33基因的连锁不平衡结构选择标签SNP(tagging SNP,tagSNP),应用Sequenom MassARRAY SNP检测技术完成对IL-33基因的标签SNP分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性别、年龄、吸烟、饮酒、APACHEⅡ评分和慢性病状态等混杂因素进行校正后,评估IL-33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脓毒症易感性的关系,以及脓毒症继发的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死亡等表型的相关性.结果 在所选的7个IL-33标签SNP (rs10118795 C/T,rs16924159 G/A,rs1891385 A/C,rs2210463 A/G,rs72614079 A/G,rs76864631 G/A,rs7849201 C/T)中,rs76864631不符合HaZy-Weinberg平衡定律,其余6个多态位点及单体型与脓毒症的发生风险和疾病的严重程度均无明显相关性(P>0.0 125).结论 IL-33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汉族人群脓毒症的发生、发展和病程转归无关.  相似文献   
85.
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有效的术后镇痛是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阿片类药物是术后镇痛的主要药物,但因为其特殊的不良反应使得用药剂量受到限制,必须通过配伍其他种类药物以获得完善的术后镇痛效果[1],但与其他药物的最佳组合剂量并无明确定论。地佐辛是一种合成的混合型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其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且属于第二类精神药品,在临床应用中受到的限制低于阿片类药物。氟比洛芬酯是一种非甾体类靶向镇痛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 COX)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降低手术创伤引起的痛觉过敏状态,具有起效迅速、持续时间长、无中枢抑制作用等优点[2]。本文比较研究了地佐辛与氟比洛芬酯分别配伍舒芬太尼和昂丹司琼用于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患者术后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6.
目的观察分析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ABPM)特征。方法选择63例符合NAION诊断的患者,观察其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并与63例性别构成比、年龄相匹配的无NAION患者的动态血压结果相比较。结果①NAION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在NAION组中最低舒张压发生在夜间的比率为33.3%,较对照组49.2%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NAION夜间最低舒张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NAION组患者中夜间血压下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④NAION组杓型血压的发生率为19.0%,对照组为39.7%,而反杓型血压发生率NAION组为39.7%,对照组为1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AION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较为普遍,夜间血压(包括动脉压、舒张压)不能正常下降可能为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7.
背景:通过分析细胞因子及炎症递质对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有助于深入认识腰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指导临床对腰椎间盘退变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目的:结合临床对腰椎间盘退变中细胞因子及炎症递质进行研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多层次探讨分析。方法:以电子检索方式对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2002-01/2011-12收录有关腰椎间盘退变中细胞因子及炎症递质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采用检索词主要为"腰椎间盘退变;细胞因子;炎症介质",运用数据库的分析功能和Excel软件图表的功能分析数据特征。结合2009-01/12在解放军第306医院骨科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患者67例,治疗方法为单节段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器植入植骨融合内固定,对术中切除的间盘进行镜下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与结论:在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2002/2011收录的文献中,共检索到76篇与腰椎间盘退变细胞因子及炎症递质研究相关的文献,文献数量处于上升趋势。腰椎间盘退变中细胞因子及炎症递质研究检测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为主,对炎症递质的表达定量定性准确性研究较多。可见,细胞因子及炎症递质在椎间盘退变的复杂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8.
目的研究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与脑白质病变的关系。方法共选择68例诊断双相障碍Ⅰ型稳定期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6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数字符号测验、数字广度测验、视觉图形再生测验、连线测验、言语流畅性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和汉诺塔测验7种测量工具评估认知功能,采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分析脑白质病变。结果观察组认知功能评估均差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胼胝体、颞叶和基底节区F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应ADC值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额叶、枕叶和小脑区域FA值和ADC值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可能与胼胝体、颞叶和基底节区的脑白质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89.
目的 观察醛固酮(ALD)在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所致心肌损伤中的动态变化.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62只,应用止血带结扎构建大鼠双下肢缺血再灌注模型,按照缺血及再灌注不同时间点随机分为以下9组:正常对照组(n=8),缺血2h组(n=4),缺血4h组(n=8),再灌注0.5h组(n=8),再灌注2h组(n=8),再灌注4h组(n=8),再灌注6h组(n=8),再灌注12h组(n=4),再灌注24h组(n=6),其中再灌注组缺血时间均为4h.观察各组大鼠血浆ALD、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T(TNT)及心肌ALD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缺血4h组血浆及心肌ALD水平开始上升(P<0.05),再灌注后二者继续上升.再灌注24h组血浆ALD达峰值,是正常对照组的6.2倍,且明显高于再灌注4h组(P<0.05),再灌注4~24h,心肌ALD持续稳定在较高水平;与缺血4h组比较,再灌注4、6、12、24h各组血浆及心肌ALD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缺血2h后血浆CK-MB即开始明显上升,缺血4h后血浆TNT、LDH开始升高(P0.05);再灌注后,上述心肌酶学指标继续上升,于再灌注4~6h达峰值,且明显高于缺血组(P<0.05).结论 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可导致全身及心肌局部醛固酮的持续激活,可能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后远期心肌结构及功能损伤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0.
新型原位聚合注射性人工髓核假体的遗传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新型原位聚合注射性人工髓核材料的遗传毒性.方法 制备新型人工髓核材料的浸提液,用于遗传毒性检测,包括鼠伤寒沙门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利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进行的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CA)试验和小鼠微核(MN)试验,从对DNA的影响、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三种水平检测新型人工髓核材料的遗传毒性.结果 Ames试验中受试样品各个剂量组中5个试验菌株在加入代谢活化系统(S9)和不加S9条件下,回变菌落数均低于阴性对照组的1/2.因此判定Ames试验结果为阴性.染色体畸变试验中,高、中、低三个浓度的试验组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P<0.01).微核试验中,试验组的微核率和微核细胞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P<0.01).结论 作为一种新型的体内内植物,原位聚合注射性人工髓核假体无明显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