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8篇
  免费   180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4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233篇
内科学   121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8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科学   77篇
综合类   166篇
预防医学   65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56篇
  3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74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232篇
  2022年   148篇
  2021年   199篇
  2020年   138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针对程序性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蛋白1配体1(PD-1/PD-L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等免疫检查点分子的抑制剂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成功应用,开辟了肿瘤免疫治疗的全新领域。近年来,如何维持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活性始终是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热点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自然杀伤(NK)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正在被逐步阐明。NK细胞在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中都发挥关键作用,具有多种细胞毒作用机制,并能够通过产生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反应。NK细胞作为肿瘤微环境中重要的效应细胞之一,其活化、增殖和杀伤效应依赖于多种受体间活化与抑制信号的协调与平衡,不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表达限制,是T细胞肿瘤免疫治疗策略的重要补充手段。我们着重总结了基于NK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并讨论了NK细胞免疫卡控分子作为新的肿瘤免疫治疗靶点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R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线粒体DNA(mtDNA)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CRC患者164例,设为CRC组;另选同期体检健康者160人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外周血白细胞mtDNA水平,分析外周血白细胞mtDNA水平与CR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RC发生的相关因素,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外周血白细胞mtDNA对CRC的诊断价值。结果 肿瘤分化程度低、有淋巴结转移、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mtDNA水平低于肿瘤分化程度高、无淋巴结转移、未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周血白细胞mtDNA低表达、结肠息肉史、溃疡性结肠炎史、肿瘤家族史及梭杆菌门、拟杆菌门肠道菌群占比高是影响CRC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外周血白细胞mtDNA水平对CRC的灵敏度为8294%、特异度为7583%、准确度为8056%、曲线下面积(AUC)为0815。结论外周血白细胞mtDNA在CRC患者中呈低表达,且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密切相关,同时外周血白细胞mtDNA水平是影响CRC发生的因素,对临床诊断CRC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3.
目的:检测肿瘤标志物在肺癌与肺癌并转移患者中的水平差异,并分析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纳入388例肺癌患者及67例肺癌并转移患者,采集血液样本,采用凝集素亲和方法检测肿瘤异常蛋白(TAP),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糖类抗原50(CA50)、铁蛋白(FRT)、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鳞状细胞癌抗原(SCC)。比较上述肿瘤标志物在肺癌与肺癌并转移患者中的水平差异,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肿瘤标志物对两组患者的鉴别诊断价值。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鉴定肺癌转移的风险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患者肿瘤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EA、CYFRA21-1及NSE在肺癌并转移患者中的水平明显高于肺癌患者(P<0.05),而其他肿瘤标志物在两组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与各自的参考区间相比,TAP在肺癌及肺癌并转移患者中的阳性率最高(>98%),SCC阳性率最低(<10%),其他指标的阳性率介于10%~65%。肺癌并转移患者CEA阳性率明显高于肺癌患者(62.69% vs 43.8%,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CEA对两组患者的鉴别效能最优(特异性:82%、敏感性:42%)。联合指标分析显示,与其他指标联合并不能明显提升CEA的鉴别诊断价值(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EA是肺癌转移的风险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在肺癌与肺癌并转移患者中,各肿瘤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不一致。结论:与肺癌患者组相比,肺癌并转移患者中的CEA阳性率及水平均明显升高,对肺癌转移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4.
赵辉  郭欢绪  刘强 《现代肿瘤医学》2021,(15):2591-2596
目的:探究miR-32-5p靶向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s α,CEBPA)调控表皮生长因子/β联蛋白(EGFR/β-catenin)信号通路影响骨髓瘤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机制。方法:qRT-PCR、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miR-32-5p、CEBPA的表达水平;转染慢病毒至骨髓瘤细胞U266,MTT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水平;生物信息学预测miR-32-5p的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Western blot验证miR-32-5p与CEBPA的关系及在骨髓瘤细胞中的作用,Western blot检测miR-32-5p与CEBPA的表达对EGFR/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与正常浆细胞比较,骨髓瘤细胞株H929、U266、IM-9、RPMI-8226中miR-32-5p表达水平显著增高,CEBPA 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NC、anti-miR-con组比较,anti-miR-32-5p组miR-32-5p 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24 h、48 h、72 h的OD值显著降低,细胞侵袭数目显著减少(P<0.05);TargetScan生物信息学预测显示,miR-32-5p与CEBPA 3' UTR存在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Western blot进一步证实miR-32-5p可与CEBPA直接结合负向调控CEBPA的表达;与NC、pcDNA-control组比较,pcDNA-CEBPA组CEBPA 表达量显著升高,24 h、48 h、72 h的OD值显著降低,凋亡率显著升高,细胞侵袭数目显著减少(P<0.05);与anti-miR-con组比较,anti-miR-32-5p组CEBPA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EGFR、p-EGFR、β-catenin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与anti-miR-32-5p+si-con组比较,anti-miR-32-5p+si-CEBPA组CEBPA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EGFR、p-EGFR、β-catenin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骨髓瘤细胞的增殖、凋亡和侵袭受miR-32-5p和CEBPA的双重调控,miR-32-5p可靶向CEBPA调控EGFR/β-catenin信号通路影响骨髓瘤细胞的增殖、凋亡和侵袭。  相似文献   
75.
目的观察氟西汀治疗对小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炎性因子及糖皮质激素受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雄性C57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溶剂组、空白+氟西汀组、熏烟+溶剂组、熏烟+氟西汀组,每组10只。熏烟处理为小鼠连续12周暴露于含有10.0mg焦油和1.0mg尼古丁的香烟烟雾中,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空白处理为将小鼠置于充满新鲜空气的箱子中。氟西汀组与溶剂组小鼠分别接受氟西汀和生理盐水灌服,剂量均为5mg/kg。12周后取肺组织做病理切片进行观察,对肺泡灌洗液中炎性因子水平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小鼠海马中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表达情况。结果小鼠熏烟前的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周后,空白+溶剂组、空白+氟西汀组小鼠体质量显著高于熏烟+溶剂组及熏烟+氟西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后,空白+氟西汀组的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显著高于空白+溶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熏烟+氟西汀组肺泡灌洗液中IL-6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熏烟+溶剂组(P0.05);与空白+溶剂组相比,熏烟+溶剂组小鼠12周后总GR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后,熏烟+氟西汀组的小鼠体内GR蛋白水平高于熏烟+溶剂组(P0.05)。结论熏烟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小鼠炎性因子水平升高,大脑内的GR蛋白水平持续降低,表达减少。氟西汀能够降低炎性因子的水平,逆转GR蛋白表达的持续降低,有助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76.
目的分析超顺磁氧化铁纳米微粒(SPIONs)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模型磁共振成像(MRI)和荧光成像中的应用。方法建立纳米探针,对其表征进行检测。制备乳腺癌小鼠模型,采用纳米探针于小鼠尾静脉注射,采用荧光成像和MRI判断纳米颗粒能否聚集于乳腺癌病灶部位。分别设置对照组、A组(应用四氧化三铁-免疫球蛋白G-吲哚菁绿)、B组(应用曲妥珠单抗+四氧化三铁-曲妥珠单抗-吲哚菁绿)、C组(应用四氧化三铁-曲妥珠单抗-吲哚菁绿)。检测纳米颗粒表征,给予小鼠活体MRI和活体荧光成像检查。结果本实验通过建立SPIONs,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为(25. 89±3. 63) nm。偶联后的纳米颗粒于828处存在明显吸收峰,与荧光染料吲哚菁绿的荧光发射波长相同。纳米颗粒弛豫率较高,达107. 67 nM~(-1)·s~(-1)。纳米颗粒溶液在近红外激光持续照射后的温度最高达57. 85℃。采用纳米探针于小鼠尾静脉注射1 d后,活体MRI癌灶部位T_2信号最低。C组小鼠癌灶部位△T_2值为(30. 68±5. 14) ms,较对照组(3. 13±0. 98) ms、A组(4. 52±1. 15) ms、B组(12. 14±2. 25) ms显著升高(P 0. 05); B组小鼠癌灶部位△T_2值较对照组和A组显著升高(P 0. 05)。活体荧光成像可见纳米颗粒于小鼠癌灶组织和腹腔脏器出现一过性浓聚,且经膀胱进行排泄,1 d后于癌灶部位出现明显聚集。结论构建四氧化三铁-曲妥珠单抗-吲哚菁绿的SPIONs纳米探针可能是HER-2阳性乳腺癌MRI和荧光成像的一种潜在显像剂。  相似文献   
77.
“第十一届全国儿童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于2020年11月21日以线上直播的形式召开,大会设置5个主旨演讲、21个主题报告和5个专题研讨会。这是时隔6年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组织召开的全国儿科消化专业学术盛会,线上参会代表人数超过11000,本次会议将有力地推动全国儿科消化系统疾病诊治水平和基础研究水平的提高,并将进一步扩大儿科消化专业的队伍。  相似文献   
78.
摘要 目的:探索声压级水平是8Hz、90dB的次声连续7d和14d暴露对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凋亡与Tau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建立次声暴露模型。将24只SD大鼠平均分为对照组、1d组、7d组和14d组等四组。1d组次声暴露2h,7d组次声暴露7d每天2h,14d组次声暴露14d每天2h。对照组放置于无次声暴露仓内2h。运用TUNEL染色、Western Blot、ELISA等实验方法探索次声对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凋亡与Tau蛋白的影响。 结果:连续7d和14d的次声暴露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凋亡增多,与对照组和1d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且Tau蛋白表达也增多,与对照组和1d组相比差异也具有显著性意义,呈现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增多的趋势。 结论:连续7d和14d次声暴露可能会导致大鼠神经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79.
目的 分析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CBDS)的老年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3月于该院治疗的104例胆囊结石合并CBDS的老年患者作为试验对象,随机纳入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2例。对照组行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试验组行LC联合ERCP。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前和术后1 d应激反应和凝血功能指标、术前和术后3 d肝功能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住院总费用高于对照组(P < 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 0.05),结石残留率低于对照组(0.00%和13.46%,P < 0.05)。术后1 d,两组患者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 < 0.05)。术后1 d,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较术前延长,且试验组短于对照组(P < 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 d血清谷丙转氨酶(GPT)、γ-谷氨酰转肽酶(GGT)和谷草转氨酶(GOT)水平明显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5%,与对照组的13.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对胆囊结石合并CBDS的老年患者实施LC联合ERCP治疗,不仅可以减轻机体应激反应,改善凝血功能及肝功能,促进术后康复,还可提高结石清除效果,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脓毒血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心肌酶表达水平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到2022年4月收治的170例脓毒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分为脓毒血症组,选取同期来我院治疗的感染型疾病,非脓毒血症的170例患儿作为非脓毒血症组。对比两组患儿PCT、CRP及心肌酶谱表达情况,采用ROC曲线,对于PCT、CRP、心肌酶谱的诊断效能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儿PCT、CRP表达对比差异显著,脓毒血症组明显高于非脓毒血症组(P<0.05);两组患儿CK、CK-MB、LDH、α-HBDH表达对比差异显著,脓毒血症组明显高于非脓毒血症组(P<0.05);通过绘制ROC曲线,分析表1中组间具有明显差异的指标,确定其对脓毒血症的诊断效能,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从低到高依次为CRP(0.632)、PCT(0.678)、心肌酶谱(0.682)、联合诊断(0.837)。CRP诊断灵敏度为43.26%,特异度为51.54%。PCT诊断灵敏度为53.82%,特异度为61.36%。心肌酶谱诊断灵敏度为65.32%,特异度为87.33%。结论:血清PCT、CRP及心肌酶谱联合检测针对小儿脓毒血症的诊断价值高于单一检测,且灵敏度和特异度能够达到87.36%和93.56%。对于小儿脓毒血症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判断价值,可为脓毒血症患儿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