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50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汤晓明  薛贞龙 《放射学实践》2005,20(10):936-937
病例资料患者,男,33岁。干咳3个月余。体检:一般可,无发热,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气管居中,两肺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实验室检查:红细胞4.51×1012/l、白细胞5.1×109/l、中性56%、淋巴38.6%、血沉2mm/h、癌胚抗原3.29ng/ml、糖类抗原40.0u/ml、C-反应蛋白1.00mg/l。X线胸片示右肺门增大。胸部CT示右侧肺门一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影,约3.7cm×3.0cm×2.5cm大小,边缘光整,密度均匀,CT值约17HU(图1)。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实质期及延时扫描CT值分别为34、36、40和52HU(图2),纵隔内有多个增大的淋巴结,但直径均小于1.0cm。胸部MR示右侧肺…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药物性二次空气灌肠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0年8月~2010年5月首次空气灌肠未能整复且具备一定条件的小儿肠套叠52例,给予苯巴比妥镇静、阿托品或山莨菪碱解痉,部分患儿适当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30~45 min后行第2次空气灌肠。结果 52例经药物性二次空气灌肠后,39例复位成功,整复成功率为75.0%,均未发生肠穿孔并发症。结论只要严格把握适应证,药物性二次空气灌肠是安全、有效的,可使半数以上首次空气灌肠整复失败的肠套叠患儿再次整复成功,避免了手术、麻醉的痛苦及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3.
王礼同  李澄  蔡玉建   《放射学实践》2013,28(7):779-783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CTA征象及其对SISMAD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SISMAD患者横轴面及后处理CT图像,观察破裂口、真假双腔、剥离内膜片、累及范围、分支是否受累、假腔内有无血栓形成、夹层动脉是否瘤样扩张或真腔狭窄、肠管有无缺血、有无肠系膜水肿等,并根据Sakamoto分型方法对SISMAD进行分型。结果:所有病例的CTA图像清晰,能清楚地显示SISMAD破裂口、真假双腔、剥离内膜片及累及范围等。SakamotoⅠ型12例,假腔近端及远端各有1处破裂口,假腔内充盈对比剂,3例假腔内部分血栓形成,真假腔之间为线样剥离内膜片;SakamotoⅡ型2例,假腔仅有一处近端破裂口,1例假腔内血栓形成,对比剂仅在破裂口处呈杵状充盈;SakamotoⅢ型3例,内膜溃疡样破裂口,对比剂呈结节状充盈,由真腔突入假腔,假腔内血栓形成,真腔偏心性狭窄;SakamotoⅣ型3例,假腔内完全由血栓占据,真腔狭窄。MPR、CPR显示真假双腔及剥离内膜片各16例、夹层动脉瘤样扩张13例、假腔内血栓形成10例;MIP、VR显示真假双腔及剥离内膜片各12例,夹层动脉瘤样扩张11例,真腔狭窄9例。结论:CTA能直观地显示SISMAD,可作为诊断及随访本病的无创、快速、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4.
急性大略血(大于300ml/24h)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是呼吸内科常见急症之一,自1974年Remy等首先报道使用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以来,临床应用日渐增多,已被公认为临床治疗急性大咯血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咯血的动脉来源较为复杂,除部分病例仅来源于支气管动脉外,还有相当部分病例来源于支气管动脉和其他动脉血管。因此,掌握咯血的动脉血供特点,对于快速找到咯血的责任血管、提高插管造影的成功率、避免漏栓、保证栓塞的效果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都具有非常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5.
MRI评价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5T MR仪检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方法 用动脉球囊扩张法损伤兔一侧颈总动脉血管内膜后高脂饲养15周,行MRI及损伤血管的病理学检查。 结果 15周后,MRI表现为损伤血管壁高信号区增厚并管腔狭窄,对应病理学检查显示:血管腔狭窄;损伤侧颈总动脉明显粥样斑块形成,符合动脉粥样硬化特点。MR成像与病理学所测血管壁厚度之间有相关关系(r=0.953)。 结论 临床应用型1.5T MRI可成功检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36.
特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MRI与临床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特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MRI与临床表现。方法:收集特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12例。回顾性分析术前MRI及其它影像表现。结果:特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MRI表现有以下特征:(1)椎管内背侧硬膜外过多的脂肪沉积。(2)沉积的脂肪呈连续的棱带状。(3)硬膜囊背侧受压。(4)脊髓受压,所作X线检查椎管内未见异常,部分脊髓造影示通过不畅。所作CT检查可见过多沉积的脂肪,但不能显示脊髓的受压等表现。结论:特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MRI在病灶的部位、形态、信号及其对周围组织的影响等方面均有规律可循,且MRI优于其它影像学检查,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7.
壳聚糖-g-聚丙烯酸纳米Fe_3O_4磁共振体外信号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志云  李澄  马占龙  朱爱萍  骆夏丹   《放射学实践》2009,24(12):1299-1303
目的:研究磁共振检测壳聚糖-g-聚丙烯酸(CS-g-PAA)纳米Fe3O4(PH=7.4)的稳定性及其在不同浓度下体外磁共振信号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接枝聚合的方法制备CS-g-PAA表面修饰Fe3O4,并得到其pH=7.4的水分散稳定体系,用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表征复合纳米粒子的尺寸与形貌;将CS-g-PAA纳米Fe3O4磷酸盐溶液按浓度梯度排列,MRI检测其稳定性及其信号变化;所用MRI序列为FSE T1WI、FRFSE T2WI及FIESTA T2*WI。结果:CS-g-PAA纳米Fe3O4在PH=7.4时呈球形或椭球形,直径15-60 nm,呈良好的单体分散,MRI信号均匀(P〉0.05);CS-g-PAA纳米Fe3O4在T1WI上信号强度随铁质量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T2WI及T2*WI上随质量浓度的增加信号降低;浓度越低,T1WI及T2*WI较T2WI越敏感,以T2*WI最敏感(P〈0.05);在浓度≤20 mg/l时,各序列上信号变化均较明显。结论:临床应用型1.5T MRI可检测CS-g-PAA纳米Fe3O4的稳定性;在浓度≤20 mg/l时MRI信号改变明显;最敏感MRI检测序列为T2*WI。  相似文献   
38.
肝外胆管癌(EHCC)一般是指发生于自左右肝管至胆总管下端的胆管癌,约占肝外胆道肿瘤的1/3, 男性多发,早期症状不典型,出现症状时大部分已属中晚期.临床主要出现进行性黄疸、脂肪泻、陶土样大便等胆道梗阻表现.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能谱CT成像对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进行能谱CT扫描.应用能谱CT综合评价癌肿与周围主要血管、脏器的关系及肝脏、腹腔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能谱CT术前正确判断8例存在肝转移,11例存在淋巴结转移.经统计学分析,能谱CT评估动脉受侵的特异性为98.9%,敏感性为95.2%;评估静脉受侵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90.6%;判断总体血管受侵的特异性为99.2%,敏感性为93.5%.结论 能谱CT可准确判断胰腺癌是否发生肝转移和淋巴结转移,并可提高对胰周血管是否受侵判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40.
目的 初步探讨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灌注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及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4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7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溶栓前后均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扩散加权成像(DWI)及3D-pcASL灌注成像,观察溶栓前病变大小及信号特征、动脉闭塞及血流灌注情况;评价血流灌注与责任动脉是否一致;比较3D-pcASL与DWI上病变的范围,确定两者匹配情况,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观察溶栓后闭塞动脉是否再通、病变大小及血流灌注的变化、是否存在低灌注和(或)高灌注;评价血流灌注与病变大小、动脉再通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 溶栓前7例MRA显示一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其中1例合并同侧颈内动脉闭塞;DWI显示同侧大脑半球多发、散在点片状高信号区;3D-pcASL显示大面积低灌注区,3D-pcASL上低灌注区与动脉闭塞一致,且低灌注区范围均明显较DWI上高信号区大,存在缺血半暗带。溶栓后5例MRA显示大脑中动脉M1段再通,远端分支显示,1例大脑中动脉主干再通,部分远端分支未显示,1例大脑中动脉M1段和同侧颈内动脉再通,大脑中动脉部分远端分支未显示;7例DWI显示高信号区缩小;3例3D-pcASL显示大面积高灌注区,低灌注区消失,4例低灌注区缩小,其中1例出现条片状高灌注区;3D-pcASL上出现高灌注区或低灌注区缩小与DWI上高信号区缩小一致,且与动脉再通程度一致。 结论 3D-pcASL能较可靠地反映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血流低灌注,并能评价缺血再灌注以及溶栓治疗的效果,是一种完全无创的磁共振灌注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