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三阶段心理护理在MRI增强扫描护理中的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朝湘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7,8(5):334-335
目的 对比研究三阶段心理护理对MR增强扫描患者顺利完成榆查的价值.方法 一般护理组和心理护理组各126例,分别观察两组在造影检查过程中不良反应出现的情况,并分别计数.结果 心理护理组的不良后果发生率低于一般护理组,X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运用三阶段心理护理能有效地降低MR增强扫描中出现的不良后果,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脊椎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特点及术前栓塞对减少术中失血的意义.方法 分析了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脊椎ABC的影像学表现,对其中4例进行了术前选择性动脉造影、栓塞,所用栓塞物为明胶海绵.结果 本组6例脊椎ABC均侵犯椎弓、棘突、横突和椎体后或侧缘,病变凸入椎管,造成硬膜囊和脊髓受压、移位.4例栓塞后血管造影显示染色均较栓塞前减少75%,术中失血700~1500 ml,平均1000 ml.较未经术前栓塞者平均3000 ml术中失血明显减少.结论 对动脉瘤样骨囊肿术前动脉栓塞能够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是一种有价值的术前辅助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特点及介入法动脉栓塞对该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ABC的影像学征象,其中10例曾于术前进行动脉栓塞治疗。结果ABC的X线平片常呈偏心性膨胀性骨破坏;在CT成像中,10例可见液平面,8例出现钙化或骨化;MRI成像表现为分隔状囊性病变区,在T1加权像为不均匀中高信号,在T2加权像数个呈高信号囊腔及低信号的间隔影,12例出现液平面。结论动脉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介入法是一种有价值的术前辅助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在鼻腔Stewart型恶性肉芽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上的价值。方法对4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Stewart型鼻腔恶性肉芽肿患者临床资料及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的早期CT表现主要表现为鼻中隔及下鼻甲的黏膜肥厚和鼻前庭的软组织肿块影,晚期以鼻为中心的面部骨质与软骨的破坏。结论CT扫描是诊断本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椎体后凸矫形成型术 (kyphoplasty)是国外发展起来的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最新技术手段。该技术结合了介入诊断学技术及材料科学的优势 ,利用一系列穿刺器械和气压检测手段 ,对痛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经临床验证治疗效果好 ,无严重并发症 ,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技术。本文就这一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作一综述。1 国内外现状和意义椎体压缩性骨折 (vertebralbodycompressionfrac tures ,VCFs)是骨关节系统多发病 ,主要有骨质疏松性骨折、外伤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等 ,而以骨质疏松性骨折最为常见。有资料… 相似文献
6.
脊椎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及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脊椎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及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 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椎血管瘤的影像学征象,对其中16例行术前动脉造影并栓塞治疗.结果 脊椎血管瘤X线平片表现为椎体呈典型的栅栏样改变;CT片可见网眼状影像中夹杂着低密度脂肪影;MRI T1加权像上呈等或高低混杂信号,T2加权像上呈均匀高信号,并可见随回波时间延长信号逐渐变亮这一典型血管瘤信号特征.对16例23个椎体共栓塞血管36支.栓塞后造影显示染色均较栓塞前减少75%以上.结论 脊椎血管瘤具有影像学特征性表现.术前动脉栓塞可以有效减轻疼痛,减少术中出血,是有效的辅助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增强磁共振肺灌注扫描与DSA技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照分析增强磁共振肺灌注扫描(MRPP)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技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影像学特征,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诊断为肺动脉栓塞且均行MRPP及DSA检查的病例,对比肺野内感兴趣区的信号强度.结果 8例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患者MRPP共发现55个肺灌注异常区,DSA显示66处灌注异常区.MRPP中,正常灌注与灌注缺损区及低灌注区的峰值信号强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叉(P<0.01).结论 MRPP能够显示肺栓塞的灌注缺损区和低灌注区,对肺动脉栓塞诊断准确率高,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CT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对CT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价值进行探讨。方法本组22例均于入院1周内行初次头颅CT扫描。并在初次CT检查3~4周后进行CT复查结果22例患儿中CT诊断为轻度HIE 18例、中度HIE4例;CT复查结果,22例中21例为阴性。1例初次CT诊断为中度HIE而临床分度为重度患儿,复查CT于左侧侧脑室后角旁脑白质内出现小斑片状脑软化灶。结论虽然对CT在HIE诊断上的价值存在争议,CT仍不失为协助临床进行HIE诊断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脾错构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脾错构瘤的影像学资料.4例均做了CT扫描,其中3例做了超声检查,2例做了MRI检查.结果 本组4例均为单发.超声声像图表现为脾内边界较清楚的实质性圆形或类圆形团块,中等偏高回声、内部回声欠均匀;CT平扫表现为无明确界限之等密度或稍低密度灶,增强后呈持续性强化,其中1例呈"星芒"状不强化区;MRI平扫上,1例灶内呈"星芒"状、"漩涡"状低信号,另1例在T2WI上呈低信号.结论 脾错构瘤的影像学表现比较多样,综合影像学检查,尤其是CT、MRI两者的诊断信息,有助于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脊椎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及其术前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璋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12):1224-1225
目的:探讨脊椎巨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及术前选择性动脉造影、栓塞对其术中出血,手术全切率和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分析了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椎巨细胞瘤的影像学征象,并对肿瘤供血动脉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术前栓塞处理。结果:脊椎巨细胞瘤的典型征象为具有溶骨性破坏边缘,破坏区有一定的膨胀性并呈皂泡状或分隔状骨嵴等特点。供血动脉栓塞后肿瘤染色大部分消失,术中出血明显减少。结论:(1)X线平片是诊断本病的基本方法,但有一定的局限性。(2)CT及MRI能确定病变范围、大小、内部结构及办组织肿块,对X线不能显示的病变具有特殊诊断价值。(3)术前栓塞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增加手术安全性,提高手术全切率和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