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54篇
神经病学   74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55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51.
目的通过ATP7A基因突变及拷贝数改变(CNV)分析,了解13例临床诊断为经典型Menkes病患儿的临床表型以及ATP7A基因型特征,探讨其基因型、表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并分析13例Menkes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DNA直接测序进行ATP7A基因突变检测,发现突变后用DNA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进行验证;应用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技术(MLPA)对未发现突变的患儿行CNV分析,阳性患者用长片段PCR进行验证,并进行基因型、表型相关性分析。结果临床特点:(1)13例均为男性,有典型的毛发改变、癫发作、肌张力减低、智力运动发育迟缓和结缔组织异常,3例有阳性家族史;(2)起病年龄早,均在出生7个月内(3 d~7个月),除1例患儿以智力运动发育落后起病外均以癫起病,伴严重发育停滞和倒退;(3)均呈进行性加重,随访5例患儿,均于14个月内死亡;(4)12/12例患儿(100%)铜蓝蛋白降低;6/8例患儿(75%)血清铜降低;4/4例患儿(100%)脑血管成像见血管走行紊乱,呈"螺丝锥样"改变,1例为47XXY/46XY嵌合体。基因突变确诊9例:(1)DNA直接测序检测到6种突变,包括2种缺失突变,2种错义突变及2种剪切位点突变,其中3种为国际上未报道过的新突变,均位于高度保守区,100例健康男性对照中相应位点均未发现上述突变;(2)MLPA检测发现1例患儿为第10外显子缺失突变,长片段PCR验证其断点为c.2173-3462407-346del,共1 783 bp,导致p.F725K802del,其母亲为表型正常的携带者。基因型-表型关系:同为c.2179G>A(p.G727R)突变患儿,47XXY/46XY嵌合体起病年龄早于核型正常者,且临床症状较重。结论 Menkes病ATP7A基因大片段缺失或重复突变检测中ML-PA方便、快捷,Menkes病的致病机制可能与ATP7A基因剂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52.
目前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的发病机制还未明确[1]。有研究表明,黑质(substantia nigra, SN)是PD 病理生理学中重要的结构之一。甚至可以认为是唯一可信的与神经元丢失密切相关的脑结构[2]。该中脑核团中神经元丢失和多巴胺含量缺乏通常导致运动障碍的发生[3]。经颅脑实质超声(transcranial ultrasound, TCS)可以观察黑质结构,且具有无创、便捷、经济的优点,更易于在临床广泛推行开展。自1995 年BECKER 等[4]首次报告了PD 患者的SN 超声高回声性(SN+)以来,许多研究开始投入证实TCS 对于PD 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遥目前欧洲神经科学联盟和我国最新的PD 诊断指南都认可了TCS 的辅助诊断价值,但迄今为止,对SN+形成的机制、统一的判定方法、PD 患者SN+的特点及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作用等方面的认知仍没有十分明确。本文就现阶段关于TCS 对PD 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253.
研究表明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密切相关。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致病危险因子引起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使一氧化氮 (NO)产生减少 ,细胞增殖因子分泌增加 ,抗血栓因子表达抑制 ,凝血因子表达增强 ,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增加 ,这些生物活性因子表达发生一系列变化 ,引起血管紧张度异常 ,炎症反应亢进 ,血凝纤溶系统异常是血栓形成重要因素。这些因素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发生增殖与形态异常为主的病理改变 ,称谓血管重塑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态在分子水平的研究中发现有调控基因表达的多种转录因子参与 ,并且活性氧可增强转录…  相似文献   
254.
目的/意义 了解罕见病相关信息的公众关注特征,以期为今后研究及政策制定提供思路。方法/过程 以“罕见病”为关键词,采集2012年以来搜索指数数据,按年份、月份汇总并进行二次分析;采集2022年9月人群画像、2013—2021年各年度罕见病网络关注度排名前10位的地区信息,并进行二次分析。结果/结论 公众对罕见病关注度整体呈增长趋势,时间分布、性别、年龄和地区差异影响罕见病关注度,其中新闻媒体宣传、政策发布以及儿童占比高可增加罕见病关注度。为了增加公众对罕见病关注度,应加强罕见病相关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255.
目的观察5-羟色胺1A(5-TH1A)受体激动剂橼酸坦度螺酮对癫痫合并抑郁与焦虑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及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门诊及住院的癫痫合并焦虑、抑郁的患者131例,分为治疗组(88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在常规口服抗癫痫药物的基础上加服坦度螺酮,每次10 mg,每天3次;对照组服用常规抗癫痫药物,疗程8周。两组分别在使用5-TH1A受体激动剂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4周与8周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抑郁、焦虑情况。同时记录每组患者癫痫发作次数的改变。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HAMA及HAMD评分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癫痫发作次数为非正态分布数据,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间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HAMD评分(t=19.23,P0.05)与HAMA评分(t=13.55,P0.05)均明显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HAMD评分(t=-5.506,P0.05)与HAMA评分(t=-2.491,P0.05)均显著减低。(2)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随访8周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92,P0.05)。(3)两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5-HT1A受体激动剂枸橼酸坦度螺酮可全面改善癫痫合并焦虑抑郁障碍的所有症状,减少癫痫的发作,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56.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和年龄段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发病并入住太原市3所三甲医院神经内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既往卒中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当前吸烟和酒精摄入在内的可干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2 924例患者,年龄19 ~ 94岁,男性2 024例(69.2%).在所有可干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的构成比最高(71.3%).女性高血压(78.0%对68.4%;P<0.001)、高脂血症(48.8%对39.5%;P<0.001)和心房颤动(11.3%对4.6%;P <0.001)的构成比显著高于男性;男性当前吸烟(37.3%对4.2%;P<0.001)和酒精摄入(26.1%对0.7%;P<0.001)的构成比显著高于女性,而且平均危险因素暴露数量(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显著更多[2(2 ~3)对2(1~3);P<0.001].高脂血症构成比随年龄增长而降低,60岁以上年龄段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5);心房颤动构成比在5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增高,60岁以上年龄段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5).当前吸烟和酒精摄入率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男性在各年龄段均显著高于女性(P<0.05).结论 男性危险因素多于女性,高脂血症和心房颤动的构成比在老年女性中显著高于男性,而当前吸烟和酒精摄入则以中青年男性为主.  相似文献   
257.
目的探讨血脂水平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研究,于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连续纳入20家卒中筛查与防治项目基地医院临床诊断明确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10 711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从中筛选出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率≥50%者1 560例,并将存在颈动脉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重度狭窄(70%~99%)组及轻中度狭窄(70%)组。分析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水平在两组颈动脉狭窄人群中的分布,并依据血脂正常值范围进行量化分类,应用非参数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级别血脂水平分布的差异。结果颈动脉重度狭窄组高脂血症发生率高于轻中度狭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4%(319/586)比48.3%(470/974),P0.05],高脂血症为颈动脉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7,95%CI:1.24~1.30,P0.01)。颈动脉重度狭窄组患者TC及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轻中度狭窄组[TC:3.98(3.31,4.82)mmol/L比3.91(3.31,4.53)mmol/L;LDL-C:2.48(1.86,3.14)比2.30(1.79,2.80);均P0.01],随着TC和LDL-C水平的升高,重度狭窄与轻中度狭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重度狭窄组患者TC5.80 mmol/L的比率高于轻中度狭窄组[7.3%(43/586)比0.4%(4/974)],LDL-C3.12 mmol/L的比率高于轻中度狭窄组[26.3%(154/586)比10.0%(97/974)]。结论高LDL-C和TC水平可增加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58.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SPECT和CT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SPECT和CT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检查的异同和优缺点,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同一患者在发病后3d内进行CT和SPECT检查。结果 CT的病灶检出率为54%,SPECT为92%,两者存在相关关系(χ^2=0.953,P〉0.01),SPECT检出率高(χ^2=30.422,P〈0.05);SPECT可发现远隔损害。结论 SPECT可对老年急性脑梗死作出预警性诊断,发现的病灶更易解  相似文献   
259.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电地形图和SPECT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电地形图(BEAM)是评价脑神经元电生理活动的方法,SPECT是了解脑灌注和脑功能的方法。为探讨其对脑梗死病灶的诊断价值,对2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急性脑梗死患者66例,男50例,女16例,年龄50~72岁,平均(56-14±5-77)岁。所有患者符合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均为颈内动脉系统区域病变,腔隙性脑梗死29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37例。每例均在发病后3d内做颅脑CT、BEAM和SPECT检查。颅脑CT排除脑内其…  相似文献   
260.
酒精湿敷预防静滴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研究   总被引:177,自引:3,他引:174  
使用静脉套管针输注甘露醇易引起局部血管红、肿、热、痛等静脉炎的症状,我们采用75%酒精湿敷置管部位,结果显示,静脉炎发生率降低,套管针留置时间延长。建议在使用套管针静滴甘露醇时用酒精纱布湿敷局部,以预防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