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54篇
神经病学   74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55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1.
<正>本实验在诱导癫痫发作前3d和癫痫发作后3d分别给予不同剂量拉莫三嗪(LTG),观察大鼠海马癫痫相关病理学改变,探讨早期用药对癫痫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12.
目的观察皮下注射硝酸甘油(GTN)诱导大鼠偏头痛模型中硬脑膜、三叉神经核尾部磷酸化ERK(p-ERK)的表达,及p-ERK表达与肥大细胞脱颗粒间的关系。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偏头痛模型组(n=18)和空白对照组(n=6)。模型组采用皮下注射GTN(10 mg/kg)法建立大鼠偏头痛模型,再将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3个亚组:C48/80组(腹腔注射C48/80,2 mg/kg);SCG+C48/80组(腹腔先注射SCG10 mg/kg后再注射C48/802 mg/kg)和实验对照组(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大鼠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于15 min取硬脑膜和三叉神经核尾部。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硬脑膜和三叉神经核尾部磷酸化ERK(p-ERK)的表达。结果 ERK在模型组各亚组和空白对照组的硬脑膜和三叉神经核尾部都发生了磷酸化,但模型组各亚组p-ERK阳性免疫反应产物都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C48/80组高于SCG+C48/80组和实验对照组(P〈0.05)。结论皮下注射GTN致大鼠偏头痛发作后,大鼠硬脑膜和三叉神经核尾部处p-ERK的表达增加,且随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多少而发生变化,提示ERK可能参与了偏头痛痛觉信号的传导,肥大细胞脱颗粒可能是促使p-ERK表达增加的原因,p-ERK在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13.
目的 既往研究表明,CagA(Cytotoxin-associated gene-A)阳性菌株感染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而其与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及其亚型的相关性各研究间仍存在争议。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对CagA阳性菌株感染与IS及其亚型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旨在探讨CagA阳性菌株感染是否为IS及其亚型的危险因素。方法 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ce Collaboration database电子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1997年1月~2010年7月。纳入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由两名评价者分别检索文献并对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经严格筛选后,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进一步进行异质性检验、敏感性分析及偏倚评估。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其中CagA阳性菌株感染与IS相关文献8篇(病例组879例,对照组849例),与大动脉硬化性脑卒中(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相关文献5篇(病例组461例,对照组497例)。Meta分析结果提示,IS组与对照组CagA阳性菌株感染率存在显著性差异(OR=2.31,95%CI 1.89-2.82,P<0.01)。CagA阳性菌株与LAA亚型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CagA阳性菌株与LAA显著相关(OR=2.87,95%CI 2.19-3.77,P<0.01)。对病例-对照研究中混杂因素进一步校正后再次合并OR值总效应值,结果显示,IS组与对照组CagA阳性菌株感染率仍存在显著差异(OR=2.36,95%CI 1.84-3.02,P<0.01),且CagA阳性菌株与LAA关系仍显著相关(OR=3.10,95%CI 2.29-4.19, P<0.01)。进一步行异质性检验提示CagA阳性菌株与IS及其亚型的研究间均不存在异质性(I2=0%,I2=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敏感性分析示结果均稳定。漏斗图示均存在发表偏倚,缺少小样本的阴性结果文献。结论 (1) CagA阳性菌株是IS的危险因素,且与LAA的相关性更显著;(2) 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提示,CagA阳性菌株是IS的危险因素,但论证强度较低,仍需更多大样本及前瞻性研究以进一步证实CagA阳性菌株在IS及其亚型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14.
Previ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bu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ischemic stroke remains unclear. The present study assessed the effect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on atherothrombotic stroke. This study included 115 individuals with atherothrombotic stroke, all of whom were patients receiving treatment at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Aerospace Central Hos-pital (Aerospace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Affiliated to Peking University) in China, from March 2006 to July 2009. In addition, 131 controls without the histor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or atherothrombosis were also enrolled in 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Helicobacter pylori-IgG positive rate was greater in the atherothrombotic stroke patients than in the controls,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67.8% vs. 61.8%, OR = 1.301, 95%CI: 0.769–2.203, P = 0.327). After correction for potential risk factors for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known risk factors for ischemic strok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detected between them (OR = 1.278, 95%CI: 0.667–2.449, P = 0.459).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no specific correlation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atherothrombotic stroke. This finding requires further verification in large-sample prospective studies.  相似文献   
215.
目的:探讨血清触珠蛋白(H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卒中(AT)的发生风险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AT患者80例为病例组,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于同期体检门诊人群中随机抽取年龄、性别匹配的无心、脑及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史者80例为对照组。记录相关危险因素,测定血清Hp浓度;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2组Hp水平差异;进一步按Hp水平进行四分位数分层,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Hp水平对AT发生风险的影响。Spearman秩相关及偏相关分析检测病例组Hp水平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血清H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3),校正相关危险因素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05);校正相关危险因素后,最高四分位Hp水平发生AT的风险是最低四分位的3.356倍(P=0.025);血清HP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04);进一步偏相关分析亦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Hp是一种新型的炎性反应标志物,可用于预测AT发生风险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16.
目的比较病毒性脑炎(VE)患者近期与远期预后,并探讨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4月至2013年6月105例VE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分级,将出院时患者分为近期预后良好组(78例),近期预后不良组(27例),对105例研究对象排除失访后进行远期随访,分为远期预后良好组(69例)与远期预后不良组(16例),选取1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近期预后良好组有8例(12%)评为远期预后不良组,近期预后不良组有11例(58%)评为远期预后良好组。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热与开始阿昔洛韦治疗时间差、脑电图、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癫痫及血清钠浓度与VE患者近期及远期预后均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GCS评分≤8分(OR=46.431,P=0.003;OR=20.896,P=0.026)与血钠浓度〈135mmol/L(OR=8.842,P=0.004;OR=4.39,P=0.091)两个因素均为近期、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还包括〉3次癫痫发作(OR=12.712,P=0.001)。结论VE的预后由多因素共同作用影响,且出院时近期预后危险因素不能完全预测远期预后。GCS评分≤8分与血钠浓度〈135mmol/L是同时影响近期与远期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17.
目的探讨人工寒潮促发大鼠脑卒中发病前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的变化。方法210只SD大鼠制成双肾双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2 kidney 2 clip renovascular hypertensive rats,RHR)模型,分为寒潮和非寒潮两大组,再按血压水平各分为正常血压组、160mmHg~199mmHg、200mmHg~219mmHg和≥220mmHg等4个亚组,寒潮箱处理3天后取血检测血浆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hrombin-activatable fibrinolysis inhibitor,TAFI)、蛋白C(protein C,PC)、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es,TAT)及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lasmin/alpha-2-anti-plasmin complexes,PAP)水平,鼠脑连续切片经HE染色了解是否有卒中病灶,发生脑卒中者被剔出卒中前状态的分析。结果①血压〈220mmHg亚组,寒潮组的血浆TAT、PAP水平比非寒潮组均有升高趋势,但仅200-219mmHg亚组的血浆PAP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220mmHg血压亚组,寒潮组的血浆TAT、PAP水平比非寒潮组均有降低趋势,P〈0.05;③在非寒潮组,血浆TAT、PAP水平均随血压升高而升高,P〈0.05;④在寒潮组,血浆TAT、PAP水平在〈220mmHg时均随血压升高而升高,然而在≥220mmHg时转为降低,P〈0.05;⑤血浆TAFI与PC水平的变化趋势与TAT、PAP一致,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持续的高血压损害了RHR凝血、纤溶系统的调控功能,血压越高调控功能越差。  相似文献   
218.
为了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SPECT)在脑卒中后痴呆早期诊断方面的价值 ,我们采用SPECT测定脑局部血流量 (rCBF)的方法 ,对 2 0例急性脑梗死后 1年内发生痴呆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 ,并与同期急性脑梗死后 1年内未发生痴呆者进行对照分析。一、对象与方法1 对象 :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经CT或MRI证实诊断。 1年后随访 ,经韦氏成人智力量表测定智商 (IQ) ,IQ值<70者为痴呆组 ,IQ值 >70者为梗死组。并选同期住院非脑血管疾病患者及痴呆患者作为对照组。痴呆组 2 0例中 ,男 18例 ,女 2例 ;年龄 5 3~ 88岁 ,平均…  相似文献   
219.
目的探讨SNCA基因rs356165多态性与山西地区散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相关性,尤其是与发病年龄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应用微测序技术对山西地区汉族人群rs356165多态性位点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检测了211例PD患者和256名在年龄、性别和种族相匹配的不相关的对照者。分析发现PD组和对照组rs356165等位基因、各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3,P=0.452)。进一步将PD组按发病年龄分层后,与对照组相比,早发PD(early-onset PD,EOPD)或晚发PD(late-onset PD,LOPD)在基因型频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P=0.352)。结论 rs356165多态性与山西汉族人群中散发PD患者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20.
对32 例丛集性头痛患者和30 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一氧化氮( N O) 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丛集性头痛发作期血清 N O 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01) ,揭示 N O 与丛集性头痛发作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