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54篇
神经病学   75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55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目的比较左乙拉西坦(levetiracitam,LEV)和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VPA)对青少年肌阵挛癫痫(Juvenile Myoclonic Epilepsy,JME)单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青少年肌阵挛癫痫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左乙拉西坦和丙戊酸钠单药治疗,比较治疗后2组肌阵挛发作(myoclonic seizure,MS)、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generalized tonic-clonic seizure,GTCS)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改善情况。结果 (1)肌阵挛发作改善情况:左乙拉西坦组总有效率为79.31%,丙戊酸钠组总有效率为85.71%(χ2=0.049,P0.05);(2)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改善情况:左乙拉西坦组总有效率为89.65%,丙戊酸钠组有效率为82.14%(χ2=0.669,P0.05);(3)脑电图改善情况:左乙拉西坦组总有效率为72.41%,丙戊酸钠组总有效率为75.00%(χ2=0.049,P0.05);(4)不良反应:左乙拉西坦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0%,丙戊酸钠组为25.00%(χ2=6.02,P0.05)。结论青少年肌阵挛癫痫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甚至终生治疗的疾病,故选择治疗药物时不仅需要考虑疗效,长期服用药物的毒副作用也不容忽视。左乙拉西坦和丙戊酸钠对青少年肌阵挛癫痫单药治疗有相同的疗效,且左乙拉西坦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丙戊酸钠小(P0.05),故左乙拉西坦可作为治疗青少年肌阵挛癫痫的首选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172.
目的 探讨5-羟色胺1A(5-HT1A)受体激动剂8-OH-DPAT对癫痫合并抑郁大鼠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成年级SD大鼠160只,随机选取8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大鼠采用匹罗卡品诱导慢性癫痫大鼠模型.25 d后通过体质量与摄食量测量及旷场试验筛选出癫痫合并抑郁模型大鼠32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卡马西平(CBZ)组、CBZ+ 8-OH-DPAT低剂量组(8-OH-DPAT低剂量组)及CBZ+ 8-OH-DPAT高剂量组(8-OH-DPAT高剂量组);分别给予CBZ 100 mg/kg、CBZ +8-OH-DPAT 0.1mg/(kg·d)、CBZ+ 8-OH-DPAT 1 mg/(kg·d).连续治疗7d后,进行癫痫发作的Racine分级、体质量、摄食量测量及旷场试验;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测定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生长因子(NGF) mRNA表达,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苔藓纤维出芽(M FS).结果 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BZ组、8-OH-DPAT低、高剂量组的体质量与摄食量明显下降,海马NGF mRNA表达与Timm评分明显增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CBZ组、8-OH-DPAT低、高剂量组的体质量、摄食量及旷场试验评分明显提高,Racine分级、海马NGF mRNA表达与Timm评分明显下降(均P<0.05);其中8-OH-DPAT高剂量组上述改变更明显(均P<0.05).结论 高剂量的5-HT1A受体激动剂8-OH-DPAT能抑制癫痫合并抑郁大鼠海马齿状回的MFS和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促进海马神经重塑.这可能是5-HT1A受体激动剂抗癫痫、抗抑郁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3.
目的 总结中国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断难点。方法 基于中国多发性硬化调研项目结果,回顾性分析557名多发性硬化患者。分组对比人口学特征、临床特点、扩展残疾状况评分量表评分(Kurtzke 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诊断类型、发病后就诊及确诊时间等。结果 557名患者中,女性与男性比例为2.09∶1,平均发病年龄为(34.9±11.2)岁。平均病程(66.8±61.5)个月。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elapsing-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 RRMS)是主要诊断类型(69.3%)。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运动症状(62.1%)。EDSS评分中位数2.5分。发病频率集中在每年发作1次(23.9%)和每2~4年发作1次(21.9%)。83.9%的患者在发病后立即就诊,发病到就诊的平均时间为(0.28±1.11)年。55.1%的患者首次就诊即确诊,首诊到确诊的平均时长为(0.91±2.36)年。与RRMS相比,进展型MS的病程长度、感觉症状、括约肌障碍比例及EDSS显著增加。结论 中国人群MS的临床特点与高加索人种部分相似,如发病年龄、性别、症状构成及比例,同时中国人群MS也具有自己的特征,如较低的RRMS比例、较低的疾病严重程度。对于多发性硬化这种疾病的知晓率低、发病后未及时就诊、首次发作不能确诊是诊断的难点,今后需通过提高普通人群和基层医生对MS的认识来缩短就诊及确诊时间。  相似文献   
174.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102例颈内动脉系统ICVD患者及31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结果 102例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斑块发生率(71.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5.2%)(P<0.01),颈动脉颅外段狭窄>50%发生率(20.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2%)(P<0.01);ICVD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软斑数[(1.23±2.16)个]、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2.02±0.77) mm]、斑块总积分[(0.52±0.64) cm]、软及混合斑积分比例[(0.69±0.12) %]以及数目构成比(155/228,68.0 %)与健康对照组[(0.10±0.54)、(1.65±0.49) mm、(0.10±0.16) cm、(0.27±0.04) %、(4/23,17.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ICVD组颈动脉颅外段血栓形成(斑块破裂)13例(12.7%),而健康对照组无1例发生(P<0.05);两组扁平斑数、硬斑数、混合斑数及斑块内出血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CVD组中的患、健侧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CVD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斑块发生率高,狭窄主要与软、混合斑有关;斑块破裂常常与卒中事件相关;一侧的颈动脉硬化相关指标的检测,可为对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常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超声检测,对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及病因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5.
目的探讨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与脑脊液抗体滴度的关联。方法选择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14年6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38例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依据首次脑脊液标本送检回报的抗NMDA受体抗体滴度分为低抗体滴度组(抗体滴度1∶10、1∶32)与高抗体滴度组(抗体滴度1∶100、1∶320), 比较2组患者间临床特征、预后的差异。结果 38例患者中低抗体滴度组14例, 高抗体滴度组24例。与高抗体滴度组比较, 低抗体滴度组患者中头痛发生率明显更高, 言语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更高, 血清抗体阳性率明显更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前驱症状如发热、呼吸系统症状、生活事件等, 其他常见临床表现如精神行为异常或认知障碍、癫痫发作、运动障碍、意识水平下降等, 以及是否入住ICU、是否气管插管、入住ICU时长、症状出现至明确诊断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 头颅MRI、脑电图、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出院后恢复至mRS评分0~1分所用时间、随访时mRS评分等方面, 在2组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6.
目的 探讨人工寒潮促发大鼠脑卒中发病前脑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mRNA的变化.方法 48只SD大鼠制成双肾双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分为寒潮和非寒潮两大组,再按血压水平各分为正常血压组、160~199mmHg、200-219 mmHg和≥220 mmHg等4个亚组,寒潮箱处理3 d后取嘴侧2 mm脑片进行VCAM-1、ICAM-1、P-选择素的RT-PCR检测;取视交叉平面连续切片,每8张取1张切片作原位杂交检测血管内皮的VCAM-1、ICAM-1、P-选择素的mRNA水平,取视交叉平面剩余切片及其余脑片连续切片,HE染色,了解是否有卒中病灶.发生脑卒中者被剔出卒中前状态的分析.结果 1)在正常血压、160~199 mmHg及200~219 mmHg血压亚组,寒潮组各级脑血管的VCAM-1、ICAM-1、P-选择素与GAPDH的比值及原位杂交阳性信号均比非寒潮组高;2)在≥220 mmHg血压亚组,寒潮组各级脑血管的上述指标均比非寒潮组降低;3)在非寒潮组,各级脑血管的上述指标均随血压升高而升高;在寒潮组,各级脑血管的上述指标也随血压升高而升高,然而在血压≥220mmHg时转为降低.结论 长期持续的高血压损害了脑血管内皮的调控功能,血压越高调控功能越差.  相似文献   
177.
目的分析四川地区早发性帕金森病(PD)患者及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发性帕金森病(AREP)家系患者中DJ-1基因外显子的突变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及DNA测序等技术,对四川地区汉族人群中AREP及家族性PD患者DJ-1基因进行突变筛查。结果对63例早发散发性PD及5个来源于2个AREP家系的患者进行了DJ-1基因2~7外显子的扩增及电泳检测,未发现大片段的纯合性缺失,进一步进行的2~7外显子DHPLC筛查也未发现杂合峰,这说明不存在点突变和小的缺失/插入突变。结论 DJ-1基因的突变可能不是四川地区早发型PD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8.
<正>目前高同型半胱氨酸(hyperhomocysteinemia,HHcy)血症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1],并与脑卒中关系密切。细胞外基质(ECM)是血管壁的  相似文献   
179.
目的:研究瑞香狼毒丙酮提取物(compounds of extracted by pyruvate from stellera chamaejasme L,CEPSC)抗惊厥作用。方法:采用动物5种惊厥模型,测定 CEPSC 时效关系,抗惊厥效应,并分析量效关系。结果:CEPSC 能提高电刺激大鼠大脑皮层惊厥阈值(TLS),384mg/kg 灌胃给药和174mg/kg 腹腔注射给药0.5~1h 起效,2~3h 达高峰,作用持续7~10天;而丙戊酸镁(VPA)150mg/kg 腹腔注射给药作用虽强,但其维持时间仅8h。CEPSC 对小鼠听源性惊厥(AS)、最大电休克惊厥(MES)、戊四唑惊厥(MS)均具有剂量依赖性对抗作用,其抗 AS、MES、ME 半数有效量(ED_(50))分别为103.05mg/kg,123.83mg/kg 和132.01mg/kg。CEPSC 亦能拮抗大鼠海人藻酸(KA)惊厥,明显减少湿狗样颤抖(WDS)频率(P<0.05),有效延长惊厥潜伏期(P<0.05)。结论:CEPSC 对动物多种惊厥模型有效,是一种作用持续时间长,抗惊厥谱广的具有开发价值的抗癫痫物质,其作用性质与 VPA 相似...  相似文献   
1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