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6篇
临床医学   12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1篇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颈椎间植骨内固定相邻节段退变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 5具成人尸体颈椎(C2~T1)标本用于试验。固定T1,施加作用力于C2,实验按顺序分为A、B1、C1、D1、B2、C2、D2 7组,测试各组在前屈、后伸两种状态下相邻节段C3~4椎间盘、椎间关节应力。结果各组相邻节段椎间盘、椎间关节应力随固定强度和节段增加而增加,即D2组〉C2组〉B2组〉A组、D2组〉D1组、C2组〉C1组、B2组〉B1组,其中C2、D2两组与A组、C2组与B2组、D2组与C2组、D2组与D1组、C2组与C1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间植骨内固定后相邻节段椎间盘、椎间关节应力增加;固定强度及节段越大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术后发生硬膜外血肿的相关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2001年8月~2010年8月共行颈椎前路手术892例,3例术后出现了颈椎硬膜外血肿,并通过再次行血肿清除减压术得到证实,回顾分析该3例患者出现硬膜外血肿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病例出现硬膜外血肿的相关因素:止血不彻底1例,伤口引流障碍2例。3例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均有恢复。结论:外科手术操作水平和术后伤口引流障碍是颈椎前路术后硬膜外血肿发生的高危因素,早期发现并尽快再次手术清除血肿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3.
背景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围术期足踝肿胀及切口愈合一直是手术医生关注的重点,临床医生也一直在试图缩短手术等待期并降低切口感染率。目的 探讨红外线联合气压治疗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围术期应用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40例(40足)跟骨骨折后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围术期常规康复治疗,包括:正确体位摆放、冰敷消肿、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患肢红外线联合气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跟骨周围皮肤褶皱试验阳性所需时间、术后切口恢复情况、术后肿胀、踝周径差值、疼痛、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情况。结果 观察组跟骨周围皮肤褶皱试验转阳性所需时间为(6.4±0.7)d,短于对照组的(8.2±1.2)d(t=-5.794,P<0.001)。观察组切口治愈率为70%(14/20),高于对照组的35%(7/20)(χ2=4.912,P=0.027)。观察组Ⅱ度肿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584,P=0.018)。入院第5天、术后第5天,观察组踝周径差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入院第5天、术后第5天,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围术期应用红外线联合气压治疗,有利于消除肿胀,缓解疼痛,促进术后切口愈合,降低患者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L形骨块复位器辅助减压结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取后路切开L形骨块复位器辅助椎管减压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及植骨治疗3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观察术后腰痛VAS评分、椎管中心矢状径占位率、矢状面Cobb角、伤椎前缘相对高度、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等指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术后1年,VAS评分由术前6.86分±0.30分降低到1.08分±0.24分,椎管占位率由术前53%±16%降低到9%±5%,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16.27°±9.66°降低到2.62°±7.57°,伤椎前缘相对高度由术前59%±13%增加到91%±6%,各项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年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除A级中1例未恢复,20例A~D级患者获得了≥1级的神经功能恢复。结论 L形骨块复位器辅助减压结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操作简单、椎体高度及椎管重建良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平卧位下采用前外侧联合后内侧手术入路结合1/3管形钢板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单纯踝部闭合性骨折患者28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17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43.2岁。按照致伤种类,摔伤19例,车祸伤7例,重物砸伤2例。按照Lauge-Hansen踝关节骨折分型,旋前外旋型Ⅳ度7例,旋后外旋型Ⅳ度21例。均应用前外侧联合后内侧手术入路结合1/3管形钢板,在平卧位下行三踝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及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标准进行术后临床效果评估。结果手术时间58~75 min,平均手术时间67 min。术中出血量25~45 mL,平均出血量35 mL。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1个月。AOFAS评分85.8分(67~97分);优8例,良16例,中4例,优良率86%。VAS评分1.6分(0~3分)。3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愈合不良,但程度较轻,经积极换药处理后愈合良好,无深部感染发生。结论平卧位下采用前外侧联合后内侧手术入路结合1/3管形钢板治疗三踝骨折,手术操作简便、节省手术时间、固定可靠、手术效果满意,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CT三维重建影像解剖学特点及其在单边双通道内镜手术中的意义。方法 横断面调查研究。纳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3~69(64.1±13.4)岁。病变节段:L2/3 1例,L4/5 18例,L5/S1 23例,L3/4合并L4/5 1例,L4/5合并L5/S1 6例。均采用单边双通道内镜辅助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治疗。术前患者均行腰椎CT扫描及三维容积重建,观察患者腰椎整体形态结构,使用放射工作站软件测量两侧椎板夹角、椎板宽度、关节突关节矢状化程度以及椎板下移程度,并进行腰椎节段间及侧别间比较。结果 (1)棘突与两侧椎板呈“人”字形平滑连接,两侧椎板向两侧弧形展开。两侧椎板夹角自L3至L5逐渐增大,分别为70°±11°、78°±12°和9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25,P<0.001)。(2)椎板下缘向两侧延伸,椎板宽度自L3至L5逐渐增宽,左侧分别为(14.0±2.4)、(15.7±2.6)和(18.7±2.8)mm,右侧分别为(14.4±2.4)、(16.4±2.3)和(19.2±2.8)mm,各节段椎板宽度右侧均大于左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3、4.00、2.78,P值均<0.05)。(3)椎板末端逐渐增宽膨大成关节面,关节面L3/4~L5/S1逐渐由矢状化转变为冠状化,左侧分别为60°±10°、50°±9°和42°±11°,右侧分别为58°±11°、48°±10°和40°±13°。同一节段左右两侧对比,在L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P=0.005),在L4/5及L5/S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9、1.79,P值均>0.05)。(4)椎板下移程度自L3至L5逐渐减小,分别为(6.8±2.1)、(5.1±2.3)和(2.4±2.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39,P<0.001)。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从L3到L5,两侧椎板夹角逐渐增大、椎板宽度逐渐增大、关节突关节逐渐由矢状化转变为冠状化、椎板下移程度逐渐减小。了解腰椎解剖的节段性变化有助于单边双通道内镜手术的顺利进行、椎板去除范围的确定、对关节突关节的保护以及椎间盘位置的确定。  相似文献   
107.
目的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比较经股内侧肌下微创入路与传统手术入路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4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94例(104膝)拟行TKA的骨关节炎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传统入路组(46例、52膝)和微创入路组(48例、52膝);其中传统入路组45例(51膝)、微创入路组45例(49膝)获得完整随访,纳入最终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侧别、骨关节炎分级以及术前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总失血量、术后输血例数、住院时间、术后开始行直腿抬高锻炼时间及切口愈合情况;术后膝关节主动活动时VAS评分以及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HSS及KSS评分;X线片测量的HKA、股骨解剖轴线与股骨假体关节面夹角(股骨角)、胫骨解剖轴线与胫骨假体关节面夹角(胫骨角)、股骨假体屈曲角、胫骨平台后倾角。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传统入路组随访时间60.0~72.5个月,平均66.4个月;微创入路组为60.0~71.2个月,平均65.6个月。与传统入路组相比,微创入路组切口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延长、患者开始直腿抬高锻炼时间提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失血量以及术后输血例数、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2%(4/49),传统入路组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1、3 d,微创入路组VA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传统入路组(P<0.05);14 d时两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12个月以及3、5年,两组HSS评分及K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复查提示,随访期间假体无松动表现。末次随访时,两组HKA、股骨角、胫骨角、股骨假体屈曲角以及胫骨平台后倾角测量值及其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内侧肌下微创入路行TKA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早期恢复,但远期疗效与传统手术入路TKA一致;同时因显露范围有限增加了手术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8.
109.
目的:分析比较单边双通道内镜下椎管减压术和椎板间扩大开窗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6月因腰椎侧隐窝狭窄症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或椎板间扩大开窗术治疗的1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80例,男42例,女38例,年龄40~86(63.2±9.8)岁。其中...  相似文献   
110.
目的通过对29枚锁定螺钉滑丝后取出过程进行回顾,分析锁定螺钉滑丝的原因,减少锁定螺钉滑丝的发生率,避免内固定取出过程中的再骨折。方法收集2008年10月-2011年3月拆除LISS钢板、LCP钢板以及PHILOS钢板16例共计29枚螺钉,锁定螺钉滑丝后,首先使用金钢钻充分打磨掉锁定螺钉尾端含螺纹的部分,使钛板和螺钉解锁,再使用取钉器沿螺钉残端手动钻孔,两侧骨皮质均予松解,对取出29枚滑丝锁定螺钉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9枚螺钉均完整取出,手术过程中未发生神经血管等副损伤,术后摄片未见金属碎屑残留,随访1~3个月,伤口未发生感染,未发生再骨折。结论使用金刚钻以及取钉器取滑丝的锁定螺钉效果可靠,无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推荐使用T行手柄螺丝刀取锁定螺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