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57篇
内科学   2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4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2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51.
Ebstein畸形 (三尖瓣下移畸形)是一种少见的心脏复杂畸形,每200 000个新生儿发生约1~5个,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不到1%[1], Ebstein畸形的外科矫治报道以儿童和婴幼儿居多,成人Ebstein畸形外科矫治的报道较少.为进一步探讨成人Ebstein畸形行三尖瓣成型术术后护理,现总结本院2002年4月~2008年8月对23例成人Ebstein畸形进行外科治疗的经验.  相似文献   
52.
分析了目前我国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借鉴美国住培教育中的"里程碑"理念和胜任力培训考核系统;以培养高标准、同质化的心胸外科专科医师为目标,探索制订心胸外科专科医师里程碑计划;着重培养专科医师患者诊疗能力、医学知识掌握能力、沟通能力、职业素养能力、基于系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基于实践的学习与提高能力;并用自我考评、上级考评、同级互评等方式进行日常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构建了心胸外科专科医师六大核心能力培训和多维度评价体系,为我国的医师培训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移动输液架对食管癌术后留置胸腔引流管患者术后切口疼痛程度及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06例食管癌术后留置胸腔引流管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3例,给予对照组传统术后指导,对观察组患者采用移动输液架,可进行早期活动。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切口疼痛程度及康复状况(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切口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食管癌术后留置胸腔引流管患者使用移动输液架可减轻切口疼痛,促进预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右侧腋下直切口在二次心脏瓣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经右侧腋下直切口行二次心脏瓣膜手术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例、女14例,年龄37~67岁,平均(54.0±9.1)岁,体重43~73(56.0±9.8)kg。手术方式包括二尖瓣置换(MVR)7例,二尖瓣成形(MVP)1例,主动脉瓣置换(AVR)3例,三尖瓣成形术(TVP)4例,三尖瓣置换术(TVR)2例,MVR+TVP 2例。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3~6(4.6±0.9)h,体外循环时间55~140(104.8±22.3)min。心脏停跳术后自动复跳17例(17/23),气管插管时间4~24(12.2±6.0)h,手术后住院时间平均(7.5±1.9)d。手术后首日引流量平均(404.3±204.0)ml。17例患者术后无输血(17/23)。本组患者无围术期死亡,无明显并发症出现。出院时心功能Ⅰ级13例、Ⅱ级10例。结论经右侧腋下直切口在二次心脏瓣膜手术中的近期手术效果良好,手术安全性高,适用于常见二次心脏瓣膜手术。  相似文献   
55.
黏液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心脏肿瘤,约占心外科患者的0.3%[1].虽多为良性病变,但可引起严重的血流动力学异常,体、肺循环栓塞,甚至猝死,故应及早发现及手术.胸部正中切口是左房黏液瘤手术的常规入路,具有良好的手术视野显露,为顺利完成手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纵劈胸骨创伤大,失血量多,易发生切口及胸骨感染,体内永久遗留胸骨固定钢丝,也破坏了胸廓的骨性支架,同时前胸切口瘢痕也影响美观[2].我院采用右腋下小切口行左房黏液瘤摘除术,手术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浆骨桥蛋白(OPN)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5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其中合并高血压29例,未合并高血压22例),同时选取14例单纯高血压患者及11名健康者作为对照。ELISA法检测血浆OPN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者相比,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血浆OPN水平显著升高[(234.9±20.5)pg/ml比(26.0±25.9)pg/ml,P<0.001]。与单纯高血压组[(24.6±21.9)pg/ml]及健康对照组[(26.0±25.9)pg/ml]相比,合并[(274.4±164.6)pg/ml]及未合并高血压的主动脉夹层患者[(182.8±99.5)pg/ml]的血浆OPN水平均显著升高(均为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血浆OPN水平与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2=0.06,P=0.09)。结论 OPN可能参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发展,但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无相关性,其深入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7.
患者男,26岁,以"左侧胸壁疼痛1年"人院.体检:左侧呼吸运动稍弱,右侧语颤增强,左侧减弱,叩诊左侧上胸壁实音,右侧清音,余未见异常.辅助检查:胸部X线摄片检查示左上胸部见高密度团块,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胸部CT示左上胸腔内可见一巨大软组织样密度影,病灶形态欠规则.  相似文献   
58.
右腋下直切口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介绍使用右腋下直切口进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临床结果及治疗体会,总结临床经验。方法使用右腋下直切口对2058例先心病和心脏瓣膜病施行手术,其中先心病1466例,心脏瓣膜疾病592例,所有患者均行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或吸入麻醉;取左侧卧位60°~90°,切口上端起自腋中线第3肋,下端止于腋前线第5肋,在腋中线第7肋间切一1.5cm小口备用,沿第4肋骨上缘或第3肋进胸;沿右膈神经前切开心包并悬吊利于升主动脉及心脏显露;以长扁桃钳夹住主动脉插管前端,帮助完成主动脉插管。经手术切口内置入上腔静脉直角插管,从第7肋间小切口导入直角下腔静脉插管。阻断升主动脉,经主动脉根部插管灌注心脏停搏液,切开右心房或肺动脉和右心室流出道切口进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体外循环结束后,拔除主动脉插管,缝合心包上段大部分,经第7肋间小切口放置胸腔引流管。结果全部患者中二次开胸止血23例(1.12%),切口感染或愈合不良14例(0.68%),发生其他各种并发症65例(3.16%),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随访时无异常。2058例中共死亡6例,总死亡率为0.29%(6/2058),其中先心病患者3例,死亡率为0.20%(3/1466);心脏瓣膜病患者3例,死亡率为0.5%(3/592)。结论右腋下直切口本身固有的美观效果、较宽的手术适应证以及与常规切口相比具有的优点,值得并适于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9.
1999年10月-2006年2月.我们对16例慢性肺脓疡患者进行了胸腔镜下脓肿切开引流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索原代心肌细胞培养的条件和方法,建立一套高效快捷的原代心肌细胞培养方案,为组织工程心血管相关研究提供心肌细胞来源。方法:实验于2006-04/07在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完成。出生2d内的SD大鼠8只,切取心肌组织,将其反复剪成约1mm3的块状,加入4mL消化液(0.8g/L的胰酶 2×105U/L胶原酶),然后收集细胞放在DMEM(pH7.2)培养基进行培养,以4×108L-1密度接种于培养瓶中,并置于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培养箱中。用4g/L台盼蓝染色检测心肌细胞的存活率,不着色者为存活细胞,并观察心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共计数800个细胞,其中42个染色阳性,成活率为95.89%。细胞培养未贴壁时心肌细胞呈圆形;24h后心肌细胞贴壁生长,细胞伸出伪足呈梭形、多角形;3~4d后形成细胞簇,并可出现同簇细胞的同步搏动,最后心肌细胞连接成片生长。结论:该心肌细胞培养方法存活率较高,是一种可靠的的心肌细胞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