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8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14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8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51.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状况以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2011年1月至3月间抽取95名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量表及内在耻感问卷及病耻感经历问卷进行调查。同时以阳性症状量表(SAPS)及阴性症状量表(SANS)、社会支持量表(SSRS)、生活质量量表(WHOQOL-BREF)对其评定。结果 (1)内在耻感量表:疏离因子2.29(sd=0.49),刻板因子2.07(sd=0.44),歧视因子2.15(sd=0.45),退缩因子2.19(sd=0.46),总量表分2.17(sd=0.38);内在耻感量表中各因子分超过中点值2.5分的病例比例为:疏离因子44.2%,刻板因子14.7%,歧视因子25.3%,退缩因子32.6%,调整后的内在耻感量表总分20.0%,超过2.5者提示有较强内在病耻感;(2)病耻感经历量表:病耻感体验因子2.50(sd=0.59),介于"很少发生"与"有时发生"之间;歧视经历因子1.71(sd=0.39),介于"从不发生"到"很少发生"之间,总量表分2.08(sd=0.39)介于"很少发生"与"有时发生"之间;病耻感经历量表中各因子分超过中值3分的病例比例为:受试者病耻感经历各因子及总分超过中点值3分的百分比为:病耻感体验因子24.2%(n=23),歧视经历因子1.1%(n=1),病耻感经历总分1.1%(n=1),超过3分者提示病耻经历较多;(3)以内在耻感总分作为因变量回归分析,提示与内在耻感显著相关的因素为学历、病期、职业、社会支持中的对支持的利用度分量表及生活满意度量表中的心理领域等。结论 (1)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存在较高水平的病耻感;(2)患者文化、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是其内在耻感的主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2.
目的 探讨抗精神病药物 (APS)所致体重增加与多巴胺D2 受体 (DRD2 )基因TaqIA多态性和治疗效应之间有无相关。方法 采用PCR RFLP方法分析 117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DRD2 基因TaqIA多态性 ,APS(氯丙嗪或利培酮 )单药治疗 10周 ,测定患者治疗前后体重和体重指数 (BMI) ,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精神症状 ,并分析BMI变化值与基因型和PANSS减分率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后患者平均体重变化 (3 15± 3 47)kg或基础体重的(5 6 9± 6 15 ) % ,体重变化的范围为 - 7kg~ 12kg或 - 7 78%~ 32 43% ;患者年龄和基础BMI明显影响BMI变化值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3)和非常显著性 (P =0 0 0 0 1) ;A1等位基因和PANSS减分率对BMI变化值的影响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DRD2 基因TaqIA多态性不可能是APS所致精神分裂症体重增加的主要遗传因素 ;体重增加不是APS临床治疗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3.
正1病例患者,男性,60岁。1997年因情绪低、紧张、失眠6个月本院门诊诊断为抑郁症,予以文拉法辛缓释片(怡诺思)150 mg/d治疗6个月病情好转,恢复如常,渐减量停药。2014年11月,患者再次出现上述情况3个月,门诊拟复发性抑郁症,予以艾司西酞普兰(20 mg/d)治疗半年无效;2015年9月给予文拉法辛75~150 mg/d治疗4个月症状缓  相似文献   
154.
全球范围内,约有900万人在监狱服刑,其中有多少罪犯患有精神疾病,具体数字不太清楚。早在1990年《美国公共卫生杂志》就撰文指出,监狱已成为精神病人的“收容所与避难地”,该杂志于1995年再次指出,在美国,  相似文献   
155.
认知和情感行为的生物学机制的明确对研究行为差异和精神疾病易感性是非常重要的.分子遗传学和功能神经影像学的发展为探讨认知和行为的生物学机制提供了必要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6.
缩胆囊素(cholecystokinin , CCK)既是胃肠道激素又是神经肽,广泛分布于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可调节胃肠活动、胃泌素、胆汁、胰液分泌、摄食、行为、情绪、记忆等多种生物功能[1-3].有证据表明CCK及其受体在焦虑相关行为和抑郁症的病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有关血浆中CCK水平的变化与抑郁症关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7.
精神科工作中的强制性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精神科的强制性措施日益引起患者及公众的关注 ,由此而引发的纠纷也屡见不休。本文就精神科工作中强制性措施的种类、有关争议、实施的依据以及可能的改进办法作一讨论。1强制性措施的种类精神科的强制性措施包括强制性住院、强制性隔离约束以及强制性治疗 ,是控制患者攻击行为、加强治疗效果的传统干预手段。1.1强制性住院 强制性住院可能是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遇到的第一项强制性措施。强制性住院问题的关键在于患者是否具有威胁自身或他人安全的情况 ,如自杀或攻击行为。由于精神病患者往往缺乏自知力 ,不能意识到他们需要接受住院治疗…  相似文献   
158.
目的:从抑郁症患者有无情绪日夜变化与血浆褪黑素(MLT)、β-内啡肽(β-EP)和神经肽Y(NPY)的关系。方法:18例无情绪日夜变化(无变化组)和36例有情绪日夜变化(有变化组)的抑郁症患者,40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在同一天6:30和16:30分别采血,分析血浆中MLT,β-EP,NPY浓度变化。结果:有变化组6:30血浆中MLT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时间点血浆MLT浓度的差值低于对照组(P<0.05),有变化组两时间点血浆MLT浓度的差值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因子认知障碍间存在正线性相关关系(P<0.05)。整个患者组6:30血浆β-EP浓度与HAMD因子认知障碍间存在正线性相关关系(P<0.05)。无变化组16:30血浆NPY浓度与HAMD因子体质量减轻间存在负线性相关关系(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血浆褪黑素水平可能与情绪日夜变化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9.
目的:研究氯丙嗪、利培酮、奎硫平及奥氮平对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垂体性腺轴的影响。方法:88例首发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氯丙嗪组、利培酮组、奎硫平组及奥氮平组,检测治疗前、治疗4周及8周血清促卵泡素(FSH)、黄体生成素(LH)、催乳素(PRL)、睾酮(T)的水平变化。结果:氯丙嗪组治疗8周后,血清PRL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利培酮组在治疗4周及8周后PRL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T及LH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奎硫平组在治疗4周及8周后血清PRL、LH、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奥氮平组治疗4周后PRL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即与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奎硫平对垂体性腺轴激素水平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0.
许多临床医生将Alzheimer病(AD)的治疗重点放在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其智能方面。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部分AD患者有严重的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许多患者正是因为BPSD被送住院。在AD的BPSD中,抑郁焦虑情绪是一个重要的方面。Aalten等报道焦虑抑郁情绪在痴呆患者中较多见。帕罗西汀对于抑郁焦虑情绪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