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临床医学   4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脑卒中康复的理论和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脑卒中后 ,约 80 %的存活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其沉重的负担。近年来 ,国内外文献陆续报道科学规范的早期康复在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感觉和行为能力等方面中的重要地位[1 3] ,关于脑卒中康复的研究已由以往单纯卒中恢复期康复转向急性期综合性早期康复 ,包括首发预防、继发预防、急救治疗、康复医疗、神经保护等具体原则和措施[4、5]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康复医学整体性医疗。1脑的可塑性在物理学上 ,可塑性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 ,且在去掉作用力后其形变依…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伤员住院期间康复医疗策略对伤员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47例汶川地震伤员参照地震伤员康复指导规范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内容包括多学科协作、早期功能训练、辅助器具使用、心理治疗以及康复宣教等。结果:治疗2个月后,47例伤员康复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质量指数整体评分较康复前明显提高(36.9±8.9与23.8±13.4,P〈0.01),入院后均无并发症发生;康复效果评定总有效率达97.9%。结论:在地震伤员救治中,尽早规范早期综合康复干预有助于提高伤员的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并比较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缺血周边及损伤侧病灶区的血液动力学和脑电图的影响。方法:脑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予脱水和血液稀释扩容等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组增加康复治疗,每日2次,每次45min。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治疗前后检测病灶区血管Vm、PI、脑电图和事件相关诱发电位(P300)。结果:康复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6.7%,对照组76.7%;两组治疗后脑血流量均明显改善,但康复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明显(字2=5.01,P<0.01);康复治疗组脑电地形图改善率95.8%,对照组78.2%(字2=5.35,P<0.05);P300潜伏期康复治疗后缩短明显,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t=5.46,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提高脑缺血患者的脑血流量、改善脑电图和事件相关诱发电位,并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4.
目的研究皮层性失语症的神经语言学特点、发病机制及康复计划的制定。方法20例失语症患者,发病2周时行神经语言学检查和波士顿诊断性失语检查法(BDAE)评定,并进行规范、系统的语言康复治疗。经过2个月的康复治疗,进行第2次BDAE评定。结果BDAE级别上升两个级别者11例,上升1个级别者8例,无改善1例,经t检验P<0.1(0.0706)。结论早期语言训练能有效地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言语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足底压力分布的影响,以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方法和技术。方法:选择1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治疗,内容包括:早期康复程序、肌肉控制能力训练、平衡训练和步态训练等。分别于治疗前24h及治疗后1个月采用Zebris测力板测试足底10个区域(大拇趾、第2—5脚趾、第1—5跖骨、足中部、足跟外侧、足跟内侧)压力峰值的变化,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Berg平衡量表、修订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评定运动功能。结果:①足底各区域压力平均峰值:治疗后患足各区域压力均有上升,与治疗前比较,以第1跖骨、第3跖骨、足中部和足跟内侧压力上升尤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健足压力峰值依次出现在足跟内侧、足中部、足跟外侧,其次是第一跖骨,较治疗前压力均有所下降,其中以足跟中部和足跟内侧压力下降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平衡参数:患者治疗后压力中心轨迹总长度短于治疗之前,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包络椭圆面积,治疗后数值小于治疗之前,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压力中心轨迹总长度与包络椭圆面积之比,治疗前比值为2.5±0.4,治疗后比值为0.9±0.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功能评分:治疗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下肢功能和足底压力分布;足底压力测量能为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56.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的临床效果。方法:87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采用以促通技术为主的神经肌肉再训练法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Brunstrom分期等进行康复评价;对照组未采用任何康复干预手段。结果:治疗组训练后下肢Brunnstrom分期Ⅳ ̄Ⅵ比例由40%提高到96%,其中能独立步和的比例由原来的22%提高到92%,步态优良率达8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通过提高髋  相似文献   
57.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双侧耳后乳突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将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而观察组给予电刺激双耳后乳突部治疗。治疗前及治疗2周结束时均应用TCD和BAEP分别监测大脑前、中、后动脉(ACA、MCA、PCA)及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和Ⅰ波、Ⅲ波、Ⅴ波潜伏期、Ⅰ~Ⅲ间期和Ⅲ~Ⅴ间期波峰间潜伏期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TCD各项血流峰速度指标均有改善(P〈0.05),而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BAEP各指标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刺激双耳后乳突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流速度及脑干神经传导功能改善有加强作用。  相似文献   
58.
汉字表征的中央凹分割:来自汉字左半错读患者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要 目的:从认知神经心理学角度验证汉字的中央凹表征是分割的还是双重的。 方法:对1例脑梗死病灶累及左腹内侧枕颞区和胼胝体压部左侧导致右视野同向偏盲但保留右半中央凹视野的患者KY,进行一系列中央凹范围内的汉字朗读检查,包括:注视左右结构合体字中点的中央注视速视朗读,左右半中央凹视野的分视野速视朗读。 结果:KY对于注视合体字中点的汉字,朗读时出现左半错读现象,表现为左半部件的替代或遗漏。对于呈现在左、右半中央凹视野的汉字朗读,则出现左视野失读现象。 结论:中央凹内汉字的表征是分割的,即左中央凹内汉字信息仅在右枕表征,右中央凹内汉字仅在左枕表征。实验结果无法用中央凹双重表征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59.
康复医学在加速康复外科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麻醉、围手术期处理及外科技术如微创外科的改善,术后患者住院时问明显缩短,从而产生了加速康复外科(fast—track surgery,FTS)的概念,国外也有称之为“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program”或“fast track rehabilitation insugery”。关于中文的译名,黎介寿院士将其译为“加速康复外科”、“快通道外科”,后者可能更直观、易记忆。加速康复外科最早应用于心脏手术,  相似文献   
60.
目的:从国内外脑性瘫痪康复治疗的发展现状出发,对脑性瘫痪功能康复训练的常见技法进行分析,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以探讨脑性瘫痪康复训练技法的选择和运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1-01/2003-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cerebralpalsy,functiontraining,rehabilitatio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1995-01/2005-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脑性瘫痪、康复训练、功能”,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并手工检索1998-2004期间关于脑性瘫痪康复训练的专著。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与脑性瘫痪、康复训练、功能有关的包括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文献、专著,然后筛除与功能康复技法无关的文献,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以是否为对照临床试验和康复训练相关研究作为纳入标准。资料提炼:共收集到68篇关于脑性瘫痪康复训练的随机和未随机试验的文献和专著,1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53篇。53篇中35篇是重复的同一研究,6篇是综述文献,12篇为Meta分析研究。资料综合:①脑性瘫痪的病因较为复杂,出生前、围产期及出生后的多种疾病均可致本病,有15%~20%的病例发病原因不清。②脑性瘫痪的治疗应该是综合性的,多方面的康复医疗,应采用物理、作业、语言、手术、中医手法等治疗方法进行矫治和训练,其中以建立在小儿发育神经学、运动神经学、生理学基础上的神经生理学疗法为基础的康复训练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康复治疗可促进脑细胞功能重建的理论基础是中枢神经可塑性理论。③常用的方法主要有:Vojta法、Bobath法、Rood法、上田法、引导式教育、感觉统合训练及作业疗法等。④对较小年龄和程度较重的脑性瘫痪儿童采用Vojta和Bobath等神经生理学疗法康复效果较显著。对年龄较大、有一定运动功能基础和语言智力较好患儿,需进行力量训练、协调性训练和控制能力训练。肌肉控制能力训练主观能动性较强,对加强膝关节控制能力、骨盆控制能力、肌肉力量、协调性和运动控制能力有较满意的康复效果,且经过重复的训练和学习,在患儿脑中形成正确的运动程序。结论:脑性瘫痪的康复在于早期持久的纠正异常的姿势和肢体的功能训练。脑性瘫痪康复的每一种训练,都有肯定的治疗效果,但要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必须有选择性地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并规范这些技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