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3篇
神经病学   5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220篇
药学   41篇
  1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区域猪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基因表达在转录组水平上的差异。【方法】解剖显微镜下分离晶状体前囊膜,将附着于其上的上皮细胞分为中央(直径为10.56mm)和周边两部分。分别提取两个样本的总RNAs并经PCR扩增,以Cy3和Cy5分别标记扩增的中央与周边部分的cDNA。与含7548个基因的表达谱芯片杂交,经图像分析,生物信息学处理获得基因表达在转录水平差异的相关信息。【结果】中央与周边区域的猪晶状体上皮细胞在转录组水平共鉴定出952个有效表达的基因点,其中差异表达基因261个.以中央区域为参照,周边上皮细胞mRNA上调137个,下调124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的功能有:细胞周期与凋亡、细胞骨架蛋白及细胞外基质、转录、细胞信号分子等。【结论】中央与周边区域猪晶状体上皮细胞基因表达在转录组水平上差异明显。这类差异呈明显的功能聚类。  相似文献   
2.
青光眼晚期的严重并发症临床上较多见,但自发眼球破裂并不多见,现报道4例如下:例1,患者女,94岁。双眼诊断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右眼绝对期,左眼中晚期,2001年3月入院。检查:右眼视力无光感,左眼0·15。右眼前节粘连,晶体混浊( ),眼球萎缩,左眼结膜混合充血( ),角膜透明,前房浅  相似文献   
3.

地塞米松玻璃体植入剂(DEX)是一种装载0.7mg地塞米松的可生物降解的缓释植入物,其适应证主要有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RVO-ME)、糖尿病黄斑水肿(DME)和非感染性葡萄膜炎(NIU)。DEX的应用中不良事件主要有眼压升高和白内障,也正因此DEX在RVO-ME、DME的治疗中属于二线用药,多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无应答时使用,但DEX在人工晶状体眼或不愿频繁注药的患者中能发挥出其特定的优势。近来很多研究证实了DEX治疗NIU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其在NIU治疗中的地位尚不明确。本文综述了DEX相关的重大临床试验结果,分析其应用进展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康柏西普1+PRN和3+PRN方案玻璃体腔注射治疗BRVO继发ME的短期临床疗效。

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BRVO继发ME患者共40例40眼,随机分入1+PRN组18眼和3+PRN组22眼,对比两组患者BCVA和CMT变化及平均注药次数,分析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果:治疗后6mo,3+PRN组BCVA(LogMAR)由0.86±0.22提高到0.41±0.12,CMT由517.4±75.1μm降低到280.1±41.8μm, 1+PRN组BCVA由0.79±0.20提高到0.42±0.14,CMT由472.7±80.7μm降低到271.6±39.6μm,治疗前后各时间点组间BCVA和CMT比较无差异(P>0.05)。3+PRN、1+PRN组平均注药次数分别为3.64±0.66、2.78±0.94次(P>0.05))。多元回归分析中,年龄、病程、基线BCVA、椭圆体带完整性表现出和良好的视力预后有关。

结论:康柏西普1+PRN和3+PRN方案治疗BRVO继发ME在短期内可以取得类似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正常情况下角膜基质细胞处于静止状态,受损伤时易发生表型及生理功能的改变,转换为成纤维细胞或肌成纤维细胞。不同的损伤因子影响角膜细胞的应答反应,决定角膜组织是完全修复还是形成瘢痕组织。角膜基质细胞合成分泌多种细胞外基质,活化的角膜基质细胞利于角膜损伤修复,角膜肌成纤维细胞可致角膜表面混浊,损伤、细菌或病毒感染等因素导致角膜受损后修复产生瘢痕,富血小板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等生化因子在表型转换、瘢痕组织的临床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国际眼科纵览, 2018,  42:   194-198)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钝挫伤致眼睫状体脱离/分离的治疗方法,评估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钝挫伤致眼睫状体脱离/分离的59例(60眼)患者,分为睫状体脱离组43例(44眼)及睫状体分离组16例(16眼)。给予药物保守治疗1个月,睫状体部分复位者,继续药物治疗。睫状体未复位者采取睫状体缝合复位术。结果睫状体脱离组药物治疗1个月时,睫状体复位率84.1%,药物治疗最终睫状体复位率88.6%。对未复位者行睫状体缝合复位术,4例(4眼)1次手术复位,1例(1眼)再次手术后复位,手术最终复位率100.0%。睫状体分离组药物治疗1个月时,睫状体复位率18.8%,于第5周失访1例患者。对未复位者行睫状体缝合复位术,11例(11眼)1次手术复位,1例(1眼)再次手术后复位。手术最终复位率100.0%。结论钝挫伤性睫状体脱离患者临床上可首选药物治疗。钝挫伤性睫状体分离患者,分离范围<60°者,可试行药物治疗,分离范围≥60°者,应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师雪菠  唐松  钱丽  钱蓉 《北方药学》2013,(1):125-126
眼面部爆炸伤属于开放性眼外伤,除了各种物理因素造成的眼面部机械性损伤外,异物存留的毒性损伤及开放伤口的暴露都极易引起感染,因此,对于感染的积极预防和早期治疗是护理工作中头等重要的工作。我科于2012年9月9日收治的1例双眼及颜面部爆炸伤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郑志坤  张娟  黎铧  李娟娟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12):2191-2194
目的:探讨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在Stargardt病中的特征和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2016-05/2020-08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门诊经过多种影像检查及基因测序而确诊的Stargardt病患者38例76眼。使用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成像检查,并对比传统眼底彩照、眼底55°自发荧光、光相干断层扫描的影像特征,评估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在Stargardt病中的影像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优势。

结果: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检查中76眼(100%)均发生了后极部的高自发荧光,而传统55°自发荧光检查仅有42眼(55%)可见明显的后极部高自发荧光。76眼中66眼(87%)可见不同数量的斑点,从后极部向周边视网膜分布,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较眼底彩照能显示更为清晰和更多数量的视网膜斑点,更为完整地显示斑点的分布数量和面积。76眼(100%)均可见黄斑中心处RPE萎缩所呈现的卵圆形低自发荧光区域,随病变进展,萎缩区扩大、低荧光区域相应扩大,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能完整显示萎缩范围和面积,但无法从萎缩深度上进行显示。48眼(63%)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中可见强背景自发荧光从黄斑处向视盘鼻侧和颞下方扩展,在视盘下方形成一明显的近似垂直的分界线。

结论:Stargardt病中的自发荧光变化不仅局限于后极,而且可能在周围延伸得更多,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成像是评估Stargardt病患者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兔角膜基质细胞(CSCs)体外移植兔角膜后的存活时间。方法:体外培养原代兔CSCs,并行细胞免疫组化鉴定,利用慢病毒载体(LV)携带标记基因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转染兔CSCs,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后细胞生长状态及荧光强度,体外动物实验,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行LV-EGFP标记的兔CSCs细胞悬液角膜基质注射,对照组等量生理盐水角膜基质注射,转染后1wk,1mo取材冰冻切片观察移植的CSCs荧光,石蜡切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结果:LV-EGFP转染兔CSCs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24h后可见少量荧光,96h和110h荧光较强,转染后的CSCs与正常CSCs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转染后1wk,1mo实验组中角膜基质层中可见绿色荧光,对照组中无绿色荧光;石蜡切片1wk实验组见明显上皮细胞增生及角膜轻微水肿,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转染后1mo实验组上皮细胞增生减弱,未见角膜层水肿;对照组1wk,1mo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LV-EGFP标记的兔CSCs行体外角膜基质移植,可在角膜中至少存活1mo,且与邻近组织相容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王岚  李妍  孙子雯  胡竹林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11):1916-1919

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炎是临床上常见的角膜炎之一,其起病急、发展迅速,并且治疗棘手。若未及时治疗,极易形成角膜溃疡,严重时可致盲。为增加有效治疗的手段,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与宿主的免疫反应在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概述,以期为其治疗的新思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