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3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89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59篇
外科学   50篇
综合类   86篇
预防医学   2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篇
  2篇
肿瘤学   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探讨心房黏液瘤合并动脉栓塞的CT表现、临床治疗及疗效。方法 收集6例左心房黏液瘤合并动脉栓塞患者,均于完善包括冠状动脉及外周动脉CTA检查在内的相关检查后行手术治疗;对其CTA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心房黏液瘤均发生于左心房,CT平扫呈低密度,3例动脉期强化,蒂宽窄不等,1例伴有钙化;6例均伴有动脉栓塞,栓塞部位为髂动脉2例、 肱动脉1例、 股动脉2例和腹主动脉伴两侧髂动脉多发栓塞1例。采用同期或分次心房黏液瘤切除联合外周动脉Fogarty导管取栓术进行治疗,无死亡病例,术后患者肢体疼痛消失。随访6个月~2年,均无心房黏液瘤复发或取栓部位黏液瘤再发种植转移,受累肢体血运良好。结论 CTA可对心房黏液瘤合并动脉栓塞作出较全面的诊断;采用心房黏液瘤切除辅以栓塞动脉Fogarty导管取栓术进行联合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和扩散张量成像(DTI)评价不同剂量非离子型单聚体碘对比剂对兔造成的急性肾损伤(AKI)的价值。方法选择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A、B、C、D 4组。分别对4组注射不同剂量的碘海醇,A组:等量生理盐水;B组:半倍剂量碘海醇;C组:常规剂量碘海醇;D组:2倍剂量碘海醇。于注射碘海醇1、24、72 h对兔进行肾脏IVIM、DTI扫描,扫描后每组随机处死3只兔,取右肾进行病理分析。比较4组间D值、D*值、f值、FA值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量的差异。结果注射碘海醇1 h,各组D值、D*值、f值均有所降低,其中D组皮质的D*值、f值较A组降低最为显著(P均<0.05),髓质D值、D*值、f值较A组明显下降(P均<0.05)。注射碘海醇24 h,各组指标明显降低,C、D组皮质及髓质D值、D*值、f值较A组显著降低(P均<0.05)。注射碘海醇72 h,各组皮质及髓质D值、D*值、f值均逐渐回升,...  相似文献   
93.
本文通过10例经皮球囊肺动脉瓣狭窄成形术的体会,讨论了有关适应症、肺动脉瓣环测量、球囊导管的选择及扩张中X线所见等问题。主张应用低压手推法、短的阻塞时间、少的扩张次数,如条件允许易多采用双囊法。  相似文献   
94.
目的 与多层面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 (MS 3D CTA)和DSA比较 ,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造影 (threedimensionaltimeofflightMRA ,3DTOFMRA)图像后处理血液铸型技术 (fly around)诊断颈内动脉系颅内动脉瘤的优势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8名疑诊颈内动脉系颅内动脉瘤病人 ,男 4例 ,女 14例 ;年龄 17~ 76岁 ,平均 4 9 8岁 ;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14例、动眼神经麻痹 4例。所有病人均接受 3DTOFMRA和MS 3D CTA检查 ,17名接受DSA检查 ,确诊后均经手术治疗。 3DTOFMRA用Toshiba 1 5T超导型MR系统VISART的 3D TOF序列采集原始数据。其参数为 :TR 30ms,TE 6 8ms ,反转角 2 0° ,视野 (FOV) 17cm× 19cm ,矩阵 16 0× 2 5 6 ,采集层块厚度 5 0~ 6 0mm ,层厚 1 2mm ;原始图像后处理方法采用最大密度投影 (MIP)和血液铸型。MS 3D CTA用Toshiba多层螺旋CT Aquilion采集原始数据。其参数为 :扫描速度 0 5s/r,层厚 1 0mm ,螺距 3 5 ;用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 ,注射剂量 2 0ml/kg体重 ,注射流率 4 0~ 5 0ml/s ,延迟时间 15~ 18s ;原始图像后处理方法同 3DTOFMRA。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均用SGIO2 ,后处理软件为Alatoview ,版本 1 4 2。DSA用SiemensMulti StartOT经股动脉插管行常规脑动脉四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95.
探讨DR颈椎斜位影像中应用组织均衡技术的优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颈椎斜位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irect digital radiography,DR)中,采用组织均衡技术的DR图像与标准DR图像的差别。方法利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引进的GE—Revolution XQ/Ⅰ型DR机对所摄的颈椎斜位影像中随机抽取100例作为分析资料。应用组织均衡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同时与标准DR图像进行比较。结果应用组织均衡技术的图像,同一幅图像上不同部位的细节均可清晰显示;标准DR图像需调节不同的窗宽、窗位才能清晰显示或不能显示不同体厚部位的细节。结论在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中,应用组织均衡技术能明显改善因受体厚度影响而难于观察部分的可视性,同时又不牺牲其他部分的细节显示,使DR的应用更完美。  相似文献   
96.
一体化PET/MR检查护理规范是关于PET/MR检查过程中对于护理人员的工作要求,包括检查前准备、注射药物护理、检查时护理、检查后护理、对比剂不良反应处理和个人辐射防护。旨在为核医学科护士在临床PET/MR检查中提供实用且行之有效的处理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97.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对卵巢恶性肿瘤术前分期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用Toshiba Aquilion 多层螺旋CT扫描仪对47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行术前分期,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多层螺旋CT对于卵巢恶性肿瘤分期总准确率为85.1%.Ⅰ期准确率为69.2%,Ⅱ期为66.7%,Ⅲ期为89.3%.结论: 多层螺旋CT是卵巢恶性肿瘤术前分期较可靠和准确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多层CT扫描层厚、重建层厚、重建间隔的选择对CT容积重建图像质量的影响。选择适宜多层CT容积重建扫描的扫描层厚、重建层厚、重建间隔的最佳匹配。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以不同扫描层厚对模拟病变的橡胶恐龙模型进行扫描,以不同的重建层厚和重建间隔重建出容积重建图像。由5位放射医生采用全盲法对重建的容积重建图像进行评价,以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对各图像的评分进行分析。结果不同的扫描层厚、重建层厚、重建间隔匹配重建出的容积重建图像质量评分均数不同。扫描层厚V1、重建层厚V2、重建间隔V3对重建的VR图像质量影响程度存在差异(P〈0.05)。系数分别为V1=1413.033V2=563.733V3=390.533、且三者因素具有交互作用。扫描层厚、重建层厚、重建间隔越小容积重建图像质量评分越高,在扫描层厚2.0mm。重建层厚2.0mm时,重建间隔为扫描层厚的1/2、1/3、1/4容积重建图像的质量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多层CT容积重建图像扫描参数扫描层厚应选择2.0mm,重建层厚2.0mm,重建间隔1/2为最佳。图像质量主要有扫描层厚决定。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管腔内介入治疗技术在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管腔内介入治疗技术对9例肝移植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1例伴胆汁瘘)的病人进行治疗,其中4例胆管明显扩张、胆汁淤积者先行经皮胆管引流术.9例中2例单纯行球囊扩张成形术,7例反复球囊扩张无效者行胆道支架置入术.术后利用临床、化验及影像学手段进行观察与随访.结果 所有行管腔内介入技术治疗的病例均获成功,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所有病例术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好转,胆红素在1个月内全部降至正常,肝内外胆管扩张明显减轻,胆汁瘘在支架置入术后1个月后消失.随访期间1例于支架置入术3个月后死于肿瘤复发,其余病人均健在,未出现与管腔内治疗相关并发症,均未出现再次黄疸,影像学检查显示无胆管扩张,支架通常.结论 管腔内介入技术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应在外科术前首先考虑.  相似文献   
100.
肖亮  童家杰  申景  徐克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6):1009-1012,1016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选择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患者106例,其中42例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髂动脉和/或股动脉闭塞,64例髂动脉和/或股动脉、胭动脉不同程度管腔狭窄,术中采用经导管动脉内溶栓治疗64例,机械开通31例,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101例,支架置入69例(116枚支架),术后随访12~60个月,分析介入治疗后的中长期疗效。【结果】术中未出现血管破裂、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随访期间1例患者于术后15个月死于急性心肌梗死,21例患者再次出现下肢缺血症状,经DSA检查6例内膜增生引起支架阻塞,6例非治疗部位血管病变进展所致下肢缺血,9例溶栓及PTA治疗部位血管再狭窄,均经PTA或支架置入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其余84例症状无复发,血管超声复查提示管腔通畅、血流良好。【结论】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操作创伤小、中长期疗效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