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Belghiti等于2001年首次提出肝脏悬吊法经前入路行右半肝切除术,但由于其在肝后下腔静脉前方盲目建立隧道过程中,易撕裂肝短静脉和肝实质引起出血,难以推广。此后陈孝平等建立一种新的肝脏悬吊技术,即沿腔静脉右侧肝后间隙经肝裸区做隧道置悬吊技术。该方法简单、安全,能充分显露深部肝断面,便于止血,尤其是可有效控制来自肝静脉分支的出血。本文介绍我们应用经裸区肝脏悬吊法行右肝巨大肿瘤右半肝切除的经验,并就其相关的解剖学要点,操作要领以及术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6月511例行P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PD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8.81%(45/511)。单变量分析表明:术前胆红素水平、胰瘘、胆瘘、术后腹腔感染为有意义的相关因素(P<0.05)。应用Logistic回归多变量分析,胰瘘(OR=2.158)、术后腹腔感染(OR=3.051)是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PD术后胰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做到及早发现、迅速诊断、正确处理可有效减少迟发性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33.
正肝内胆管囊腺瘤(intrahepatic biliary cystadenoma,IBC)属肝内胆管上皮源性肿瘤[1],临床较少见,好发于中老年女性[2]。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无特异性确诊手段,易误诊为肝囊肿等其他疾病。该病易复发,有恶变潜能,因此治疗上需完整切除。现报道IBC 1例并文献复习,探讨其诊断、治疗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21岁,3年前体检发现肝肿物,诊断为肝囊肿,于当地市中心医院行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术,术中见囊肿位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白介素-10(IL-10)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梗阻性黄疸(OJ)组和IL-10组.OJ组和IL-10组结扎切断胆总管建立梗阻性黄疸模型,SO组仅游离胆总管.IL-10组术后第1天开始每天腹腔内注射IL-10(4μg/kg).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的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TGF-β1蛋白表达情况.末端脱氧核甘酸介导生物素标记(TUNEL)法检测大鼠肝细胞凋亡情况,并检测血清TBIL、DBIL、ALT和AST水平.结果:胆总管结扎术后3d,与SO组相比,OJ组大鼠血清转氨酶、肝组织TGF-β1表达水平及肝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升高(ALT:91.83U/L±21.47U/Lvs47.67U/L±12.79U/L;AST:208.67U/L±32.36U/Lvs75.17U/L±11.96U/L;TGF-β1mRNA:7.48±1.51vs1.21±0.79;TGF-β1蛋白:6.11%±1.11%vs1.26%±0.64%;凋亡:15.06%±1.17%vs3.94%±0.46%;均P<0....  相似文献   
35.
<正>患者,女,32岁,以"体检发现肝门部占位4 d"为主诉于2016年9月6日入院。自述间断有右上腹闷胀感,活动后症状可自行缓解,余无任何自觉不适症状,既往无病史,否认肝炎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入院后完善检查,血液学检查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均无异常,肝胆脾彩  相似文献   
36.
肝脏良性肿瘤(benign liver tumors,BLTs)除肝血管瘤外,较为少见,但一直是临床肝胆外科专家争议较多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肝脏良性病变的检出率不断提高,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诊治经验,要切实提高对BLTs的规范化诊治水平,则还需做大量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37.
近期我科收治2例胰岛素瘤患者,术前其他影像学检查均为阴性,均通过内镜超声检查定位诊断,现结合文献复习如下. 1病历摘要 例1:女,22岁.以反复晨起昏迷2 a,加重2个月为主诉人院.患者平素身体健康,于2a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晨起昏迷,发作时无抽搐、二便失禁等,进餐延误、运动、劳累等均可诱发,片刻后可自行缓解或进食、静脉注射葡萄糖液后即可缓解,发作时曾测血糖,最低值为1.3 mmol/L.平素常有心悸、出汗等症状,无精神及神志改变.  相似文献   
38.
背景:pifithrin-α是一种可逆性p53抑制剂,应用pifithrin-α抑制p53通路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尚不清楚。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p53抑制剂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后PUMA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9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二甲亚砜溶媒对照组(二甲亚砜组),缺血再灌注+p53抑制剂pifithrin组(PFT组)。建立70%肝缺血模型,PFT组于60 min的肝血流阻断结束时立即给予pifithrin-α,二甲亚砜组给予等量二甲亚砜溶液,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注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 结果与结论:大鼠肝缺血再灌注后1,3,6 h肝组织PUMA蛋白表达明显,PFT组可以明显抑制PUMA蛋白的表达,但缺血再灌注24 h PFT组PUMA蛋白的表达高于其他3组。结果可见pifithrin-α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其通过抑制p53从而诱导PUMA蛋白表达下调主要是在缺血再灌注早期。  相似文献   
39.
赵伟  戴朝六 《现代肿瘤医学》2015,(17):2536-2539
甲胎蛋白(AFP)作为临床诊断肝癌最常用的肿瘤标志物,有抑制免疫、促进细胞生长、抑制癌细胞凋亡的作用。自噬是一种维持细胞生存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有着密切联系,对肝癌既有抑制又有促进作用。PI3K/AKT作为两者共有的信号通路,它们是否有着相互关系来促进肝癌的发展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术中应用自体血回输技术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和应用指征。方法纳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4年4月至2018年10月接受手术治疗且术中应用自体血回输的肝血管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位置、肿瘤直径将51例病例资料分为"简单组"和"复杂组"。分析病人围手术期指标和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病人性别、年龄、肿瘤数量、肝门阻断情况及手术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杂组"肿瘤直径大于"简单组"(P=0.035)。"复杂组"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和回输血量均高于"简单组"(P0.05)。"简单组"和"复杂组"中分别有1例和5例额外输入异体血,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留置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盆腹腔积液、胸腔积液、肺不张、胆汁漏和术后腹腔内出血,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杂组"中未输异体血的病例术后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指标均无较大波动,可在短期内恢复正常。所有病人围手术期未见过敏、溶血、发热等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结论肝血管瘤术中应用自体血回输疗效可靠且安全,有一定经济效益。位于肝4a段、6段、7段和尾状叶的肿瘤,以及位于肝左外叶、4b段、5段和8段且瘤体≥10 cm的肿瘤更符合应用指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