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46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54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20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一、我国乳腺癌发病趋势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的种族与地区乳腺癌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差异。发达国家的发病率高,而且以美国白人妇女最高,亚洲妇女发病率最低。在大多数国家,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乳腺癌发病率增长了30%~40%。比较1973至1977年和1993至1997年2个时段,乳腺癌的发病率由17.5/10万~76.4/10万上升为27.2/10万~97.4/10万。我国城市的乳腺癌发病率亦呈明显上升趋势,由于我国缺乏完整的肿瘤发病登记资料,目前仅11个市、县(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哈尔滨市,河北磁县、河南林州、江苏启东、浙江嘉善、福建长乐、广西扶绥)有1988至1992年和1993至1997年2个时段的肿瘤发病登记。  相似文献   
72.
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及特点.资料与方法 分析1991年至2006年有完整临床及CT资料且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1100例.分析颈部淋巴结的表现,并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100例中1008例(91.64%)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双侧转移656例(59.64%).咽后组淋巴结转移737例(67%),颈上深组转移973例(88.45%),颈后三角区转移367例(33.36%).CT扫描至相应部位发现有淋巴结转移者,颈中深组为630例(71.75%),颈下深组为200例(46.73%),锁骨上区为100例(30.96%).鼻咽癌可转移至颌下、颏下及腮腺内淋巴结,本组分别为93例(8.45%)、17例(1.55%)及38例(3.45%).转移淋巴结边缘规则614例(60.91%),边缘不规则394例(39.09%),其中明显侵犯周围结构者仅占70例(6.94%).增强CT扫描病例中98.50%的淋巴结为轻、中度强化,无强化及明显强化的淋巴结分别为0.69%和0.81%.转移淋巴结中50.60%密度均匀,49.40%内部密度不均匀,有低密度区,其中95例(9.42%)的淋巴结内有大片低密度坏死区,92例(9.13%)淋巴结内呈密度均匀一致的环状低密度区,且内壁规则.结论 鼻咽癌多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以咽后组与颈静脉链淋巴结多见.淋巴结边缘规则、增强后呈轻至中度强化、密度大致均匀为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73.
临床触诊阴性的乳腺内微小钙化的外科活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行乳腺X线照相的妇女约 2 / 3可以发现乳腺内钙化 ,而乳腺癌患者的乳腺内钙化的发现率高达 30 %~ 48%。确定乳腺内钙化是早期发现乳腺癌及制定治疗方案的可靠保证。我院 1998年 3月~ 2 0 0 1年 3月间 ,共完成 2 3例 (2 5侧 )临床触诊阴性的乳腺内微小钙化的外科活检。一、材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 :本组 2 3例均为女性 ,因乳房胀痛或健康体检来医院门诊。乳腺内未触及肿块 ,乳腺X线照相仅发现乳腺内微小钙化 ,因性质待定而入院诊治。年龄 2 9~ 71岁 ,中位年龄 5 1岁。 2 1例为单侧 ,2例为双侧。左侧 14例 ,右侧11例。乳腺内钙化点均 <0 .1…  相似文献   
74.
目的评价家免在不同管电流条件下CT图像质量的差异,探讨多层螺旋CT头颈部低剂量扫描应用的可行性及其适宜的管电流条件。方法日本大耳白兔10只.对每只进行7次头颈部多层螺旋CT扫描,管电流分别为10mA、20mA、30mA、40mA、60mA、80mA、100mA。由2位高年资放射科医生对所有资料进行双盲法评价,应用SPSS14.0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不同管电流条件下,软组织、骨质、噪声、伪影显示情况备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100mA、80mA、60mA三组显示软组织边缘及内部细节较好,骨质显示较清晰,100%在3分以上。40mA和30mA组在软组织显示方面与60mA组无显著差异(P〉0.05),3分以上分别为9例(90%)和7例(70%)。20mA和10mA组有6例(60%)及9例(90%)软组织显示不佳。10mA~40mA各组对骨质显示差异不明显(P〉0.05),40mA和50mA组骨质评分分别育9例(90%)和8例(80%)在3分以上。20mA和10mA组分别有4例(40%)和6例(60%)骨质评价低于3分。30mA以上各组SD值均在5Hu以下,20mA和10mA组SD值均在5Hu以上。结论对于实验动物的头颈部低剂量扫描适宜条件为:软组织40mA,骨质30mA。  相似文献   
75.
目的评价不同管电流条件下多层螺旋CT头颈部扫描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探讨多层螺旋CT头颈部低剂量扫描应用的可行性及其适宜的低剂量扫描条件。方法随机选取头颈部CT扫描患者140例,男92例,女48例,年龄7岁~78岁,分7组,每组20例,管电流分别为150mA、120mA、90mA、60mA、40mA、30mA、20mA。由2位高年资放射科医生对所有资料进行双盲法评价,应用SPSS 14.0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不同条件下,软组织/病变、骨质、噪声、伪影及MPR备组有差异(P〈0.05)。150mA、120mA、90mA三组图像诸指标无差异(P〉0.05)。60mA~150mA各组对软组织/病变显示均在3分以上。40mA、30mA和20mA组分别有6例(30%)、13例(65%)及20例(100%)软组织/病变显示不佳。30mA~150mA各组对骨质显示较清晰,评分均为3分以上。60mA及以上各组SD值均在5Hu以下,40mA、30mA及20mA组SD值在5Hu以上分别为6例(30%)、20例(100%)、20例(100%)60mA~150mA各组MPR图像评分均在3分以上,40mA、30mk、20mA组MPR图像分别有6例(30%)、9例(45%)、20例(100%)影响诊断。结论头颈部低剂量扫描适宜条件为:软组织60mA,骨质30mA,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6.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评价颈部肿瘤气管侵犯的应用价值 ,探讨颈部肿瘤气管侵犯的诊断标准。资料与方法 对 2 0例颈部气管旁恶性肿瘤患者 (2 2个肿瘤 )行前瞻性的术前CT检查 ,3位医师双盲法评价横断面扫描图像、多平面重建 (MPR)和容积再现 (VR)图像上颈部肿瘤与气管的关系 ,对比手术及病理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气管受侵的判断 ,MPR的准确性 (90 .9% )与横断面 (86 .4 % )相仿 (P =1.0 0 0 ) ;对气管受侵的诊断价值 ,气管MPR和VR评分≥ 3分者分别占 6 8.2 %、2 2 .7% (P <0 .0 1) ;肿瘤与气管交角≥ 90°时气管受侵多于交角 <90°时 (P <0 .0 5 )。结论 对气管受侵的判断 ,横断面是基本诊断方法 ,MPR可为横断面提供重要的补充信息 ,气管VR价值有限 ,MPR对判断气管受侵的应用价值高于气管VR。  相似文献   
77.
肺癌的TNM分期对病人的治疗计划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影像学检查是肺癌术前分期的主要方法。PET/CT作为目前最先进的分子影像检查设备,实现了功能和形态影像的有机融合,在肺癌的术前分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主要综述PET/CT在肺癌TNM分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8.
肺原发非何杰金淋巴瘤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男,51岁。体检发现左上肺阴影,无呼吸道症状。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无吸烟史。X线检查:胸片及病灶体层片示左上肺心缘旁直径3cm的分叶状肿块,远端片状密度增高影。诊断:左上肺癌伴远端阻塞性改变。高分辨率CT扫描(图1,2):左肺上叶舌段直...  相似文献   
79.
鼻腔和鼻窦腺样囊性癌的CT诊断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评估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的CT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有组织学诊断的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17例。治疗前CT平扫3例,平扫加增强2例,增强扫描12例。横断面18次,冠状面16次。结果肿瘤起源并局限于鼻腔2例,起源于上颌窦15例。肿瘤侵犯邻近结构,包括筛窦、蝶窦、鼻腔,对侧上颌窦,眼眶、腭、颞下窝、翼腭窝、咽旁间隙、眶下裂、卵圆孔。7例侵及颅内及海绵窦。Ⅰ期2例,Ⅲ期3例,Ⅳ期12例。邻近骨骼呈膨胀性改变4例,膨胀性及侵蚀性破坏12例(71%)。肿瘤最大径>5cm者占71%,表现为生姜状不规则形者占41%,瘤内多发斑片状低密度区者占82%,3例有钙化。结论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多呈生姜状不规则生长,其中有多数低密度区,邻近骨骼常兼有膨胀性及侵蚀性破坏,显示其生长缓慢、沿神经蔓延浸润的特性。除横断面扫描外,增强CT扫描及冠状面扫描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80.
梁颖  吴宁  罗德红 《放射学实践》2003,18(11):783-786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横断面扫描像、MPR及VR技术对颈部动脉受侵判断的准确性,探讨后处理技术在颈部肿瘤侵犯颈部动脉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8层螺旋CT扫描机,对临床拟诊颈部动脉旁肿瘤的患者行前瞻性直接增强扫描,其中手术证实恶性肿瘤患者40例(48个肿物)。两位医师对40倒手术患者的横断面扫描图像、MPR图像(包括AVE重组、MIP重组、CUR重组)、VR图像中53支颈部动脉是否受侵进行双盲法评价.对比手术及病理结果后给予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颈部动脉(包括颈动脉和锁骨下动脉)受侵的判断,MPR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100%、92.1%和94.3%,敏感性较横断面提高了6.7%(P=1.000),特异性与横断面相仿(P=1.000).准确性与横断面相同(94.3%)。对动脉受侵的诊断价值,MPR和血管VR的应用价值达≥3分者分别占71.7%和14.2%(P=0.000);MPR中3种重组方法的价值相仿(P=0.817)。结论:对动脉受侵的判断,MPR可为判断颈部动脉受侵提供重要的补充信息,增强诊断信心,横断面图像仍是判断颈部动脉受侵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