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7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1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研究治疗剂量咪唑斯汀对健康志愿者心室复极化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给予40名健康志愿者随机服用咪唑斯汀或安慰剂3d,以12导联心电图记录服药前及服药后1、2、13、24h心电图变化。结果:用药前、后健康志愿者所有心电图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咪唑斯汀与安慰剂组心电图指标(心率、P—R间期、QRS波、Q—T间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短期应用治疗剂量咪唑斯汀对健康志愿者心室复极化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药物性皮炎(Dermatitis medicamentosa)简称药疹(Drug eruption)。因药物过敏累及到所有内脏,用皮炎、药疹的名字包括不了,故现在称药物变态反应(Drug allergy)。祖国医学称风毒肿或中药毒。病因凡是药物几乎均有引起药物变态反应的可能。据统计,临床上以下列五类药引起药物性皮炎为最常见:①解热镇痛剂,②磺胺类,③镇静安眠类,④抗生素,⑤各种疫苗及血清。但致敏药物常随着新药的出现而变更。  相似文献   
13.
1病历摘要 患者男,33岁.因背部皮肤肿块20余年,渐增大,于2008年12月至我科就诊.患者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背部出现一黄豆大白色丘疹,稍隆起,无不适,未予处理.5年前丘疹明显增大并隆起于皮肤,于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组织病理诊断为"纤维瘤",术后2年复发,且结节迅速增大,遂于当地医院行二次手术切除,现因再次复发就诊.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23岁.因头面部痤疮、瘢痕伴皮肤增厚,双手足肿胀,指(趾)末端肥大6年,于2009年4月至我科就诊.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面部逐渐出现弥漫性色素沉着斑,无自觉症状,继而出现密集的丘疹及结节,并进行性加重,结节破溃化脓后引起瘢痕增生,后自觉头皮肿胀,面部皮肤隆起,伴手足肿胀,指背增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30%超分子水杨酸与低浓度甘醇酸治疗轻中度寻常性痤疮的疗效。方法:对2018年1月-2019年6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的86例轻、中度寻常性痤疮患者分别进行水杨酸或甘醇酸治疗,其中甘醇酸组48例,水杨酸组38例,共治疗3次,每次间隔时间2~3周,第1次治疗时、第2次治疗时、第3次治疗时及第3次治疗后4周随访(分别为V0、V1、V2、V3),记录患者痤疮分级、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及GAGS评分。结果:V0时水杨酸治疗组粉刺17.00(13.00, 61.00)个、炎性丘疹32.00 (17.00, 67.00)个、 GAGS评分14.50 (14.00, 16.00)分;V0时甘醇酸治疗组粉刺24.50(11.00,44.00)个、炎性丘疹27.00(19.50,37.50)个、GAGS评分14.00(13.00,18.00)分。V3时水杨酸治疗组粉刺8.00(5.00,19.00)个、炎性丘疹20.00(10.00,22.00)个、GAGS评分11.00(9.00,13.00)分。V3时甘醇酸治疗组粉刺8.50(3.00, 21.00)个、炎性丘疹13.50 (10.00, 21.50)个、GAGS评分11.00 (9.50, 12.50)分。超分子水杨酸和低浓度甘醇酸两组间有效率及GAG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V3较V0皮疹减退率、有效率及GAG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性丘疹方面甘醇酸组在治疗2次后较基线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水杨酸组在治疗3次后较基线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30%超分子水杨酸与低浓度甘醇酸在轻中度寻常性痤疮治疗中均有效,在炎性丘疹治疗方面甘醇酸起效更快,但水杨酸的安全性略高。  相似文献   
16.
痤疮瘢痕在临床中常见,其治疗可分为激光类及非激光类,激光类又可分为剥脱性激光及非剥脱性激光。激光治疗中,CO2点阵激光联合富血小板血浆真皮注射或锐针皮下分离,效果优于单独CO_2点阵激光治疗;硅凝胶外用可增加Er∶YAG激光疗效;系统使用维A酸药物停药1个月内使用非剥脱点阵激光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皮秒激光方面,755 nm、532 nm及1 064 nm激光用于痤疮瘢痕的治疗均有良好效果。微针联合甘醇酸化学剥脱、微针射频联合锐针皮下分离疗效均优于单独微针或微针射频治疗。无针经皮气动注射技术用于痤疮瘢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我科于1991年3月应用Tigason治愈1例疱疹样脓疱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患者女,74岁,右背部红斑伴糜烂、溃疡8个月余,加重1个月。皮疹初起为红斑,迅速增大伴糜烂、溃疡。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浅中层中小异型淋巴细胞弥漫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示:CD3(80%+)、CD8(80%+)、CD4(50%+)、CD30(背景细胞+)、CD20(背景B细胞+)、CD56(10%+)、CD138(-)、TIA-1(80%+)、Granzyme B(60%+)、ALK(-),Ki67(60%+)。T细胞基因重排:TCR-β(+)。诊断:原发性皮肤侵袭性亲表皮CD8+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经8次CHOP化疗后患者皮损愈合,随访3个月后患者病情复发。  相似文献   
20.
<正>患者女,31岁。左足底反复发作红斑、丘疹伴疼痛5年,于2019年10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皮肤科。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左足底出现近10枚黄豆大红色斑丘疹,伴轻度疼痛,散在分布的斑丘疹逐渐融合形成肿胀性斑片,斑片中央压痛明显,遇热加重,大约每半年复发一次,每次发作前均无特殊诱因,平均7~10 d可自行消退,消退后原皮损处出现表皮剥脱。2015年复发时出现发热,体温38.5℃,外院疑诊丹毒,给予抗生素(具体不详)治疗1周,自觉无明显疗效,随后自愈。既往史及家族史: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