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250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BACKGROUND

Despite the plenitude of reports concerning partial or complete third nerve palsies, especially as presenting symptoms with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PCoA) aneurysms, we present a patient with an unusual variation.

CASE DESCRIPTION

A 66-year-old woman presented with progressive right-sided headaches and diplopia and was found to have a partial, pupil-sparing third nerve palsy. A small right-sided PCoA aneurysm, nearly indistinguishable from an infundibulum, was identified on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and subsequent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The third nerve palsy improved before surgical repair of the aneurysm.

RESULTS

Microsurgical exploration revealed a small PCoA aneurysm, which was tethered to the third nerve by arachnoid adhesions. Adhesions were lysed and the aneurysm was repaired sparing the PCoA and its branches. The patient’s third nerve function recovered completely postoperatively.

CONCLUSIONS

Even a very small PCoA aneurysm may present with an improving, pupil-sparing partial third nerve palsy. Selection of patients for imaging studies should take this unusual variant into consideration. We describe the anatomy and potential mechanisms of this pupil-sparing third nerve palsy.  相似文献   

82.
83.
目的 通过5例病例总结,探讨手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cute retinal necrosis,ARN)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巩膜环扎联合玻璃体切除加气/硅油交换手术治疗ARN。结果5例患者(5只眼)均视网膜复位,裂孔封闭,视力提高至0.1~0.15。结论对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后期致视网膜裂孔、脱离者,应用巩膜环扎联合玻璃体切除加气/硅油交换手术治疗,可以解除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引,封闭视网膜裂孔,使脱离的视网膜复位,最大限度地挽救患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84.
目的 :观察配戴渐变多焦镜后老视者脑血供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初次配戴渐变多焦镜的老视者 (渐变镜组 )于未戴镜 ,戴镜 2w、3个月、半年时分别测定其脑血流速度(包括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的收缩峰及舒张峰血流速度 ) ,并与非渐变镜配戴者 (非渐变镜组 )做随机对照 ,比较 :①两组戴镜前及戴镜后不同阶段脑血流速度。②两组戴镜后不同阶段与戴镜前血流速度差值 (戴镜 2w 戴镜前、戴镜 3个月 戴镜前、戴镜半年 戴镜前 ) ,从而探讨配戴渐变多焦镜对老视者脑血供的影响。结果 :①自戴镜后 ,两组椎基底动脉系的收缩峰血流速度值的差异有显著性。②两组椎基底动脉系血流速度的差值 (戴镜 2w 戴镜前、戴镜 3个月 戴镜前、戴镜半年 戴镜前 )的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由于镜片设计的不同 ,原有老视者配戴渐变镜后去除了可能降低脑血流速度的危险因素 ,从而达到了改善脑血流速度的目的 ,而且随着戴镜时间的延长 ,改善程度增大。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比较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 (OCT)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RNFL)厚度与图形视网膜电图 (PERG)在开角型青光眼诊断与监测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配对研究 ,同时对 2 6例(5 0眼 )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OCT与PERG检查 ,配对 χ2 检验比较二种检查在青光眼中的异常率 ,线性回归分析其间相关性。结果 青光眼环绕视乳头的RNFL平均厚度以及上、下象限的RNFL厚度与PERG振幅呈显著性相关 (P <0 0 5 )。OCT与PERG检查在青光眼早期中的异常率分别为 40 9%与 77 9%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在进展期与晚期中的异常率分别为 78 6%与 82 1% ,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在青光眼的早期诊断中 ,OCT的敏感性低于PERG ;在进展期与晚期 ,OCT与PERG的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联合检查将则更有助于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与监测  相似文献   
86.
目的 观察外伤性低眼压后视网膜电图 (ERG)的变化,探讨可能的改变机制。 方法 兔眼40只,伤前测量眼压后20只实验眼制作外伤性低眼压的兔眼模型,20只对照眼行晶状体囊外摘除术,伤后分别于2、4、8、16周测量眼压。进行暗适应ERG检查。 结果 伤后2周,实验组ERG b波的振幅高于伤前,约为伤前的2.5倍,到伤后16周下降至伤前1.5倍。 结 论 外伤性低眼压后ERG b波振幅高于正常,可能与低眼压造成视网膜血液循环淤滞,代谢产物淤积有关。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189-191)  相似文献   
87.
目的 观察青光眼患者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中盘周脉络膜血液供应分水带与视盘的相对位置关系,探讨青光眼视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 方法 对青光眼患者31例31只眼和对照组37例37只眼进行ICGA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同步检查。青光眼患 者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17例17只眼、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14例14只眼。对比分析30 s内的ICGA和FFA图像,根据分水带与视盘的相对位置关系 ,将分水带分为3型。I型:分水带不包围视盘或未被观察到;II型:分水带部分包围视盘;III型:分水带完全包围视盘。并根据分水带类型记分(I型=1;II型=2,III型=3)。 结果 87.1%的青光眼患者的分水带全部或部分包围视盘,而在对照组中仅为56.8%的分水带全部或部分包围视盘,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χ2=7.369;P=0.007)。青光眼组的分值显著大于对照组(t=3.001,P=0.004)。 结论 青光眼患者的盘周脉络膜分水带的位置较正常眼更多地包围视盘,提示青光眼视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盘周脉络膜血液供应状态有关。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18-220)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神经节细胞(RGC)在实验性视网膜脱离及复位状态下的反应,检测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受体拮抗物(IL-1Ra)在RGC丢失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73只SD大鼠用1%荧光金(FG)经上丘、外侧膝状体逆行标记,healon GV(1.4%透明质酸钠)鼻侧视网膜下注射。10 ng IL-1Ra和500 ngIL-1β抗体随healon GV一同注入视网膜下。对逆行标记后10 d,视网膜脱离后2h、1 、3、5、 7、10、20、50、90 d,视网膜脱离10 d复位30 d,视网膜脱离90 d复位20 d,IL-1Ra 和IL-1β抗体视网膜下注入后1 d和10 d取材的视网膜进行铺片,在荧光显微镜下拍片,进行RGC计数。对照组则在球内注入相应计量healon GV。 结果 视网膜脱离后2h开始有RGC的丢失,1 d时达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在未脱离区,亦有RGC的丢失。视网膜脱离10 d后复位(早期复位)可停止RGC的丢失,视网膜脱离90 d后复位(晚期复位)可使RGC进一步丢失,最后停留在某一水平。IL-1β抗体、IL-1Ra可以减少这种丢失。 结论 视网膜脱离状态下,脱离区与未脱离区都有RGC的丢失。早期复位可使RGC的丢失停止,晚期复位可进一步损伤RGC。拮抗IL-1β能减少RGC的丢失,IL-1Ra对RGC有保护作用。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33-236)  相似文献   
89.
90.
经硬脑膜对视皮层电刺激为视觉功能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思路.前期的仿真工作利用激活函数定性研究了经硬脑膜电刺激对视皮层的作用效果,本研究在原有模型基础上引入神经无模型,定量研究不同刺激波形及参数对电极作用范围的影响.该方法将已建立的神经元模型耦合到视皮层区域有限元模型中,利用傅里叶-有限元方法分别计算双脉冲、指数脉冲和正弦波刺激下视皮层区域模型内的场电位,将电位加载到神经元模型上,观察神经元是否发生兴奋,以神经元区域兴奋个数判定电极的作用范围.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的表达刺激的响应范围:不同刺激波形及参数引起的神经元区域兴奋数量不同,且解剖结构会影响刺激效果.所得结果对实验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