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30篇
口腔科学   301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2篇
  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HED患者修复设计的供选方案较多.对于一些具体病例,选择活动义齿、固定义齿亦或种植义齿尚存在较大争议。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估:①选择该种治疗方案的各项条件是否具备.其中包括患者口腔条件、依从度、经济承受力等i②义齿修复是否有助或干扰颌骨的生长发育;③治疗效果能否达到有效恢复咀嚼功能.解决语言不清、面容不美观等问题;④修复后是否有助于其心理、社会、情感的正常发展:⑤本次治疗会对未来的修复造成何种影响等。  相似文献   
72.
目的 研究台阶式垂直闭合曲在三维空间内对上颌切牙位置的控制作用.方法 选择一名正常 志愿者,对其上颌牙列和牙槽骨进行三维螺旋CT扫描,只对上颌右侧中、侧切牙及牙槽骨进行建模和数据计算,利用Ansys软件生成右侧弓丝-托槽-上颌切牙段及牙周支持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最后根据镜像对称原理建立弓丝-托槽-上颌切牙段及牙周支持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台阶式垂直闭合曲在临床上的使用情况加力,分析上颌切牙的位移趋势以及牙周支持组织中的应力分布规律.结果 台阶式垂直闭合曲作用下,上颌中切牙舌向、唇向最大位移分别为5.29×10-2和0.71×10-2 mm;龈向、向最大位移分别为10.47×10-3和10.20×10-3 mm;近中、远中最大位移分别为10.26×10-3和1.63×10-3 mm;侧切牙舌向、唇向最大位移分别为3.31×10-2和0.41×10-2 mm;龈向、向最大位移分别为10.52×10-3 和5.10×10-3 mm;近中、远中最大位移分别为6.29×10-3 和4.64×10-3 mm;二者均表现为舌向、龈向的近似整体移动趋势.中切牙牙齿、牙周膜、牙槽骨的最大应力值分别为31.35、2.52、4.64 MPa;侧切牙牙齿、牙周膜、牙槽骨的最大应力值分别为19.59、1.28、4.12 MPa;二者的应力分布规律相似,牙周膜对应力起缓冲作用.结论 台阶式垂直闭合曲在上颌切牙内收阶段可控制其在三维方向上的位置,对抗"钟摆效应",对临床实践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splacement and stress distribution of upper incisors in three-dimensional(3D) space controlled by step-shaped vertical closing loop. Methods The maxillary teeth and alveolar bone of a volunteer with normal occlusion were scanned with 3D spiral CT. Modeling and calculation were only carried out on right upper central incisor, lateral incisor and their alveolar bone in order to simplify the procedures. A 3D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archwire-brackets-upper incisors and periodontal tissues was developed using Ansys finite element package. Finally, a 3D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archwire-brackets-upper incisors and periodontal tissues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mirror symmetry principle. The displacement of maxillary incisors and stress distribution in periodontal tissues were analyzed. ResultsWhen step-shaped vertical closing loop was simply drew back 1 mm,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of upper central incisor in labial and lingual direction were 5.29×10-2 and 0.71×10-2 mm; 10.47×10-3 and 10.20×10-3 mm in gingival and occlusal direction, 10.26×10-3 and 1.63×10-3 mm in medial and distal direction;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of upper lateral incisor in labial and lingual direction were 3.31×10-2 and 0.41×10-2 mm, 10.52×10-3 and 5.10×10-3 mm in gingival and occlusal direction, 6.29×10-3 and 4.64×10-3 mm in medial and distal direction, the displacement trend of them were moving lingually and gingivally similar to bodily movement. The stress peach of upper central incisor, periodontal ligament and alveolar bone were 31.35, 2.52 and 4.64 MPa, the stress peach of upper lateral incisor, periodontal ligament and alveolar bone were 19.59, 1.28 and 4.12 Mpa,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of them were similar and the periodontal ligament buffered the stress imposed on the tooth. Conclusions The position of upper incisors in 3D space could be controlled by step-shaped vertical closing loop and the pendulum effect could be confronted.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在老年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地研究2005年8月-2010年10月我院治疗的老年腮腺下极良性肿瘤患者86例,其中,采用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患者37例,采用传统的腮腺浅叶切除术患者49例;所有患者随访1-5年,对比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术组面部畸形明显,暂时性面瘫发生率为20.4%(10/49),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率为40.8%(20/49),涎瘘发生率4.1%(2/49);采用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组患者术区面部畸形较轻,暂时性面瘫发生率为5.4%(2/37),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率为8.1%(3/37),P<0.05,本组无涎瘘发生;2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无肿瘤复发。结论:腮腺部分切除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面部畸形小等优点,是老年腮腺下极良性肿瘤治疗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74.
目的 利用Motion capture运动捕捉及分析系统,获得下颌开闭口运动的6个自由度,结合上下颌骨三维数字化模型,实现下颌运动轨迹还原,为下颌运动虚拟仿真奠定了基础。 方法 1例咬合关系正常的健康成年男性,Motion capture运动捕捉及分析系统采集开闭口运动过程,获得下颌运动的6个自由度。CT图像重建上下颌骨独立的三维数字模型,在Autodesk 3dsmax 8.0中实现下颌开闭口运动还原。 结果 在Autodesk 3dsmax 8.0中,还原了下颌开闭口运动,清楚显示上下颌骨的位置变化关系,上下颌牙列在开闭口运动中的变化,颞下颌关节结构对应变化关系。 结论 Motion capture运动捕捉及分析系统采集6个自由度结合CT重建的上下颌骨三维数字化模型准确还原了下颌开闭口运动,量化可视化了下颌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75.
目的:研究前伸头位对牙尖交错位自主用力紧咬和吞咽两功能活动时咀嚼肌肌电活动的影响。方法:以30名健康正常青年女性受试者为研究对象,应用BioEMGII型表面肌电测量仪,测量正常人群分别在自然头位和最大前伸头位情况下,牙尖交错自主用力紧咬以及吞咽时颞肌前束(TA)、咬肌(MM)、胸锁乳突肌(SCM)、二腹肌前腹(DA)的肌电幅值,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大前伸头位吞咽时TA、MM、SCM、DA的肌电幅值以及最大前伸头位牙尖交错位自主用力紧咬时MM和DA的肌电幅值与自然头位时相比增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前伸头位牙尖交错位自主用力紧咬时TA以及SCM的平均肌电幅值高于自然头位时的肌电幅值,但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活动时各咀嚼肌对最大前伸头位有着明显的反应,牙尖交错位紧咬时MM和DA对前伸头位反应明显,最大前伸头位时各咀嚼肌肌紧张度增加,肌电活动增强。  相似文献   
76.
目的观察年轻恒牙牙髓血管再生治疗的临床疗效,以评价氢氧化钙糊剂介导牙髓感染的年轻恒牙血管再生治疗的可行
性。方法2011年1月~2012年12月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口腔科就诊的34例均为外伤、龋病或非龋病等因素导致的牙髓
感染、坏死、根尖周炎或根尖脓肿的年轻恒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7例。试验组局麻下将患牙进行常规开髓引流,冲洗消
毒,并内封氢氧化钙糊剂以行血管再生治疗,对照组行传统的根尖诱导成形术。术后随访并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试验组4例
分别于术后6~18个月复诊发现,根尖周病变愈合,根管腔变小,牙根形成,根尖孔闭合,10例术后12~18个月,根尖周病变愈合,
牙根有延长,根管壁有增厚,根尖孔缩小,1例术后2个月出现疼痛和肿胀, 2例分别于术后7个月和8个月出现疼痛,有牙龈瘘管
形成,牙根发育停止。对照组1例根尖诱导12个月后根尖区病变消失,根端闭合,11例术后6~18个月后根尖孔有硬组织形成,
根尖区病变区域缩小,但均未见牙根长度有明显改变;5例在诱导12~18个月后仍无明显的根尖屏障形成。两组治疗有效率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内封氢氧化钙糊剂的血管再生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患有牙髓炎或根尖周炎的年轻恒牙
的继续发育,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7.
背景:有研究发现外源性的单磷酸鸟苷环二聚体(bis-(3'-5')-cyclic dimeric guanosinemonophosphate,c-di-GMP)能够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且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目的:观察外源性c-di-GMP对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不同浓度(0,2,20,200,400 µmol/L)外源性c-di-GMP作用于变形链球菌生物膜48 h,使用酶标仪测定吸光度值,观测生物膜形成量的改变,以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同时在离体牙的新鲜釉质片上形成变形链球菌生物膜,以      200 μmol/L的c-di-GMP与生理盐水分别作用于生物膜48 h,扫描电镜观察结构的改变。 结果与结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c-di-GMP明显抑制了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成,而且这种抑制成剂量依赖关系,当c-di-GMP浓度为200 µmol/L时,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成能力下降了65%左右,达到400 µmol/L时,生物膜的形成能力几乎被完全抑制(P < 0.05)。扫描电镜结果显示,c-di-GMP处理组细菌排列无明显规律,细胞外基质减少。表明c-di-GMP可以抑制变形链球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78.
背景:聚乳酸材料不具备细胞外基质材料的良好细胞亲和性能,采用化学方法将透明质酸交联制得的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目的:以透明质酸对新型多孔隙率聚乳酸支架的进行改性,观察改性后支架的细胞相容性的改变。 方法:采用盐析法制备出高孔隙率聚乳酸支架,采用低浓度NaOH进行表面轻度水解后,利用EDC和透明质酸进行支架的改性。 结果与结论:透明质酸改性聚乳酸支架在扫描电镜下显示为多微孔的三维立体结构,孔壁及界面平滑,孔隙之间可见更细小微孔相连。改性聚乳酸支架水滴渗入较快,改性后多孔支架的保水能力与吸水能力得到明显的改善;透明质酸改性聚乳酸支架上细胞黏附及增殖优于未改性聚乳酸支架。透明质酸改性聚乳酸组软骨细胞生长密度及基质分泌更加旺盛。表明透明质酸改性聚乳酸多孔支架仍保持多孔的三维结构,其水亲和力、吸水能力、保水能力和细胞相容性均得到明显改善。 关键词:透明质酸;聚乳酸;多孔支架;表面改性;水亲和力;吸水能力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3.023  相似文献   
79.
牙周局部细菌感染可引发牙周组织炎症,造成牙周组织破坏,牙齿脱落。近些年,有学者发现B-1细胞占牙周炎病损部位浸润细胞的很大比例,并对B-1细胞在牙周炎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本文就B-1细胞在牙周炎中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并为牙周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0.
目的 应用锥形束 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观察下颌第1磨牙的根管解剖形态,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由两名牙体牙髓专业医生筛选我院口腔科自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进行 CBCT 检查的500名患者,共计924颗下颌第1磨牙的影像资料,分别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牙位、根管构型及钙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424名存在双侧下颌第1磨牙的患者中,76.2%(323)根管构型完全对称。924颗下颌第1磨牙中,双根率为76.7%(709),3根率即远舌根发生率为23.3%(215);近中根最常见根管类型为Vertucci IV型,占 71.97%(665),其次为II型,占23.70%(219);远中根最常见根管类型为I型,占 49.35%(458),其次为IV型占31.82%(292)。存在远舌根时,远舌根管口与远颊根管口距离为(2.94±0.27) mm。下颌第1磨牙根管钙化率与年龄有关,老年人钙化率高,中年人次之。 结论 华南地区人群下颌第1磨牙根管形态多样,变异性较大;CBCT 是观察根管形态的有效工具,可以为根管治疗提供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