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1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71.
目的 探讨CAD/CAM全程手术导板结合改良根盾技术在美学区即刻种植的临床效果,以期为CAD/CAM全程手术导板和改良根盾技术在临床应用提供借鉴.方法 对1例左侧上前牙外伤的病例进行即刻种植,应用改良根盾技术保存唇侧牙片,CAD/CAM全程手术导板引导种植体植入.结果 通过CAD/CAM全程手术导板引导即刻种植体植入和...  相似文献   
72.
目的 通过3D图像研究颏部突度改变对面部美学的影响,比较正畸医师、口腔全科医师及普通大众对颏部突度变化的美学认知差异,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定量参考。方法 使用3dMD立体摄影技术,获取志愿者的三维面部图像,使用Geomagic Wrap 2015软件,以2 mm为梯度,使软组织颏前点沿矢状轴前后移动,移动幅度为零子午线前后10 mm。选取正畸医师、口腔全科医师及普通大众3组评价者,以VAS评分对图像进行评价,使用SAS 9.4建立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纳入调查对象243人,其中口腔正畸医师90人,口腔全科医师101人,普通大众52人。研究发现,颏部突度变化对VAS评分有显著影响,软组织颏前点位于零子午线上时评分最高,颏部每后缩2 mm,VAS评分下降0.8910;每前突2 mm,VAS评分下降1.0958,有显著差异(P<0.01)。正畸医师组及普通大众组在颏部后缩超过6 mm、口腔全科医师组在颏部后缩超过4 mm时平均VAS评分低于5,3组人群在颏部前突达到6 mm时平均VAS评分低于5,需要进行治疗。颏部突度变化时,3组人群评分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性别及年龄亦无显著影响。结论 颏部突度变化对面部美学有显著影响,软组织颏前点位于零子午线时美学效果最佳,颏部前突达到6 mm或颏部后缩超过6 mm时治疗需求较大。正畸医师、口腔全科医师及普通大众对颏部突度变化的美学认知程度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3.
74.
目的研究具绿色荧光蛋白报道系统的端粒酶基因真核质粒载体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用LipofectAMINE 2000介导重组端粒酶pEGFP—hTRT质粒转染293细胞及人正常口腔黏膜细胞,经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荧光表达并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采用RT—PCR检测转染细胞中外源性hTRT的表达。结果质粒在293细胞及人正常LI腔黏膜细胞中正确表达,外源性端粒酶在细胞中表达。293细胞及人正常口腔黏膜角化细胞转染效率分别为34.74%和6.88%。结论hTRT基因荧光表达载体在真核细胞中表达,便于观察转染情况,对研究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衰老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5.
下颌骨重建应同时恢复功能和外形,并根据缺损的原因、部位、范围和类型选择重建方法。血管化骨移植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下颌骨重建方法,腓骨是最常用的供区,腓骨肌皮瓣平行折叠能够克服单层腓骨重建下颌骨后高度不足的问题。应用虚拟手术计划和术中导航辅助下颌骨重建,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和创伤、降低了供区并发症,也提高了下颌骨重建的精确性;而口内入路手术和口内显微血管吻合则将推动下颌骨重建向微创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载VEGF_(165)多孔聚己内酯[poly(ε-caprolactone),PCL]支架对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溶剂置换法、粒子浸出法及热致相分离法制备载VEGF_(165)多孔PCL支架(记作Sf-g/VEGF),扫描电镜观察其形貌、测定药物释放率。取15只SD大鼠腹股沟脂肪,分离培养ADSCs并传代。取第3~4代细胞复合至Sf-g/VEGF,体外培养7 d后行茜素红染色、茜素红活性测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外成骨效果;以明胶修饰的多孔PCL支架(记作Sf-g)与ADSCs复合培养作为对照。取SPF级SD大鼠6只,于颅骨左、右侧各制备一直径为5 mm缺损,将其随机分为3组(n=4);阴性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Sf-g组植入细胞-Sf-g支架复合体,Sf-g/VEGF组植入细胞-Sf-g/VEGF支架复合体。8周后取出含细胞-支架复合体的颅骨分别行Micro-CT扫描及HE染色,评估体内成骨效果。结果扫描电镜示Sf-g/VEGF支架呈多孔结构,VEGF释放曲线呈二阶段释放,120 h累积释放率为80%;提示成功制备Sf-g/VEGF。体外培养7 d后茜素红染色检查示Sf-g/VEGF组茜素红活性显著高于Sf-g组(t=10.761,P=0.000)。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f-g/VEGF组成骨特异性指标特异AT序列结合蛋白2(special AT-rich sequence protein 2,Satb2)、ALP、骨钙素(osteocalcin,OCN)和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m RNA相对表达量均较Sf-g组升高(P0.05)。体内植入后8周Micro-CT扫描及组织学观察显示,Sf-g组及Sf-g/VEGF组均可见骨缺损部分修复,且Sf-g/VEGF组更显著;Sf-g/VEGF组新生骨组织体积及面积均显著优于Sf-g组(P0.05)。结论载VEGF_(165)多孔PCL支架可显著提高ADSCs的体内、外成骨分化效果。  相似文献   
77.
《口腔医学》2018,(2):166-171
目的比较母亲不同社会人口学背景、自身口腔健康习惯、喂养习惯及口腔健康状况对一月龄婴儿罹患龋病的风险的影响。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口腔临床检查了解上海市黄浦区一月龄婴儿及其母亲的情况,并同时收集母亲和婴幼儿的口腔内菌斑样本以检测母亲和婴儿患龋风险的水平。结果共165对母子/女参与本次调查。有10.3%的婴儿和41.9%的母亲口腔患龋风险水平为高危。母亲DMFS最大值为26,最小值为0,均值为2.7±3.9;母亲的VPI和BOP均值分别为0.42±0.19、0.14±0.1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婴儿龋病高风险的影响因素包括低体重儿(OR=6.5,95%CI=1.5-29.3),每天使用奶瓶次数在5次及以上(OR=5.1,95%CI=1.3-19.5)和母亲BOP阳性位点百分比在25%以上(OR=4.7,95%CI=1.3-16.8),其余社会人口学背景、母亲自身口腔健康行为和状况及母亲对婴儿的喂养情况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上海市黄浦区有部分婴儿在一个月时即处在龋病风险高危水平。出生时是否低体重、每天使用奶瓶次数及母亲口腔牙龈状况与婴儿一个月龋病风险水平存在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78.
目的 评价数码摄影教学在口腔医学本科生口腔修复临床实习中的必要性及教学效果。方法 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口腔教学综合门诊进行口腔修复临床实习的5年级口腔临床医学七年制在读学生,开设数码摄影课程,通过课前及课后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检测学习效果及发现教学内容上的不足之处,并且通过课后学生的摄影实践和病例汇报综合检验学习成果。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本科阶段临床实习中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数码摄影教学很有必要,通过课程的学习和课后实践,学生对于口腔数码摄影的认识明显提升。病例汇报结果显示学生掌握了口腔修复摄影基本技能的应用,可见数码摄影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结论 在口腔医学本科生口腔修复临床实习中开展数码摄影教学提升了学生对于口腔数码摄影的认识,使学生掌握了口腔修复摄影的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特发性髁突吸收(idiopathic condylar resorption, ICR)患者在关节功能板治疗结合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后下颌骨及髁突位置的改变,为后期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8—2012年收治的13例特发性髁突吸收患者的临床数据,所有患者均在正颌手术前接受关节功能板治疗7.5±1.5个月。对患者正颌术前(T0)、正颌术后即刻(T1)、正颌术后至少12个月(T2)的咬合、头颅侧位片、MRI检查结果进行测量,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正颌术后髁突和下颌骨的位置变化。结果:正颌手术(T1)纠正了所有患者的骨性Ⅱ类错畸形,建立了正常的咬合关系、前伸运动及侧方斜导运动。正颌手术平均下颌骨前移量(Y Axis-B, T1-T0)为(5.05±3.54)mm。与T1相比,T2时颞下颌关节间隙参数无显著改变。下颌骨位置参数中, 仅Y轴到B点的距离(Y轴-B)在T2与T1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其改变量平均值为(-1.64±2.48)mm,其余参数均无显著差异。13例患者中,11例患者Y轴-B 改变值<2 mm(84.6%),仅 2例患者出现>2 mm的后退(15.4%)。结论:关节功能板治疗可增加ICR患者正颌手术的稳定性,可能是关节功能板保守治疗能够稳定ICR患者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  相似文献   
80.
目的: 分析不同浓度的葛根素对于下颌骨骨髓源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BMMs)破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4周龄雌性大鼠下颌骨BMMs。通过CCK-8分析1 nmol/L、10 nmol/L、100 nmol/L、1 μmol/L、10 μmol/L和100 μmol/L葛根素对BMMs细胞活性的影响。使用RANKL诱导BMMs破骨分化的同时加入不同浓度葛根素,采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酶化学染色及q-PCR分析破骨细胞形成及破骨相关基因的改变。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 nmol/L、10 nmol/L、100 nmol/L、1 μmol/L、10 μmol/L葛根素组与对照组活细胞数无显著差异,100 μmol/L组活细胞数较对照组降低(P<0.05)。RANKL可诱导BMMs形成多核破骨细胞。10 nmol/L、100 nmol/L及1 μmol/L葛根素组破骨细胞数目及破骨细胞面积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q-PCR分析发现,10 nmol/L、100 nmol/L及1 μmol/L葛根素组NFATc1、C-fos、TRAP及CTSK mRNA表达量均较对照组下降(P<0.05)。结论: 葛根素可抑制下颌骨BMMs破骨分化及相关基因表达,为葛根素应用于下颌骨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