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1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检测唾液腺恶性多形性腺瘤(malignant pleomorphic adenoma,MPA)中人上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蛋白表达、基因扩增情况,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以期评估其作为靶向治疗位点的可能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40例MPA患者肿瘤组织中HER2蛋白的表达,对HER2基因扩增情况不明确者(HER2 2+)行荧光原位杂交,确定基因扩增状态。统计140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应用SPSS16.0软件包中的Kaplan-Meier、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HER2基因扩增与MPA肿瘤临床病理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140例MPA患者中,HER2阳性率为25%。腺癌亚型MPA中,HER2阳性率达到40.5%(32/79),显著高于肌上皮癌亚型MPA(4.9%,3/61)(P<0.05)。HER2阳性与肿瘤患者性别、组织学分级及N分期显著相关。生存分析显示,HER2阳性患者总生存率及疾病别生存率低。结论: HER2基因过表达及扩增与MPA肿瘤细胞恶变亚型显著相关,并且提示MPA患者较差的预后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严重先天缺牙患者选择双侧双颧种植的可行性。方法:基于锥形束CT(cone-beam CT, CBCT)对21例严重先天缺牙患者行双侧双颧种植设计,测量虚拟植入的颧种植体在颧骨段影像学水平上的种植体-骨接触值(radiographic bone-to-implant contact, rBIC)。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例患者完成双侧双颧种植设计,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22.8±5.3)岁。共虚拟植入80颗颧种植体,平均颧骨段rBIC为(13.85±3.29) mm。40颗近中颧种植体和40颗远中颧种植体的平均颧骨段rBIC分别为(13.80±3.74) mm和(13.90±2.81) mm(P>0.05);男性近中颧种植体和远中颧种植体的平均颧骨段rBIC分别为(14.21±4.08) mm和(14.31±3.18) mm,略大于女性的(13.18±3.18) mm(P>0.05)和(13.29±2.10) mm(P>0.05)。15颗窦外型、46颗窦壁型和19颗窦内型颧种植体的平均颧骨段rBIC分别为(16.27±2.95)、(13.87±3.10)和(11.88±2.78) mm,窦外型与后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双侧双颧种植对严重先天缺牙患者是一项可行的治疗方案,颧种植体能获得满意的颧骨段rBIC,为义齿受力提供稳定的支持和固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穿刺活检诊断儿童及青少年颌面部肿瘤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门诊收治的18岁以下颌面部肿瘤病例共10例,其中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12岁(8~18岁),所有患者均采用穿刺活检进行诊断。粗针穿刺:使用16G穿刺针取3~5条组织;细针穿刺:用10 mL针筒吸取细胞。对比穿刺病理及术后病理诊断,并记录穿刺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粗针穿刺共4例,3例接受手术治疗。1例穿刺病理为纤维母细胞/肌纤维细胞性肿瘤。2例为横纹肌肉瘤,1例诊断为非肿瘤性病变。细针穿刺共6例,5例接受手术治疗。1例穿刺病理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或巨细胞肉芽肿待排;1例穿刺见大量血液;1例为小圆细胞肿瘤;1例为左下颌下淋巴结穿刺见大量炎症细胞;1例为上皮性恶性肿瘤;1例为横纹肌肉瘤。粗针及细针穿刺后进行手术的患者,大体标本病理诊断与穿刺病理诊断结果均一致。穿刺后均未发生大出血、伤口感染、肿瘤穿刺通道种植转移等并发症。结论:穿刺活检诊断儿童及青少年颌面部肿瘤安全、准确。  相似文献   
4.
目的:深入了解并分析国内外专业协会网络发布正颌外科患者健康教育材料的现状,为优化我国牙颌面畸形患者教育材料提供参考。方法:于2019年6月通过网络搜索,筛选国内外口腔颌面外科、正畸与整形外科专业协会网络发布的正颌外科患者教育材料,由2名研究者独立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Nvivo 12.0软件提取健康教育内容与协会基本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纳入13家口腔颌面外科、正畸及整形外科医师协会,涉及8个国家,教育材料形式多样,教育内容分析得出18项主题,概述了正颌-正畸联合治疗,细化了正颌外科的治疗与护理内容。结论:多国专业医师协会发布了正颌外科患者教育材料,大部分教育内容达成共识,少量主题仍需进一步探讨,有待于进一步融合多学科专业知识,逐步优化、形成适合我国正颌外科患者的教育材料。未来鼓励更多协会参与网络发布健康教育材料,更多口腔医务工作者积极开展相关研究,提高口腔健康教育的可及性,促进多学科合作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IgG4相关唾液腺炎诊断和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5月—10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诊断为IgG4相关唾液腺炎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采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应变率比值法和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法,对治疗前、后患者下颌下腺进行弹性超声检查,观察超声影像学特点及疗效。结果: 3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双侧下颌下腺无痛性肿大超过3个月,血清IgG和IgG4浓度均异常升高,下颌下腺活检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提示符合IgG4相关唾液腺炎。治疗前弹性超声成像显示腺内大范围蓝色区域对应低回声区,应变率比值(SR)较正常腺体减小而剪切波速值(SWV)较正常腺体增大,表示该区域腺体质地比正常腺体明显较硬。所有患者经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1个月后随访,临床表现原本肿大的下颌下腺明显消退,触诊质地软化,血清IgG和IgG4浓度明显下降,弹性超声显示蓝色区域范围明显缩小,黄色和绿色区域范围增大,对应SR增大而SWV减小,客观且半量化地反映腺体质地较治疗前软化。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通过测量SR或SWV,可以客观半量化地反映病变唾液腺质地。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指标和组织病理学表现,可以辅助IgG4相关唾液腺炎的诊断,并初步评价疾病的严重性和进展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与瘤旁唾液腺腺体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挖掘PA形成过程中的核心基因及通路。方法:采用RNA-Seq技术,检测5例PA患者的配对肿瘤与瘤旁唾液腺腺体,筛选2组间差异基因。运用蛋白互作数据库STRING分析预测差异基因所编码蛋白间的相互作用。筛选互作网络中的核心模块及核心基因,分析核心模块中激活的信号通路,预测上述模块与PLAG1可能的相互作用关系。RT-PCR验证核心基因在20例PA患者的配对肿瘤组织及瘤旁唾液腺中的表达。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测得3810个差异基因,其中2021个下调,1789个上调。核心模块中存在PI3K-AKT信号通路、ER受体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的激活。PLAG1可能通过PHLPP1、LRRK2、β-catenin蛋白与核心模块发生作用。RT-PCR显示,核心基因在20例PA样本及其瘤旁唾液腺组织中的差异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核心基因ADCY3ADCY5ADORA1APLNAPPC5CCL28DRD2FPR3 GABBR1可能在PA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为预防PA复发及预后标志物筛选提供思路。PLAG1可能通过PHLPP1、LRRK2、β-catenin间接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ER受体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从而诱发PA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唇腭裂(cleft lip and/or palate,CLP)患儿家长的正畸治疗动机,为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方法 采用Q方法对40例患儿家长进行调查,主要分为5部分— ①语句集合即收集所有关于CLP患儿家长寻求矫正的动机观点;② Q样本,由从语句集合中整理出的36条观点组成;③P样本,由40例寻求正畸治疗的CLP患儿家长组成;④Q排序,P样本被要求完成一张从“最同意”到“最不同意”的Q分布量表; ⑤分析,利用PQMethod 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 根据参与者完成的Q分布处理分析,提取得到3个主要动机因素,将CLP患儿家长分为3种相应类型。类型1,“责任动力型”(13人);类型2,“担忧型”(8人);类型3,“混合功能型”(9人)。部分持分散观点的参与者不包括在以上3组内。结论 大多数参与者都能归类到以上3种类型中,结果有助于对CLP患儿制定更加合理的正畸治疗方案,提高家长及患儿的合作性,以期取得更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上海市2002—2013年唾液腺恶性肿瘤的人群发病状况,阐明疾病在本地区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根据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唾液腺恶性肿瘤病例资料,通过数据重新核实,采用SPSS 17.0软件包统计唾液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性别比、年龄分布状况、解剖部位占比以及病理分布情况;采用年均变化百分比、 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比较年度之间的变化情况。结果:2002—2013年,上海市共诊断唾液腺恶性肿瘤新发病例2 308例,发病粗率为13.93/100万,标率为8.54/100万,性别比为1.08∶1;中位首诊年龄为58岁。12年间,发病率变化平稳。唾液腺恶性肿瘤中,1/3来自小唾液腺,其中1/3来自腭腺;大唾液腺的发病比为12∶3∶1。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和非特异性腺癌是最常见的3大病理类型。结论:目前上海市唾液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较低,但不同部位、不同病理类型的好发人群差异较大,提示发病危险因素存在差异,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