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8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25篇
口腔科学   759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23篇
预防医学   1篇
  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随着对肿瘤认识的深入,表观遗传性(epigenetic)改变被认为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而发生在DNA启动子区CpG岛上的高甲基化,可通过抑制转录使许多抑癌基因失活,导致肿瘤的发生,从而成为目前头颈部肿瘤学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92.
背景:低温冻存可以降低组织和器官的抗原性,而对细胞的影响,存在较大争论。目的:探讨液氮冷冻对成骨细胞免疫原性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配对设计实验。单位:实验于2003—07/2004-03在山东大学附属齐鲁医院实验中心完成。材料:4只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3H—TdR由山东大学核医学教研室提供。方法:于兔胫骨骨膜取材,体外原代培养成骨细胞,传代鉴定后液氮冻存3个月,复苏。设新鲜培养细胞为未冻存组,冻存3个月后复苏细胞为冻存组。利用流式细胞仪,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测定冻存前后成骨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histocompatibmty complex—I,MHC—I)抗原阳性率。同时建立成骨细胞、淋巴细胞混合培养模型,利用B液闪计数仪测定每分钟闪烁数,计算淋巴细胞刺激指数。主要观察指标:冻存前后成骨细胞MHC—I抗原阳性率及淋巴细胞刺激指数。结果:未冻存组成骨细胞MHC—I抗原阳性率和刺激指数明显高于冻存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液氮冻存后成骨细胞免疫原性显著降低,低温液氮冷冻是一种理想的降低成骨细胞免疫原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93.
目的:牙乳头细胞是牙髓细胞、牙本质细胞的前体细胞,应用组织工程方法探讨以猪牙乳头细胞为种子细胞构建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11在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完成。以第1代猪牙乳头细胞为种子细胞与β-磷酸三钙为支架材料复合后接种在裸鼠皮下。移植在裸鼠皮下的β-磷酸三钙支架与牙乳头细胞复合物为实验组,同期移植牙胚作为阳性对照组,同期植入的空白β-磷酸三钙支架材料作阴性对照组。每组3个样本,在同一裸鼠皮下植入。8周后取材进行组织学(苏木精-伊红染色及Goldner'色法染色)、牙本质涎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及透射电镜检测。结果:①移植物组织学切片显示在支架材料孔隙内形成了牙髓牙本质复合体样结构,由牙本质基质样物质、前期牙本质样物质及牙髓样组织组成。在牙本质样物质内部可见少量牙本质小管,牙髓样组织外层细胞较为密集且单层排列,表现出成牙本质细胞样细胞的特征。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邻近成牙本质细胞样细胞周围的前期牙本质内牙本质涎蛋白呈阳性表达。③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实验组局部可见牙本质小管样结构。结论:以猪牙乳头细胞为种子细胞、β-磷酸三钙为支架材料,成功构建出牙髓牙本质复合体样结构。  相似文献   
94.
目的:观察评估青年人群的牙周病状况,以及干预措施对控制牙周病发展的作用.方法:纳入153名医学院学生,随机分为A组(接受干预措施)和B组(未接受干预措施),随访3a.A组受试者纳入后进行口腔卫生宣教,详细讲解牙刷的选择、刷牙方式,牙线、牙缝刷的使用,同时根据纳入者实际情况给予牙周基础治疗,每隔半年再次进行口腔卫生宣教、牙周维护治疗,加强菌斑控制.比较随访前、后指数牙的菌斑软垢指数(debris index,DI)、牙石指数(calculus index,C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和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的变化.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年后,实验组的CI、DI评分和基线相比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和基线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PD、BOP、GI变化有显著差异(P<0.01),CAL的变化也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CAL的增加显著高于实验组.结论:定期牙周健康维护及口腔卫生教育对人群牙周健康水平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5.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槲皮素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探讨槲皮素抑制血管生成的机制。方法: 应用不同浓度槲皮素处理细胞,在不同时间点,采用CCK-8法检测槲皮素对HUVECs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细胞划痕实验、基质胶体外成管实验检测槲皮素对HUVECs迁移及形成管腔能力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槲皮素对HUVECs中血管内皮细胞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mRNA表达的影响;采用Western免疫印迹法检测HUVECs中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采用 SPSS 17.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ukey post-hoc分析。结果: 槲皮素能抑制HUVECs的增殖;与对照组相比,槲皮素处理后,HUVECs细胞迁移及形成管腔结构的数量明显减少,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槲皮素能抑制HUVECs中VEGF、bFGF mRNA的表达,抑制HUVECs中AKT相关信号通路。结论: 槲皮素抑制HUVECs增殖及体外血管形成能力,其机制部分通过AKT相关信号通路介导。  相似文献   
96.
[提要] 深覆是临床常见错类型,然而其矫治确是临床一大难点。本文从深覆形成机制角度出发,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针对牙性深覆和骨性深覆的特点、头影测量及治疗方法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阿西替尼用于口腔黏膜黑色素瘤(oral mucosal melanoma, OMM)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取病理确诊的口腔黏膜黑色素瘤标本,构建病人源性小鼠移植瘤(patient-derived xenografts,PDX)模型。将PDX动物模型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阿西替尼和羧甲基纤维素钠处理,用药周期28 d。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过碘酸雪夫反应双染法,检测各组肿瘤的血管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EphA2、MMP-2及HIF-1a等蛋白的表达。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阿西替尼显著抑制肿瘤生长,VM数量、CD34+血管数量、EphA2及MMP-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HIF-1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阿西替尼对人口腔黏膜黑色素瘤小鼠具有较好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主要机制可能为抗血管新生和VM形成。  相似文献   
98.
随着人类的进化,颌骨的形态不断发生变化,颞下颌关节的问题一直伴随人类左右。作为口腔颌面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颞下颌关节疾病是口腔颌面外科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早期的文字记载开始,颞下颌关节外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如今,颞下颌关节外科取得的长足进步,离不开无数前人的尝试和努力。本文总结梳理了国际上颞下颌关节外科的发展历程,追溯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以为广大读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
目的: 回顾分析下颌骨中心性癌的临床、病理以及预后特点。方法: 纳入2010—2015年于我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接受手术治疗的下颌骨中心性癌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治疗信息、影像学信息、病理学信息、随访记录,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36例患者,其中34例随访信息完整。随访患者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31~60岁23例,>60岁11例;有既往吸烟史13例,有既往酗酒史4例。瘤体最大直径中位值为4 cm,瘤体最大直径≤4 cm 21例,瘤体最大直径>4 cm 13例。病理报告提示9例存在同期淋巴结转移,所有术区切缘均为阴性。28例接受术后放疗,9例在随访期间死于肿瘤局部复发或肿瘤远处转移。结论: 手术是治疗下颌骨中心性癌的主要措施。瘤体位于下颌骨体部以外,同期肿瘤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具有较高的术后肿瘤局部复发几率。既往酗酒史对肿瘤术后远处转移有一定促进作用,瘤体最大直径>4 cm的患者,总体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分析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收集、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感染来源、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细菌培养、治疗和预后。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本组70例患者中,男5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7.8±11.42岁。主要的发病来源为下颌前磨牙及第一、第二磨牙(38.6%)。根尖周炎是最常见的牙源性感染的病因。治疗包括抗生素和经颈部纵隔引流(63例)、胸廓切开术(7例)。死亡率为5.7%。影响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为发生并发症(P<0.005)和严重脓毒症或败血性休克(P<0.002)。 结论: 成功治疗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关键是对疑似症状的迅速诊断、快速CT扫描和彻底的纵隔引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