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101篇 |
免费 | 2515篇 |
国内免费 | 198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25篇 |
儿科学 | 307篇 |
妇产科学 | 189篇 |
基础医学 | 2212篇 |
口腔科学 | 432篇 |
临床医学 | 2956篇 |
内科学 | 2823篇 |
皮肤病学 | 239篇 |
神经病学 | 1115篇 |
特种医学 | 91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2334篇 |
综合类 | 5662篇 |
现状与发展 | 5篇 |
一般理论 | 1篇 |
预防医学 | 2216篇 |
眼科学 | 397篇 |
药学 | 2863篇 |
32篇 | |
中国医学 | 1933篇 |
肿瘤学 | 16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3篇 |
2023年 | 385篇 |
2022年 | 942篇 |
2021年 | 1265篇 |
2020年 | 1028篇 |
2019年 | 796篇 |
2018年 | 743篇 |
2017年 | 825篇 |
2016年 | 665篇 |
2015年 | 1115篇 |
2014年 | 1379篇 |
2013年 | 1451篇 |
2012年 | 1965篇 |
2011年 | 1992篇 |
2010年 | 1636篇 |
2009年 | 1240篇 |
2008年 | 1370篇 |
2007年 | 1458篇 |
2006年 | 1193篇 |
2005年 | 1093篇 |
2004年 | 888篇 |
2003年 | 974篇 |
2002年 | 968篇 |
2001年 | 776篇 |
2000年 | 491篇 |
1999年 | 418篇 |
1998年 | 215篇 |
1997年 | 212篇 |
1996年 | 179篇 |
1995年 | 162篇 |
1994年 | 137篇 |
1993年 | 66篇 |
1992年 | 75篇 |
1991年 | 78篇 |
1990年 | 52篇 |
1989年 | 53篇 |
1988年 | 47篇 |
1987年 | 38篇 |
1986年 | 39篇 |
1985年 | 19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5篇 |
1976年 | 4篇 |
1958年 | 1篇 |
194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991.
文题释义:
多模态成像:随着分子影像学的飞速发展,多模态成像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成像方式,联合超声、CT、MRI、光声及SPECT等各自独特的成像优势,只使用一种对比剂即可获得多种模态增强显影,同时得到疾病的解剖学、分子学及功能学信息。这对疾病的诊断、受检者的健康及减少医疗资源浪费都有重要意义。
寻靶:通过对微泡外壳进行改建,将特异性配体结合或连接到微泡表面,这些微泡可通过血液循环聚到特定的病变组织上,并长时间停留于靶组织或靶器官,从而达到使病变组织在影像中得到特异性的标记增强或局部靶向治疗作用的目的。背景:近来年,分子成像结合医学影像技术和靶向分子探针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其相互结合能够在分子水平对靶组织进行观察,从而实现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实时无创成像。
目的:制备载磁性颗粒靶向纳米粒探针,探讨其体外超声/CT/MRI成像效果,观察其体外对大鼠肝星状细胞的靶向能力。
方法:以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羟基乙酸作为外壳、含有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序列环八肽作为配体,通过双步乳化法制备包载磁性颗粒和全氟辛溴烷的载磁性颗粒靶向纳米粒cRGD-PLGA-Fe3O4-PFOB,检测其理化性质。将载磁性颗粒靶向纳米粒以双蒸水稀释为不同质量浓度的混悬液,体外观察其超声、CT、MRI显影效果。通过碳二亚胺法连接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序列肽与载磁性颗粒靶向纳米粒,验证载磁性颗粒靶向纳米粒的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序列连接情况和体外靶向能力。细胞毒性实验测定不同质量浓度载磁性颗粒靶向纳米粒对大鼠肝细胞BRL-3A的毒性作用。
结果与结论:①载磁性颗粒靶向纳米粒分散度好,大小较均匀,单个纳米粒呈球形,数个黑色的铁颗粒分布于壳膜上,平均粒径为(221.5±60.3) nm,Fe3O4包封率为38%;②随着载磁性颗粒靶向纳米粒质量浓度的降低,样品的超声回声强度、CT值均逐渐降低;随着纳米粒中Fe3O4颗粒质量浓度的增加,MRI T2加权信号强度逐渐降低;③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含有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序列环八肽与载磁性颗粒靶向纳米粒的连接率为94.13%;体外靶向实验显示,大部分载磁性颗粒靶向纳米粒聚集于大鼠肝星状细胞细胞HSC-T6周围;④不同质量浓度的载磁性颗粒靶向纳米粒对大鼠肝细胞BRL-3A活力无影响;⑤结果表明,载磁性颗粒靶向纳米粒探针不仅能作为多模态显像剂用于超声、CT、MRI,且在体外实验中对大鼠肝星状细胞有较强的靶向能力,对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具有重大应用潜力。
ORCID: 0000-0001-8470-8548(李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92.
文题释义:转化生长因子β3:是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成员,在胚胎软骨形成的多个时期都是必不可少的软骨组织形成的关键调节因子,可以促进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并诱导其向软骨组织分化与成熟,促进软骨缺损的愈合。
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属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的可生物降解聚合物,具有可控的降解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由于其生物可降解性,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微球被广泛应用于小分子药物、蛋白质和其他大分子药物的可控持续释放。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3/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系统可使药物在作用部位维持有效药物浓度,提高生长因子的利用率。
目的:优化转化生长因子β3/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制备工艺,探究其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转化生长因子β3/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并对微球的形态、粒径大小、药物空间分布、包封率、载药量和缓释性能进行表征。将转化生长因子β3/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溶解于PBS中,于相应的时间点检测上清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3浓度,对应时间点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形态。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6组培养,分别加入培养基(阴性对照)、含转化生长因子β3的培养基、含空白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的培养基、含10,100,1 000 g/L转化生长因子β3/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的培养基,于对应的时间点CCK-8法检测增殖。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培养基(阴性对照)、含转化生长因子β3的培养基、含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的培养基、含10,100,1 000 g/L转化生长因子β3/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的培养基以非接触方式共培养24 h,检测细胞迁移数量。结果与结论:①转化生长因子β3/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呈球形,表面光滑,无粘连,粒径均匀分布,微球直径2-50 μm,微球内的蛋白药物分布均匀,具有较高的包封率与载药量;②缓释微球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体外可于6个月后完全降解;同时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体外可缓慢释放转化生长因子β3长达45 d;③空白微球及含转化生长因子β3的缓释微球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无影响;④空白微球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无影响,转化生长因子β3及含转化生长因子β3的缓释微球可促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不同质量浓度缓释微球间的促进效果无差异;⑤结果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3/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可在不影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情况下促进其迁移。
ORCID: 0000-0002-2267-4589(杨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93.
文题释义:牛膝甾酮:牛膝为苋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主要含有甾酮类、皂苷类及多糖类成分,具有调节糖代谢、抗炎、镇痛、降血糖、免疫调节等作用,牛膝甾酮是其活性成分之一,目前尚无文献报道其对成骨细胞的生物学效应。
成骨细胞:由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而来,直接参与骨形成,其增殖、分化缺陷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改善成骨细胞功能可有效治疗骨质疏松症。
背景: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以及分化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关于牛膝甾酮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却没有报道。
目的:研究牛膝甾酮对SD乳鼠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
方法:通过酶消化法获得SD乳鼠成骨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并鉴定;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牛膝甾酮(1,5,10 mg/L)对成骨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及碱性磷酸酶活性试剂盒评价成骨细胞的早期分化能力;采用茜素红染色观察钙结节的形成数量,评估成骨细胞的矿化能力;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成骨分化标志物的表达水平;采用MDC染色检测自噬小体数量。
结果与结论:①相对于不加药对照组,牛膝甾酮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成骨细胞的增殖(P < 0.05),但却能够显著促进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矿化结节的形成(P < 0.05),同时上调成骨分化标志物CollagenⅠ、OPG、OPN、OCN的表达水平,此外牛膝甾酮还能够促进自噬小体的形成;②结果提示,牛膝甾酮能够通过上调成骨分化相关基因及刺激自噬体的形成而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 ORCID: 0000-0002-2837-6347(姜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94.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三七总皂苷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究三七皂苷R1对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
方法:用四氯化碳诱导SD雄性大鼠制备肝纤维化模型,给药组按照60 mg/kg的剂量给予30 g/L三七皂苷R1溶液, 1次/d,连续4周和6周。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结构和纤维化程度分期;反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法检测Ⅰ型胶原、α-平滑肌激动蛋白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水平。实验方案经昆明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为approval No. KMMU2018018)。
结果与结论:①肝组织病理学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三七皂苷R1能显著减轻纤维增生程度;②与模型组相比,三七皂苷R1组Ⅰ型胶原、α-平滑肌激动蛋白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 0.05),三七皂苷R1给药4周与6周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结果提示,三七皂苷R1对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ORCID: 0000-0002-0755-1476(吴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95.
文题释义:萎缩性骨不连:骨折修复过程完全停止,骨端萎缩吸收,骨痂无明显生长,髓腔封闭不通,断端之间无骨性连接,是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骨折端周围血供破坏明显、固定不稳、感染、口服药物及全身因素相关。
动物模型:在医学研究中,在动物身上建立或形成类似人类疾病的模型,通过动物模型可直接或间接反映疾病的发生或发展过程,在了解疾病的基础上开创或改进疾病的治疗。
背景:建立标准萎缩性骨不连动物模型是研究萎缩性骨不连的发生机制与治疗的必要条件,而目前常见的造模方法不能准确模拟萎缩性骨不连的临床实际。
目的:构建一种新型萎缩性骨不连动物模型。
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行右侧胫骨中下段截骨,采用环形外固定架固定,维持4 mm 缺损间距;其中实验组烧灼截骨端周围1 mm骨膜,对照组不处理骨膜。实验于2018-01-02经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TCMF1-2018002。结果与结论:造模后每组分别出现1例外固定架松动,2组均未发生感染;影像学检查显示造模后6周,2组胫骨骨折断端间均无骨性连接,且无进一步愈合迹象;实验组第12周时影像学与组织学显示呈典型萎缩性骨不连表现;对照组第12周影像学显示8只模型呈现肥大性骨不连特征,6只模型影像学具有萎缩性骨不连特征。提示采用环形外固定支架配合烧灼断端骨膜可成功构建萎缩性胫骨骨不连模型。ORCID: 0000-0002-9406-3242(张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96.
Wenyu Chen Ming Yao Zhixian Fang Xiaodong Lv Min Deng Zhen Wu 《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2020,92(11):2702-2708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rbidol (ARB) combined with adjuvant therapy on patients with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The study included 62 patients with COVID-19 admitted to the First Hospital of Jiaxing from January to March 2020, and 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tes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y received ARB during hospitalization. Various index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and recorded, including fever, cough, hypodynamia, nasal obstruction, nasal discharge, diarrhea, C-reactive protein (CRP), procalcitonin (PCT), blood routine indexes, blood biochemical indexes, time to achieve negative virus nucleic acid, and so on. The fever and cough in the test group were relieved markedly fas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5); there was no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ncerning the percentage of patients with abnormal CRP, PCT, blood routine indexes,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nd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P > .05); the time for two consecutive negative nucleic acid tests in the test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hospitalization period of the patients in the tes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16.5 ± 7.14) days and (18.55 ± 7.52) days, respectively. ARB combined with adjuvant therapy might be able to relieve the fever of COVID-19 sufferers faster and accelerate the cure time to some degree, hence it's recommended for further research clinically. 相似文献
997.
Rilin Deng Chaohui Zuo Yongqi Li Binbin Xue Zhen Xun Yanxia Guo Xiaohong Wang Yan Xu Renyun Tian Shengwen Chen Qian Liu Jinwen Chen Jingjing Wang Xiang Huang Huiyi Li Mengmeng Guo Xintao Wang Miaomiao Yang Zhihui Wu Jinfeng Wang Jiahuan Ma Jun Hu Guangdi Li Songqing Tang Zhengkun Tu Hongbin Ji Haizhen Zhu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2020,17(11):1163
998.
999.
Li Lou Shu Wei Liu Zhen Mei Zhao Pheng Ann Heng Yu Chun Tang Zheng Ping Li Yong Ming Xie Yim Pan Chui 《Surgical and radiologic anatomy : SRA》2009,31(10):763-768
Three-dimensional (3D) reconstruction of intrahepatic vessels is very useful in visualizing the complex anatomy of hepatic
veins and intrahepatic portal vein. It also provides a 3D anatomic basis for diagnostic imaging and surgical operation on
the liver.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built a 3D digitized model of hepatic veins and intrahepatic portal vein based on the
coronal sectional anatomic dataset of the liver. The dataset was obtained using the digital freezing milling technique. The
pre-reconstructed structures were identified and extracted, and then were segmented by the method of manual intervention.
The digitized model of hepatic veins and intrahepatic portal vein was established using 3D medical visualization software.
This model facilitated a continuous and dynamic displaying of the hepatic veins and intrahepatic portal vein at different
orientations, which demonstrated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of adjacent hepatic veins and intrahepatic portal vein realistically
in the 3D space.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high-quality 2D images, precise data segmentation, and suitable 3D reconstruction
methods ensured the reality and accuracy of the digital visualized model of hepatic veins and intrahepatic portal vein.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癌胚抗原单克隆抗体免疫家兔获得CEA McAb抗独特型抗体,Ab2不但能竞争抑制CEA McAb与大肠癌细胞HT-29的结合,而且诱导小鼠对大肠癌细胞HT-29的迟发性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