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570篇
  免费   21750篇
  国内免费   12674篇
耳鼻咽喉   1830篇
儿科学   3531篇
妇产科学   1627篇
基础医学   14250篇
口腔科学   3684篇
临床医学   26034篇
内科学   19494篇
皮肤病学   2003篇
神经病学   6041篇
特种医学   808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6篇
外科学   15753篇
综合类   54290篇
现状与发展   50篇
一般理论   4篇
预防医学   22770篇
眼科学   3664篇
药学   25855篇
  358篇
中国医学   20872篇
肿瘤学   10780篇
  2024年   1083篇
  2023年   2987篇
  2022年   7446篇
  2021年   9409篇
  2020年   8018篇
  2019年   4963篇
  2018年   5073篇
  2017年   6388篇
  2016年   5217篇
  2015年   8899篇
  2014年   11214篇
  2013年   13543篇
  2012年   18890篇
  2011年   20225篇
  2010年   17342篇
  2009年   15014篇
  2008年   15722篇
  2007年   14979篇
  2006年   13510篇
  2005年   10609篇
  2004年   7374篇
  2003年   6148篇
  2002年   4946篇
  2001年   4152篇
  2000年   3016篇
  1999年   1415篇
  1998年   555篇
  1997年   535篇
  1996年   464篇
  1995年   374篇
  1994年   362篇
  1993年   209篇
  1992年   160篇
  1991年   143篇
  1990年   115篇
  1989年   101篇
  1988年   78篇
  1987年   82篇
  1986年   65篇
  1985年   47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5篇
  1977年   6篇
  1974年   5篇
  1972年   6篇
  1971年   6篇
  196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为从基因水平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的复制,针对RSV的M2-2基因构建小发卡结构状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重组质粒,在细胞水平观察shRNA对RSV复制的影响。方法 将成功构建的针对RSV M2-2基因的重组质粒pshRNA8260转染HEp-2细胞,利用光镜观察pshRNA8260对RSV致HEp-2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ogenic effect,CPE)的影响并计算CPE抑制率,空斑形成实验检测RSV滴度变化。结果 成功构建了针对人RSV M2-2基因mRNA的pshRNA8260重组质粒,研究发现pshRNA8260能明显改善RSV所致的病变效应,降低RSV在细胞内复制的病毒滴度。结论 针对RSV M2-2基因的pshRNA82(g)重组质粒具有明显的特异性抗RSV效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2.
BACKGROUND: Environmental exposure to endotoxin is a known cause of exacerbation of asthma. Inhaled endotoxin protocols have been used to evaluate airway cell surface phenotypes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esentation and innate immunity in healthy volunteers, but not in allergic volunteers. OBJECTIVES: To establish the safety of challenge with low-dose endotoxin (10,000 endotoxin units) (lipopolysaccharide [LPS]) inhalation in allergic individuals, to measure airway cell surface phenotypes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esentation and innate immunity in induced sputum (IS) after LPS challenge, and to conduct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 IS cells to determine which host genetic networks are modified by LPS inhalation. METHODS: Induced sputum was obtained before and 6 hours after LPS inhalation in 10 allergic volunteers (8 with asthma and 2 with rhinitis). Flow cytometry was used to examine cell surface phenotypes on IS cells. Genomic expression was analyzed on a subset of IS samples (n = 10) using microarray and 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 RESULTS: A total of 10,000 endotoxin units of LPS induced significant up-regulation of membrane CD14, CD11b, CD16, HLA-DR, CD86, and Fcepsilon receptor 1 on sputum phagocytes and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genes that influence antigen-presenting surface molecules (HLA-DR, chemokine ligand 2 or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 1, v-rel 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al oncogene homolog, 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 or cyclooxygenase 2, an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immune activation (CD14, interleukin 1beta, and regulated upon activation, normal T cell expressed and secreted), and inflammation (intra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 and inhibitory kappaBalpha). Gene profiles for nuclear factor kappaB, interleukin 1,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 pathways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affected. CONCLUSIONS: Low-dose inhaled endotoxin challenge is safe in allergic individuals with mild to moderate disease. It enhances airway cell surface phenotypes and expression of genes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esentation, innate immunity, and inflammation. Microarray with 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 can be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sputum cells to characterize genetic responses to inhaled exacerbants.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评估中小学校学生流感疫苗接种效果,开展疫苗接种的卫生经济学评价,为制定流感疫苗接种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易感者-潜伏者-显性感染者/隐性感染者-移出者/恢复者(susceptible-exposed-infectious/asymptomatic-removed/recovered,SEIARR)动力学模型对既往疫情数据进行模拟,计算累计罹患率评估疫苗接种效果,计算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益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当流感疫苗接种率为0%、50%、70%和90%时,疫情平均累积罹患率为99.79%(99.75%,99.82%)、70.84%(70.58%,71.09%)、56.81%(56.17%,57.45%)和34.29%(32.46%,36.20%),流感疫苗接种率越高,累计罹患率越低;当疫苗接种率为50%、70%和90%时,疫苗的成本-效果比为:141.03(139.86,142.19)元、133.16(131.34,135.08)元和112.90(110.03,116.11)元,疫苗的成本-效益比为:6.27(6.22,6.32)元、6.65(6.56,6.74)元和7.88(7.66,8.09)元;流感疫苗接种率越高,疫苗的成本-效果越好,成本-效益越高。结论接种流感疫苗能有效降低疫情的累计罹患率,提高接种率能有效增加疫苗接种的卫生经济学效应。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分析2015—2020年四川省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5—2020年四川省手足口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5—2020年四川省累计报告手足口病520 147例,重症1 759例,死亡38例,2015—2020年四川省手足口病发病率呈波动状,年均发病率为104.82/10万,2015—2017和2019年呈现明显的双峰(4—7月和10—12月),2018、2020年呈单峰,发病高峰分别在7—11月和10—12月;年龄以 5 岁及以下儿童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38∶1;发病率居前五位的地区是成都市(221.25/10万)、眉山市(145.51/10万)、德阳市(115.52/10万)、雅安市(108.02/10万)和遂宁市(100.56/10);共报告实验室确诊病例44 410例,其中其他肠道病毒、CoxA16、EV71分别占65.53%、22.35%、12.12% 。 结论 2015—2020年四川省手足口病发病水平呈上升趋势,防控压力逐渐加大。四川省手足口病发病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成都及周边,川东北发病率较高,优势病原分型构成发生变化,其他肠道病毒比重逐渐提高,病原学监测工作需要调整。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调查河南省儿童青少年遗尿症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的现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从2019年10月—2020年3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河南某县5所中小学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长处和困难问卷及儿童睡眠调查表进行调查,对影响遗尿患儿情绪和行为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 结果 实际发放问卷4 500份,回收4 120份,有效问卷3 912份,有效回收率为94.95%。调查结果显示有7.82%儿童患有遗尿症。遗尿组的情绪症状、多动和困难总分得分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两组品行问题、同伴交往和社会行为得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遗尿儿童和青少年的困难总分与打鼾、夜间呼吸问题、嗜睡、注意力缺陷、睡眠总分均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睡眠呼吸紊乱、照顾者文化程度低、便秘、学习成绩较差是遗尿患儿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结论 遗尿患儿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检出率高,影响因素是睡眠呼吸紊乱、照顾者文化程度低、孩子学习成绩差、便秘,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了解云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 方法 收集2010—2020年云南省各地报告的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10—2020年共发生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260起,发病6 600人,死亡2人,总体呈下降趋势。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峰期为第二、四季度,占总起数的66.54%(173/260);暴发场所多发生在小学,占总起数的58.08%(151/260)。报告明确或可疑致病因子的185起事件中由微生物或可疑微生物引起的占40.00%(74/185),毒素引起的占46.49%(86/185);明确致病因子的118起暴发事件中,60.17%(71/118)是由4种致病因子引起的,其中蓖麻毒素导致的最多,达22起(18.64%),发病人数428人,其次是蜡样芽孢杆菌20起(16.95%),原因食品被归因为一类食品植物类,主要是大米、三明治、面包。导致暴发污染环节最多的是生产加工环节(50.77%,132/260)。 结论 关注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特征,在学生开学季时,加强对小学食堂植物类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管理和监督。微生物、毒素感染是学校食源性疾病主要的致病因素,且原因查明率低,进一步强化医疗机构食源性疾病微生物、毒素检测能力,提高原因查明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学校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997.
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暴发以来,研究发现COVID-19康复患者在出院后在14 d隔离管理或健康监测期间有样本采集核酸检测再次出现新型冠状病毒阳性(复阳)的情况,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越来越多。本研究采用文献查阅综述的方法,旨在综合描述COVID-19复阳者临床人口学特征、可能影响因素以及传播风险,为COVID-19患者出院管理、医疗资源救治分配和传播风险控制提供综合科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了解长沙地区无偿献血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流行情况,探讨HBV基因型分布特征和S区氨基酸突变的情况。方法 对长沙地区检测结果为HBsAg-/HBV DNA+的无偿献血血液样本进行HBV血清标志物检测,对其中的OBI样本进行HBV病毒载量检测和S区基因扩增,分析血清学标志物抗HBs与病毒载量检出与否的关系,并对扩增产物进行HBV基因分型和突变位点分析。结果 2019年1月—2020年1月长沙地区173 893份无偿献血标本共确认58例OBI样本,OBI流行率为0.033%;共发现7种血清学模式,抗HBc单独阳性最多,占38.98%,所有样本中抗HBc阳性率为89.83%;16例样本能检测出病毒载量,其中14例样本浓度小于100 IU/ml;抗HBs阳性组和阴性组间的病毒载量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75.0%(12/16)样本扩增出S区序列,基因型均为B型,均发生突变,其中11例的HBsAg抗原决定簇及周边主要亲水区域(major hydrophilic region, MHR)发生氨基酸突变。结论 长沙地区无偿献血者中的OBI感染率在全国属于偏低水平;HBV基因型主要是B型,MHR区的氨基酸突变可能是造成OBI的原因,突变有本地特点。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评价在接种两剂已上市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人群中序贯加强免疫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后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为制定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加强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开放性试验设计,筛选入组360例已接种两剂新冠病毒灭活疫苗3~4个月、6~8个月、11~13个月的18周岁及以上研究对象并接种1剂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研究用疫苗接种前、接种后14 d血样,用于体液免疫检测,收集研究用疫苗接种后1个月内的所有不良事件。 结果 本研究入组360例研究对象,按研究对象加强免疫与基础免疫间隔时间分3组(A组91~120 d,B组181~240 d,C组331~390 d),各组120例,无研究对象脱落。三组年龄均值分别为38.13、40.22和45.73岁,各组间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516,P<0.001),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8),C组和A、B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 IgG GMC(几何平均浓度)免疫前分别为4.81、4.23、2.12 A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054,P<0.001),C组和A、B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0);三组免疫后 IgG GMC 分别为106.69、124.05、80.04 A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28,P=0.133)。三组 IgG 抗体阳转率分别为84.17%、87.50%、7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81,P=0.214)。免疫前血清针对Delta变异株和原型株不同组别的中和抗体滴度比较,三组原型株中和抗体GMT(几何平均滴度)为1∶2.18、1∶2.18、1∶2.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11,P=0.990);三组Delta变异株中和抗体GMT为1∶2.09、1∶2.17、1∶2.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78,P=0.686)。免疫后血清三组原型株中和抗体 GMT为1∶31.09、1∶34.90、1∶21.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62,P=0.106);三组Delta变异株中和抗体GMT为1∶61.46、1∶77.44、1∶43.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05,P=0.123)。序贯加强免疫后血清对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和原型株的中和抗体阳转率分别达到82.78%、83.33%。三组 SARS-CoV-2原型株中和抗体阳转率分别为86.67%、87.50%、7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20,P=0.026),其中C组低于A组和B组;三组 SARS-CoV-2 Delta变异株中和抗体阳转率分别为87.50%、84.17%、7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183,P=0.075)。发生不良事件人数为124人,不良事件总体发生率为34.44%。各组发生率分别为35.83%、40.83%和2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487,P=0.064),所有研究对象出现的不良事件以接种部位不良事件为主,主要表现为疫苗接种部位疼痛(23.89%);全身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疲劳/乏力(6.94%),未发生与疫苗接种有关的SAEs。结论 接种两剂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后序贯加强免疫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较长间隔期的免疫前IgG和免疫后原型株中和抗体阳转率较低,不同间隔期的免疫后IgG 、Delta变异株和原型株中和抗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建议基础免疫后6~8个月为最佳的接种间隔。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根本原因分析及行动法对1例儿科用药错误事件进行分析,确定根本原因,从人员、环境、制度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采取措施后,类似不良事件未再发生。建议医疗机构加强关键环节的有效沟通,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营造病区安静环境,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身份,优化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