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948篇
  免费   7419篇
  国内免费   4760篇
耳鼻咽喉   882篇
儿科学   938篇
妇产科学   789篇
基础医学   6908篇
口腔科学   1416篇
临床医学   8650篇
内科学   9064篇
皮肤病学   636篇
神经病学   2855篇
特种医学   262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9篇
外科学   6730篇
综合类   14225篇
现状与发展   12篇
一般理论   3篇
预防医学   5531篇
眼科学   1521篇
药学   8026篇
  96篇
中国医学   4945篇
肿瘤学   5248篇
  2024年   330篇
  2023年   1281篇
  2022年   3126篇
  2021年   3853篇
  2020年   2993篇
  2019年   2274篇
  2018年   2343篇
  2017年   2283篇
  2016年   2099篇
  2015年   3401篇
  2014年   4106篇
  2013年   4168篇
  2012年   5855篇
  2011年   6068篇
  2010年   4575篇
  2009年   3849篇
  2008年   4161篇
  2007年   4121篇
  2006年   3763篇
  2005年   3154篇
  2004年   2455篇
  2003年   2234篇
  2002年   1949篇
  2001年   1440篇
  2000年   1158篇
  1999年   872篇
  1998年   485篇
  1997年   496篇
  1996年   390篇
  1995年   322篇
  1994年   300篇
  1993年   184篇
  1992年   194篇
  1991年   134篇
  1990年   148篇
  1989年   113篇
  1988年   86篇
  1987年   81篇
  1986年   66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39篇
  1983年   32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7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11篇
  1976年   10篇
  1974年   7篇
  197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25例随访报告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5例施行该术式术后患者的可控性、尿动力、血清电解质、肾功能、生活质量等进行随访观察。结果:25例随访2-15个月,平均11.3个月。白天完全自控排尿25例(100%);夜间完全自控排尿24例(96.0%),1例偶有遗尿;贮尿囊容量220-370ml,平均320ml;贮尿囊内压力1.86-3.92kPa,平均2.44kPa。IVU及贮尿囊造影示单侧贮尿囊输尿管反流2例(8.0%),无肾积水;膀胱镜检查2例(8.0%)贮尿囊内出现细沙样结石,1例(4.0%)贮尿囊后尿道吻合口狭窄,经尿道直视内切开术治愈。15例(60.0%)男性患者保留性功能,肾功能正常,1例(4.0%)出现一过性高氯血症。结论: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患者生活质量高,是一种较理想的尿路分流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2.
5339例创伤患者创伤及死亡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创伤患者创伤及死亡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6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我院收治 5 3 3 9例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 3 3 9例创伤患者中男性 3 910例 ,女性 14 2 9例 ,平均受伤年龄 (3 5 3± 3 3 7)岁 ,2 0~ 2 9岁占 64 19%。治愈好转5 168例 ,死亡 47例 ,3 1例死于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结论 创伤的高危人群为青壮年 ,且男性多于女性 ,交通事故是本组创伤的第一位原因。把创伤的预防与控制作为一项政府工程 ,加强宣传和教育 ,改善交通状况等均对创伤的预防与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3.
目的:研究PTEN蛋白在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及SD大鼠主动脉中的表达。方法:取18周龄和26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及同龄雄性SD大鼠主动脉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织化学观察PTEN在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结果:SD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中存在PTEN阳怀免疫反应产物。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也存在PTEN阳性免疫反应产物,但免疫反应产物的染色强度明显低于SD大鼠。结论:SD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PTEN高表达,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PTEN表达呈下降趋势。提示PTEN可能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重塑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4.
分子生物学技术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衍生出DNA测序、DNA突变以及基因定位和克隆的各种方法.生物芯片则是当代生物技术的最新发展,它对基础研究以及在医学上对疾病分子的探索,开拓了临床新的诊断和治疗手段.该文就这些技术和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5.
芦沙坦和苯那普利对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芦沙坦及苯那普利对老龄前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左室肥厚及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抑制作用。方法:将老龄前期SHR随机分为SHR对照组,苯那普利(10mg.kg^-1.d^-1)及芦沙坦(30mg.kg^-1.d^-1)治疗组,治疗期为3个月,每月测压一次,治疗结束后处死动物,测定心肌肥厚指标、血中及心肌中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AⅡ及MAPK。结果:苯那普利及芦沙治疗后血压、心肌肥厚指标、血中及心肌中内皮素(ET)及MAPK明显低于SHR相对照组(P<0.01),芦沙坦组血中及心肌中AⅡ无下降。结论:AⅡ、ET及MAPK参与了SHR的血压升高及心肌肥厚的形成。苯那普利及芦沙坦有抑制AⅡ、ET及MAPK的活性,从而达到降压及逆转心肌肥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儿童颈椎间盘钙化症的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并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16例儿童颈椎钙化性椎间盘病的影像表现。结果 16例患均行颈椎平片检查,5例行CT扫描并作了三维重建,8例行MRI检查。16例平片均显示了椎间盘钙化灶,均为单发,CT平扫加三维重建显示4例钙化呈卵圆形,1例钙化为不规则形。MRI检查不仅显示了椎间盘内改变还清晰显示了病变相邻椎体边缘信号改变,在T1、T2加权像上呈低信号。结论 平片检查可以显示椎间盘钙化;CT平扫加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了钙化灶的大小、形态;MRI检查在显示受累椎体及周围组织的改变方面明显优于CT和平片。  相似文献   
67.
胃癌组织p16基因蛋白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 检测 p1 6基因蛋白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分布特点 ,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采用 S- P免疫组织化学法对 53例胃癌组织及 35例癌旁组织进行 p1 6蛋白的定位观察 .结果 各病理类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均有 p1 6基因蛋白表达 .阳性率分别为 62 .3% (33/53)和 88.6% (31 /35) ,阳性细胞的棕黄色颗粒主要位于细胞核 .胃癌 p1 6基因蛋白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在统计学上无差异 (P>0 .0 5) ;而与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分期在统计学上有差异 (P<0 .0 5) .p1 6蛋白阳性者 5年生存率 51 .0 %高于 p1 6蛋白阴性者 2 0 .0 % (P<0 .0 5) .结论  p1 6基因缺失和表达水平的改变与胃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检测 p1 6基因蛋白表达可作为辅助临床判断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及推测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68.
现代中医药产业化发展探讨(四)——中医医疗部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中医药产业化发展在经历过一个漫长的过程之后,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回顾了中医药在改革开放以后所取得的成就;对我国中医药目前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国家提出的中医药事业“十五”计划的目标和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69.
小儿呼吸道感染是小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以咽炎、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多见。病原体以病毒感染为主。未经治疗有诱发心肌炎、脑炎的可能,应积极进行有效治疗。我们自2004年6月至12月应用注射用穿琥宁冻干粉剂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呼吸道病毒感染5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0.
Forty-six (85%) basal cell and eight (15%)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of the eyelids were treated with electron beams between 1963 and 1983. Lesion sizes ranged from microscopic to 4 cm, with 28 lesions larger than 1 cm. Thirty-eight lesions were treated with radiotherapy after incisional biopsy, and 16 were treated after excisional biopsy (specimens showed positive margins). Doses varied from 45 to 72 Gy, with daily fractions ranging from 2.12 to 4.0 Gy. There were six disease recurrences (10.9%): three in the treatment field and three at the treatment margin. Four of six recurrences were subsequently controlled by limited surgical excision and repair with preservation of the eye, whereas the other two required enucleation. Treatment sequelae such as skin atrophy, telangiectasis, and cosmetic results were evaluated in terms of radiotherapy parameters, pretreatment surgery, and size of the lesion. In 44 patients, the overall cosmetic result was judged as good to excellent, five patients had a mild to modest degree of deformity, and five had significant deformity. Such deformity wa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tumor destruction or previous surgery. No major complications were no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